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櫟黃枯葉蛾
- 拉丁學名: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
- 別稱:綠黃枯葉蛾,青柱枯葉蛾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Lepidoptera
- 科:枯葉蛾科 Lasiocampidae
- 屬:黃枯葉蛾屬
- 種:櫟黃枯葉蛾
- 分布區域:河南、陝西、四川、浙等省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長習性,生活史,防治措施,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蛾體長25--38mm,翅展70--95mm,頭部黃褐色,觸角短雙櫛齒狀;複眼球形,黑褐色。胸部背面黃色,前翅內、外橫線之間為鮮黃色,中室處有1 個近三角形的黑褐色小斑,後緣和自基線到亞外緣間又有一個近四邊形的黑褐色大斑,亞外緣線處有1條由8--9 個黑褐色小斑組成的斷續的波狀橫紋。後翅灰黃色。雄蛾體長22--27mm,翅展54--62mm。綠色或黃綠色。
卵
卵圓形,長0.3--0.35mm,寬0.22--0.28mm。初產卵黑褐色,孵化前逐漸變成鉛灰色。卵多產於繭表面、枝條及葉片等處,卵粒雙行相間排列成長條狀,上覆雌蛾腹末的深褐色長毛。
幼蟲
幼蟲共6齡或7齡,初孵幼蟲頭部紅褐色,體長(5.82±1.12)mm(圖版I:7),老熟幼蟲頭部為土黃色,體長(68.85±2.25)mm。幼蟲密生白色體毛或黃色體毛。頭頂中央頭蓋縫兩側對稱分布有1條黑褐色長斑和8~9個不定形黑褐色小斑。體13節,在第1體節背板中央,有皇冠形黑褐色斑紋,兩側各有一黑色疣狀突起,其上各分布一束黑色長毛,其基部則有黃色或白色短毛簇,在第5和11體節背部各有一簇白色長絨毛。在2~12體節亞背線處各生有1個較大的黑褐色橢圓形疣狀突起,在氣門上線、氣門下線及基線處,各有1個較小的黑褐色橢圓形疣狀突起,其上均生有剛毛1簇。腹部淡黃色,上有褐色斑點。氣門9對,黑褐色,著生在第1節及第4~11節上,胸足3對,腹足4對,臀足1對,均為黃褐色。
蛹
紡錘形,赤褐色,雌蛹肥大,平均體長為(35.12±1.58)mm,體寬(13.02±o.65)mm,體重(3.16±o.34)g;雄蛹瘦小,平均體長為(24.41±1.22)mm,體寬(9.39±o.38) mm,體重(1.15±o.13)g。蛹為被蛹,紡錘形,黃褐色至黑褐色。複眼位於頭部前端下方,黑褐色。翅芽伸至第4腹節下緣。腹部自背面可見9節,氣門黑色,分布於蛹體兩側,共有7對。
雌蟲繭長為(42.54±5.8)m,寬為(21.46± 2.6)mm。雄蟲繭長為(33.68±3.45)mm,寬為(15.64±3.22)mm。雌、雄蛹和繭大小差異顯著(P<o.05)。可以利用蛹或繭的大小作為櫟黃枯葉蛾雌雄判斷的依據。蛹體具有灰白色或黃褐色繭保護,繭側面觀為馬鞍形,繭表面附有幼蟲體表毒毛。
生長習性
河南省1年1代,以卵在樹幹和小枝上越冬。翌年4 月下旬開始孵化,5月中旬為盛期,5月下旬孵化結束。初孵幼蟲群集於卵殼周圍, 取食卵殼,經1晝夜,即開始取食葉肉,1--3齡有群集性,食量大,受驚嚇後吐絲下垂。4齡後分散危害,食量猛增,受驚後昂頭左右擺動。8月下旬幼蟲老熟,於樹幹側枝、灌木、雜草及岩石上吐絲結繭化蛹,蛹期9--20天;8月中旬成蟲羽化,9 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多為夜晚羽化交尾,當晚或次日產卵於樹幹或枝條、繭上,排成2行,即行越冬。每頭雌蛾產卵量為290-380粒。成蟲壽命平均4.9天。成蟲具趨光性。初產卵暗灰色,孵化前卵呈淺灰白色,夜晚孵化,孵化率為98.1%。蛹期天敵有寄生蜂,寄生率為24%,幼蟲有食蟲蝽、白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感病為多5-7齡幼蟲,自然寄生率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