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密雲區在
清朝的時候被稱為檀州,當時清政府為了北京與
東北、與
內蒙古的聯繫,非常重視密雲,在密雲境內部的駐軍。密雲的地名翻禁章中帶“營”、帶“屯”的檀營、不老屯等村莊,當初大多是駐軍所在地。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檀營建成,當時的營地是個城堡結構。整個城堡坐北朝南.規模龐大.圍以磚石砌築的方形城垣。高6米,周長2000米、置東、南、西三門.門前各築石橋一座。城垣建築等均遭嚴重破壞,只在村子北邊還留有一段城牆,成為古老城堡的遺蹟。
清朝的時候,檀營城堡中建少全官署及兵房4872間。在東南、東北、西北三城角上分別建魁星樓、太陽宮、萬壽宮。城堡中的官兵平時在東門的演武廳習武.在西門外
綠林校場裡摔交,在北門外火器營里打靶、射箭。因為城堡是的旗兵是偕家屬駐防,所以,在檀營城堡中,設有教授滿、漢、蒙文的學堂。與其他地方學堂不同的是,這裡還有武學堂,還開設有弓箭、摜跤等武術技能。
村民穆繼榮家裡藏著2張清朝皇帝的聖旨,聖旨上寫得就是他家的事。穆繼榮的爺爺穆騰額當年是檀營駐軍的首領。說起檀營,穆老漢說,檀營和密雲縣城不到5里地,但是卻是自成一體。當時檀營的級別在密雲縣之上,密雲的縣令上任前,要到來拜訪檀營的首領。
檀營作為清代八旗駐防營城,興盛時期有滿蒙旗兵2000人,另有軍營家屬7000人,計2000戶,9000人,靠錢糧過活。民國以後,檀營的駐軍逐漸縮編。到辛亥革命後,沒有了錢糧,檀營人死走逃亡,饑寒交迫。到了1925年,檀營的駐軍功能完全消失,所有官兵轉化為居民。到1948年僅剩200戶,900人。1983年的8月檀營蒙滿民族鄉成立,該民族鄉是北京市的第一個滿蒙民族鄉。
行政村
建村歷史
檀營在清代是京畿地區八旗駐防營,始建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歷時三年建成,曾駐滿蒙旗兵達9000人。1953年設檀營鄉,1958年併入城關公社(今密雲鎮),1965年劃入穆蒙峪公社(今穆家峪鎮)。1987年撤鄉建鎮後從穆家峪鄉分離出來,設立檀營滿族蒙古族鄉。1996年,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0.4萬,其中滿族占2.8%,蒙古族占3.6%,轄檀營行政村和檀營居委會。2002年8月全鄉村民整體轉制。2006年,轄1個社區(檀營社區)、4個行政村(第一村、第二村、第三村、第四村),駐二村。
區域代碼
[2008年代碼]110228003:~001檀營社區、承享殃 ~002檀營第一社區、~003檀營第二社區
經濟發展
2006年企業經濟情況統計
根據統計上來企業經營狀況的主要數據顯示:檀營鄉2006年1—12月份企業總收入為13236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06%,比2005年同期減少813萬元,同比減少5.8%;利潤總額為583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46%,比2005年同期減少179萬元,同比減少23.5%;增加值為3316萬元,完成全年境洪察計畫的104%,比2005年同期減少341萬元,同比減少9.3%;其中:工業收入為4647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55%,比2005年同期減少2173萬紙轎肯影元,同比減少31.9%;工業利潤為151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59%,同期減少226萬元,同比減少60%;工業增加值為1241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61%,同期減少609萬元,同比減少33%;工業總產值為4568萬元,比2005年同期減少2392萬元,同比減少34.4%;出口產品交貨值為577萬元,比2005年同期減少223萬元,同比減少27.9%;房地產業收入為6655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30%,同比增加0.6%;房地產業利潤為208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26%,同比減少25.7%;房地拒才墊產業增加值為1412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07%,同比減少5.9%。
旅遊風光
冶塔仙燈密雲外八景之一,站在檀營鄉鄉政府的會議室里,從北窗戶望去,冶山和山上的仙燈塔清晰可見。鄉里的幹部關勝利是土生土長的檀營人,由京城回密雲的人,一過順義就能遠遠望見冶仙塔,密雲人都說:“望見冶仙塔就算到了家”。山上原有一遷灑茅鍵座普濟寺,寺塔稱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燈"。相傳高僧季小唐在塔內修煉之時,夜晚塔頂處常有串串紅燈照耀,所以稱冶仙塔為"冶塔仙燈",是密雲外八景之一。
冶仙塔最早建於遼重熙八年(1039年)。塔高10米左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兩層,每層各有一拱形券門,門洞朝南可出入。塔四周磚雕花飾,塔基、塔身、塔頂全部為磚雕仿木結構。塔的下層券門兩側有清人題書的對聯一幅:高插雲漢文人筆,重領檀營武士冠。冶仙塔毀於“文革”時期,1967年“破四舊”遭炸毀,密雲人無不為之嘆息。該塔地宮內出土40餘件陶瓷器和70餘枚古錢幣(多為宋錢)。
密雲縣投資300萬元遵照歷史遺存照片和資料,按原樣對該塔進行修繕。修塔的時候,工程受到檀營滿族蒙古族鄉廣大民眾的歡迎,村民自發捐款支援修復古塔。村民上山幹活和或者爬山鍛鍊的時候,看見施工隊往山運磚,就幫著捎上一塊磚一桶水,村民說,我們上山的時候,順手就幫你們了。冶山上植被豐富,每天都有住在密雲縣的人們來此爬山鍛鍊。
