權樓村(山東單縣權樓村)

權樓村(山東單縣權樓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權樓村位於單縣縣城西南,北靠105國道,東臨定碭公路,交通便利,發展條件優越,下轄權樓、韓莊、吳堌堆等3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權樓村
  • 人口:2222
  • 耕地:1120畝
  • 自然村:3個
山東單縣權樓村,權樓村概況,權樓村發展簡史,安徽蕭縣權樓村,

山東單縣權樓村

權樓村概況

一、權樓行政村的基本情況
權樓村位於單縣縣城西南,北靠105國道,東臨定碭公路,交通便利,發展條件優越,下轄權樓、韓莊、吳堌堆等3個自然村,擁有耕地1120畝,人口2222人,人多地少,近年來,權樓行政村“兩委”一班人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眼界,搶抓機遇,帶領民眾走出了一條以副業發展帶動全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形成了權樓、韓莊自然村的粉條加工業,吳崮堆自然村的塑膠加工業等特色產業,農民收入逐年增加,權樓村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粉條加工專業村,產品遠銷周邊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市。目前,權樓、韓莊擁有冷庫150座,吳崮堆塑膠加工業戶23家,箭桿織機100餘台,立佳木器廠一處。粉條、塑膠、木業加工等固定資產總投入逾8000萬元,各項產業發展形勢良好。
山東省單縣權樓村
二、項目簡介
1、權樓韓莊:粉條加工業戶150家,建冷庫150座,固定資產投入7200萬元,日產粉條3750噸,日完成銷售收入140餘萬元。
2、塑膠加工業戶23家,固定資產投入260萬元,日產塑膠製品1.5噸,日完成銷售收入35萬元。
3、箭桿織機100台,固定資產投入250萬元,日產成品1.5噸,日完成銷售收入15餘萬元。
4、立佳木業有限公司:固定資產投入350萬元,家俱出口國外,需用流動周轉資金500萬元。
以上項目,日用流動資金827萬元,為更好發展和壯大我村產業經濟,促進我村各項產業良好運轉,年度貸款需3000萬元。
三、結論
結合權樓村實際,根據各項產業論證,進一步擴充發展是切實可行的,為加快我村經濟發展,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產品質量,目前各項目急需流動資金。
我村各項產業產品,貨真價實,產品質量好,信譽第一,資金周轉快,還貸能力強,是縣信用社認可的信用村,年度各項需用流動資金3000萬元,請給予資金扶持。

