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棲居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主要營深海生活,最深的採獲記錄為2,000米。垂直活動能力強,30-180米水深的陸架區也有採獲,夜間常上浮表層。在日本南部海域,稚仔和幼年期個體散布於黑潮區及其逆流區,多聚集於50米左右水層中,數量隨水深的加大而遞減。櫛鰭烏賊為中上層肉食性魚類的捕食對象,在長鰭鮪魚,鯨鰍(Coryphaena)和寶來狗魚(Chauliodus)的胃中曾發現櫛鰭烏賊的肢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櫛鰭烏賊
- 拉丁學名:Ctenopteryx siculus
- 界:動物界
- 門:軟體動物門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分布,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櫛鰭烏賊
拉丁名稱 Ctenopteryx siculus
中文門名 軟體動物門
拉丁門名 Mollusca
中文綱名 鞘亞綱
拉丁綱名 Coleoidea
中文目名 槍形目
拉丁目名 Teuthoidea
中文科名 櫛鰭烏賊科
拉丁科名 Ctenopterygidae
中文屬名 櫛鰭烏賊屬
拉丁屬名 Ctenopteryx
分布類型 海水
形態特徵
胴部圓錐形,較短碩,胴長約為胴寬的2倍,體表具短紋狀色素斑;肉鰭包被胴部全緣,僅在末端分離,肉鰭橫裂成櫛狀,每一鰭的櫛齒由前方向後方漸長,至中部最長,以後又漸短,略呈弧形,兩鰭相接略呈圓形。無柄腕長度相近,腕吸盤4-6行;觸腕穗略膨大,披針葉形,吸盤8-14行。內殼角質,略呈藥匙形,中軸粗壯,邊肋細弱,脈紋細密。直腸附近具一個圓形的腺體發光器。已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54毫米。稚仔的肉鰭已橫裂成櫛狀,但分支游離。幼年期個體肉鰭的櫛狀結構已較完整,僅位於胴後,約為胴長的二分之一強;體表具一些近橢圓形的塊狀色素斑;無柄腕甚短,僅及胴長的三分之一;腕吸盤2行,觸腕穗吸盤6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