1964年,桃花吐蕊的時節,66歲人民藝術家,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老舍,自己帶著行李,拄著手杖來到檀營大隊。當時,老舍先生為寫長篇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來此地體驗生活,要看看這裡的滿蒙族人是怎么活著。他住在農民王敬之家,白天走家串戶,察看檀營營城和古蹟,晚上和幹部、社員、業餘作者座談。他和社員一起吃派飯。
老舍先生在檀營住四個多月,把體會寫成一篇文章後,發表在《北京日報》上,即《下鄉簡記》。他在這篇文章中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滿蒙族人,參加生產勞動,吃飽穿暖,幸福日增。”“中國這么多民族能和睦相處,只有共產黨能作到,其它政黨都做不到。”
在檀營體驗生活期間,老舍給周文郁等不少村民題字,後來他們還有書信來往。筆者在尋訪過程中沒有找到與老舍見過面的村民。不過有村民說,老舍研究會的人曾到村里調查過老舍在這裡工作和生活的情況。在村裡的郭連生和周立光二位村民家,還有老舍當年為他們的父輩提的字,題字的內容是毛主席詩詞。
經濟發展
2006年企業經濟情況統計
根據統計上來企業經營狀況的主要數據顯示:檀營鄉2006年1—12月份企業總收入為13236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06%,比2005年同期減少813萬元,同比減少5.8%;利潤總額為583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46%,比2005年同期減少179萬元,同比減少23.5%;增加值為3316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04%,比2005年同期減少341萬元,同比減少9.3%;其中:工業收入為4647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55%,比2005年同期減少2173萬元,同比減少31.9%;工業利潤為151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59%,同期減少226萬元,同比減少60%;工業增加值為1241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61%,同期減少609萬元,同比減少33%;工業總產值為4568萬元,比2005年同期減少2392萬元,同比減少34.4%;出口產品交貨值為577萬元,比2005年同期減少223萬元,同比減少27.9%;房地產業收入為6655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30%,同比增加0.6%;房地產業利潤為208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26%,同比減少25.7%;房地產業增加值為1412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07%,同比減少5.9%。
旅遊風光
冶塔仙燈密雲外八景之一,站在檀營鄉鄉政府的會議室里,從北窗戶望去,冶山和山上的仙燈塔清晰可見。鄉里的幹部關勝利是土生土長的檀營人,由京城回密雲的人,一過順義就能遠遠望見冶仙塔,密雲人都說:“望見冶仙塔就算到了家”。山上原有一座普濟寺,寺塔稱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燈"。相傳高僧季小唐在塔內修煉之時,夜晚塔頂處常有串串紅燈照耀,所以稱冶仙塔為"冶塔仙燈",是密雲外八景之一。
冶仙塔最早建於遼重熙八年(1039年)。塔高10米左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兩層,每層各有一拱形券門,門洞朝南可出入。塔四周磚雕花飾,塔基、塔身、塔頂全部為磚雕仿木結構。塔的下層券門兩側有清人題書的對聯一幅:高插雲漢文人筆,重領檀營武士冠。冶仙塔毀於“文革”時期,1967年“破四舊”遭炸毀,密雲人無不為之嘆息。該塔地宮內出土40餘件陶瓷器和70餘枚古錢幣(多為宋錢)。
密雲縣投資300萬元遵照歷史遺存照片和資料,按原樣對該塔進行修繕。修塔的時候,工程受到檀營滿族蒙古族鄉廣大民眾的歡迎,村民自發捐款支援修復古塔。村民上山幹活和或者爬山鍛鍊的時候,看見施工隊往山運磚,就幫著捎上一塊磚一桶水,村民說,我們上山的時候,順手就幫你們了。冶山上植被豐富,每天都有住在密雲縣的人們來此爬山鍛鍊。
1964年,桃花吐蕊的時節,66歲人民藝術家,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老舍,自己帶著行李,拄著手杖來到檀營大隊。當時,老舍先生為寫長篇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來此地體驗生活,要看看這裡的滿蒙族人是怎么活著。他住在農民王敬之家,白天走家串戶,察看檀營營城和古蹟,晚上和幹部、社員、業餘作者座談。他和社員一起吃派飯。
老舍先生在檀營住四個多月,把體會寫成一篇文章後,發表在《北京日報》上,即《下鄉簡記》。他在這篇文章中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滿蒙族人,參加生產勞動,吃飽穿暖,幸福日增。”“中國這么多民族能和睦相處,只有共產黨能作到,其它政黨都做不到。”
在檀營體驗生活期間,老舍給周文郁等不少村民題字,後來他們還有書信來往。筆者在尋訪過程中沒有找到與老舍見過面的村民。不過有村民說,老舍研究會的人曾到村里調查過老舍在這裡工作和生活的情況。在村裡的郭連生和周立光二位村民家,還有老舍當年為他們的父輩提的字,題字的內容是毛主席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