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黃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的根或根皮。分布於華東、西南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之功效。用於瘡癤疔毒,毒蛇咬傷,細菌性痢疾,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藥名:檀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豆科
- 屬:黃檀屬
- 種:黃檀
- 採集時間:夏、秋季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功效
清熱解毒,止血消腫。
主治
用於瘡癤疔毒,毒蛇咬傷,細菌性痢疾,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瘡疥:(黃檀根皮)研末,調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2、治細菌性痢疾:(黃檀)根30-9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碎曬乾。
形態特性
黃檀又名:檀、水檀、望水檀、檀樹、白檀樹、檀木、白檀。喬木,高10-20米;樹皮暗灰色,呈薄片狀剝落。幼枝淡綠色,無毛。羽狀複葉長15-25厘米;小葉3-5對,近革質,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5-6厘米,寬2.5-4厘米,先端鈍.或稍凹入,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兩面無毛,細脈隆起,上面有光澤。圓錐花序頂生或生於最上部的葉腋間,連總花梗長15-20厘米,徑10-20厘米,疏被銹色短柔毛;花密集,長6-7毫米;花梗長約5毫米,與花萼同疏被銹色柔毛;基生和副萼狀小苞片卵形,被柔毛,脫落;花萼鐘狀,長2-3毫米,萼齒5,上方2枚闊圓形,近合生,側方的卵形,最下一枚披針形,長為其餘4枚之倍;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長倍於花萼,各瓣均具柄,旗瓣圓形,先端微缺,翼瓣倒卵形,龍骨瓣關月形,與翼瓣內側均具耳;雄蕊10,成5+5的二體;子房具短柄,除基部與子房柄外,無毛,胚珠2-3粒,花柱纖細,柱頭小,頭狀。莢果長圓形或闊舌狀,長4-7厘米,寬13-15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漸狹成果頸,果瓣薄革質,對種子部分有網紋,有1-2(-3)粒種子;種子腎形,長7-14毫米,寬5-9毫米。花期5-7月。
生長環境
生於多石的山坡灌叢中。分布於華東、西南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主瘡疥,殺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