權樓村發展簡史

據村志記載,權樓村祖先為明朝萬曆年間由山西遷徙至此,建樓立村,故定村名為“權樓”,百姓口頭傳承祖先來自“山西老鴰窩”
權樓村廣義上為權樓行政村,轄權樓、韓莊、吳堌堆等3個自然村,而狹義上僅指權樓自然村。概因祖先原為經商世家,經濟實力雄厚,遷徙至此便可建樓立村,故村民長期具有優越感。目前權樓自然村屬於周邊村莊人口、占地面積、經濟實力較為領先村莊,也是在改革開放後較早走向經濟富強的村莊,是較早出現萬元戶、彩電、樓房、私家車的村莊。
村民經商意識強,據村中老人權恩榮講述,村里生產粉條是有久遠的歷史的,具體什麼時候開始的,他本人也搞不清楚,而他是在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從事澱粉、粉條買賣生意了,早期都是推著板車連夜步行到近百公里外的濟寧、徐州等地賣粉條,而當時周邊村民還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他還講了一個當時在兗州三進三出做生意的一件趣事,說當時和村里一個同齡的前輩一起想進兗州城賣粉條,由於當時個人做生意是不允許的,所以必須趕著天亮之前必須進城。但那天夜裡他們路上耽誤了時間,等趕到兗州的時候已經天大亮了,這時城裡的警察(現在的工商吧)已經開始上班了,為了防止被抓,只好先派一個人進去探探虛實,發現進城路上沒有警察才敢進去了。可沒料想,等探營的人回來兩人剛進城就遠遠看見前面有警察在檢查了,沒辦法只好繞道其他路上再想法進去,如此往復了三次才終於進城,用了一天才偷摸把兩人的粉條賣光,然後再連夜趕回家。
老人說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有了腳踏車,也就能跑到更遠的地方去做生意了,那時候一次要載幾百斤的粉條或澱粉。老人還開玩笑說,別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用腳踏車載幾百斤東西的本事,就算有現在的腳踏車也被壓垮了。
權恩榮老人講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村里差不多家家都做粉條生意了,但那時規模都很小,一天也就幾百斤的產量,還要全家老少齊上陣。說由於做粉條至少需要五個人同時上陣,有些家裡人丁少的,很小的孩子都要跟著幹活,個頭不夠的就墊著磚或者板凳。有些家裡實在忙不過來,就去學校把正在上課的孩子叫回家幹活。說到此處,老人神情有些激動了,他說村里一直很少出大學生和做學問的人,跟他們這一輩人沒有給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機會有很大關係。
老人講村里做粉條開始機械化是在90年代中後期,他本人也算是引領者之一了。他先是在外地引進了攪拌機,後又引進了電瓢,最後引進了冷庫。原來把澱粉和成糊狀、拌勻需要幾個成年人人力,有了攪拌機一個人就可以操作了。電瓢作用也很大,原來漏瓢的都是由人一手舉著,另一個手拿木棒錘擊,靠震動使糊狀的澱粉漏到開水鍋里,對人的臂力有較大要求,漏完一瓢必須重新裝滿並不時休息;而電瓢則是懸掛在空中,靠電動機的離心力震動使澱粉下漏,省時省力,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而把這兩件東西發揚光大的則是村裡的另一個能人,大家都叫他“老法海”,文化水平不高但就是喜歡鼓搗發明東西。老人講“老法海”到自己家來看了兩趟就造出基本上一模一樣的東西來了,然後再賣給村里其他做粉條的人家,靠做這個小發了一筆。老人講考慮建冷庫是受金鄉儲藏大蒜的啟發,以前沒有冷庫的時候到了夏天由於粉條粘性太大很難生產,建了冷庫後一年四季就都能生產了。通過這些機械化改造,村裡的粉條產量大大提高了,由原來的每戶每天幾百斤變成了每戶每天可生產幾千斤,產量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外地廠家來村里批發粉條,銷售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粉條生意越做越大,周邊很多村莊也開始加入生產粉條行列,有幾年很多其他村的人都到村里來請師父去教做粉條。老人自豪地講,現在單縣有很多村做粉條的手藝都是從權樓傳出去的。另外老人還透露村里在早年間還做過窗紗、漁網生產,廠址就在原來的村東頭靠近105國道的村委大院裡了,但後來不做了,而人家董莊村接過了這門生意做成了全國都有影響力的大生意。
近幾年隨著技術的發展,村裡的年輕人視野也越來越開闊了,村裡的粉條越來越機械化、工廠化,各種全自動生產線陸續上馬,也越來越注重產品包裝。
粉條生產的機械化、工廠化,對資金的要求越來越高,有資金的家庭規模越來越大,資金不足的家庭要么給有冷庫、有工廠的人家打工,要么轉行做其他買賣去了。
最後老人自己說他還是喜歡原來人工生產的那種粉條味道,儘管現在機器生產出來的更有韌性,包裝也很精美,但總覺著沒有以前的好吃。我們想老人留戀的可能不僅僅是原來的粉條味道,可能更多的是對他年輕時的回憶吧。

安徽蕭縣權樓村

權樓行政村位於馬井鎮東北部,由原權樓、潘樓、張瓦房三個行政村合併而成,現有人口4003人。該村以農業為主,養殖業是該村的支柱產業,採取“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規模不斷擴大。不但家家戶戶養殖,大型養殖場就有5個。2011年8月,該村成功進行了村“兩委”換屆選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