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由來,描述,位置,
由來
權妃墓,位於景色秀麗的棗莊冠世榴園風景區內。從景區東大門駕車進入,沿著連綿不斷的群山向西15公里,豁然出現一處峽谷,峽谷內坐落一處村莊,叫做娘娘墳村。村頭西側有一處高大的封土堆,上面長滿挺拔的刺槐,當地人稱為“娘娘墳”。
封土堆高約8米,底周長60餘米,墓前一溪泉水潺潺南下,每到深秋時節,柿子樹經過寒霜的洗禮,楓葉見紅映照著古冢,清幽的娘娘墳顯得更加靜謐,令人頓生思古幽情。權妃墓三面環山,地勢雄偉,南部山恰似陵園大門。墓區背靠鳳凰山。東有雄獅靜臥駐守,西有巨象氣勢磅蹲看護。正是:左獅右象充守衛,三山一水葬皇娘。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權妃是朝鮮國家工曹典書權永鈞的女兒。權妃自幼聰明伶俐,知書達理,加上她容貌秀麗,是遠近聞名的大美女。公元1408 年也就是永樂六年,明成祖下旨選妃,年僅十八歲的權妃進入後宮。成祖第一次見到她時便被她出奇的美貌所吸引。當成祖問道她有什麼特長時,權妃拿出隨身攜帶的玉簫緩緩吹奏起來,簫聲悠揚窈渺,由此深得成祖寵愛,不久便被封為賢妃,列眾妃之上。因當時掌管後宮的徐妃已經去世,成祖便讓權妃接管後宮之事。權妃性情溫婉,很少離開成祖身邊。永樂八年十月,權妃侍帝北行征戰蒙古。戰爭結束之後,路過臨城(今薛城)權妃因急症醫治無效去世,時年二十二歲。成祖命隨臣及地方官吏尋找風水寶地為愛妃建立陵寢,最終選在嶧縣境內白茅山前埋葬了權妃,並留下將士為其守林護墓。成祖回到皇宮之後,聽聞權妃死因另有原因,大怒之下賜死了大批妃嬪、宮女。這衝冠一怒為紅顏之舉讓明成祖飽受了大臣及後人的指責。成祖因思念權妃以致傷痛成疾,後來見到權妃家人時竟然哭得淚流滿面,一時不能言語。從權妃墓的選址到權妃身逝引發的後宮之災再到思念成疾,不難看出成祖對其用情之深,這朵異國的茉莉花也因此芳香流傳。
時光荏苒,六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的護林將士在此紮根繁衍,現已形成了近四百人的娘娘墳村居。權妃墓也在1980年被定為棗莊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被定為旅遊景點。昔日權妃的風姿永遠停在了時光的記憶中……
描述
墓封土堆高約8米,底周60餘米,上邊長滿松柏。墓前一溪泉水溢流南下。每逢深秋季,柿樹經霜,紅葉滿山,映古冢,清幽靜謐,令人頓生思古幽情。 墓區背靠鳳凰山,山勢圓峻,東西橫陳,連線群山異峰;東有獅山,自青檀西來,穹岩巨嶺,連綿不絕; 中擁一峰,削立數千尺,巍立直插碧空。山之陽,懸崖絕岩,巨石崢嶸,層累直上,如萬花集簇;西為象山,山勢西行而又南轉,下拖一嶺猶如象鼻。嶺上亂石林立,奇形怪狀。據《明史·后妃傳》載:權妃即恭獻賢妃權氏,朝鮮國人。 明代永樂年間,朝鮮貢女送來南京,進入後宮。權妃生得姿容秀美,聰明伶俐,善吹玉蕭,深宮後院裡經常傳出優雅動聽的蕭聲,頗得明成祖朱棣的寵愛。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封權氏為恭獻賢妃,並賜其父權永均為光祿卿。永樂八年,漠北一帶出現戰爭,邊境告急,成祖朱棣御駕親征,權妃侍帝北行。戰爭結束之後,凱旋迴京,路過臨城(今薛城),權女已偶得急症醫治無效身亡。成祖朱棣遂命隨臣及地方官吏尋山覓林查看風水寶地,建立陵寢,便選中了嶧縣境地白茅山前埋葬權妃。 權妃墓三面環山,地勢雄偉,南部出口恰似陵園大門,門前一小溪,泉水從石縫中溢流向南,東有雄獅,西有巨象氣勢磅蹲,把守陵墓兩側。正是:左獅右象充守衛,三山一水葬皇娘。
位置
墓背靠白茅山。稍北有數山峰,蜿蜒西行而南折,與中峰相接,其上有舊時遺寨,殘垣遺蹟。一井一池,二水清澈不涸。前有一神祠,早已傾圮。山南麓有一土阜,名曰孝台,台下有漢碑一座,字跡已不可辨認,惟永和年號尚可一識。墓區西部為空窟山,與馬頭山東西相對,其形狀猶如一伏象,故名象山。墓區南1.5公里,南山北麓有座古堆遺址,為權妃送葬時插幡處。經現場勘察,此處為一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面積約500平方米。從地面上曾採集到石斧、鼎足,黑陶片等。另外,在權妃墓封土堆上,散存著一些貝殼、獸骨、黑陶、灰陶殘片,屬龍山文化時期遺物。權妃墓三面環山,地勢雄偉,南部山恰似陵園大門。1986年“權妃墓”被列為棗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