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今橫石水之地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與翁源縣一河相隔,民眾往返以船橫渡;又因河裡多石,故名;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設象屬黃塘都大鎮圖;
宣統三年(1911年)設輔治鄉;
民國21年(1932年)設溪板鄉;
建國後,全縣設英東、英西、英中3個區,鄉仍沿用舊制,溪板鄉屬英東區管轄;
1958年7月劃入翁源縣翁城人民公社;
1960年1月翁源縣成立橫石水人民公社;
1962年9月劃回英德縣管轄;
1983年撤社設橫石水區;
1987年4月撤區設橫石水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英德市東北部,距市區60公里。東與翁源縣翁城鎮交界,南與橋頭鎮、東華鎮黃陂相鄰,西與東華鎮大鎮相連,北與翁源縣鐵龍林場接壤。交通便利,京珠高速公路縱貫鎮境,省道252線橫穿鎮境,鎮區距國道106線僅2公里,鎮內公路四通八達。
地形地貌
地貌東西差異較大,西部是山區,東部以階地、河谷小平原、低丘陵為主。地勢自西而東向南傾斜。年均氣溫21℃,年均降水量1900毫米。水力、礦產、林業資源豐富。滃江流經鎮區邊緣,上空、中空、下空3條溪水從西北向南流經境內,灌溉2萬多畝農田,全鎮有中小型水電站6個;礦產有硫鐵、錫、金、鈾、鎢、煤、石灰石等;山林面積12.04萬畝,森林覆蓋率85%。
經濟
綜述
201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0200萬元,對比上年增長10.14 %;工業總產值7381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471萬元;完成工商稅收645萬元,增長20.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79元,增加724元,增長13.03%。經濟持續發展,全鎮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榮獲英德市年度考核一等獎。
農業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全鎮糧食麵積1.8萬畝,總產量6172噸。果蔗種植面積1.6萬畝,由於受土地資源限制,不少青年農民東去翁源、新豐、河源,北上曲江、南下佛崗,以及英德的東華鎮和望埠鎮租地種植果蔗基地2萬餘畝,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認真做好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工作,全鎮共發放各類種糧補貼(含水稻、玉米、花生)總計235.1萬元。在溫氏集團、天農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戶養殖積極性不斷高漲,“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帶動了近100戶農戶脫貧致富。農民合作社不斷興起,橫石水明輝種養合作社積極探索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與珠三角的大型超市形成“農超對接”經營模式,帶領社員農戶走上致富道路。
橫石水鎮的地理環境和氣溫適合種植各種蔬菜,每年種有萬餘畝蔬菜。鄰近鄉鎮的菜農也到橫石水鎮出售自己的農副產品,日成交易量達100噸以上。每天吸引了眾多來自省內外的菜商前來購買。
橫石水鎮黨委政府為解決菜販在公路兩旁占道無序經營現象,引資近千萬元在本鎮建設英東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占地40畝,是英德最大的鄉鎮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市場選址在橫石水社區和雙門前棟頭的荒山處,占地40畝,由私人企業與當地村民共同籌建。建成後將是英德最大的鄉鎮農夫產品市場。市場設計有80個檔口,並分5條商業直街和4條橫街。與此同時,還將著手把墟鎮延伸到聯雄管理區的大山唇村,將道路從2車道擴建為4車道,以改善交通狀況。
商業
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資額達2.5億。引進廣州市番禺區民營老闆投資2000萬元在新星村社墩下建設板材加工廠項目;引進翁源縣華庭房地產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投資1.5億建設新建陂星河灣花園房地產項目,建設工期四年,建成後將增加墟鎮居民3000多人。
旅遊
圍樓之村 該鎮江古山村素有“圍樓之村”美譽,有著將近10座的古圍樓,其建築雄渾樸實、精緻高雅,體現出了濃厚的客家民俗風情。在這些圍樓中,又以雙桂樓、九牧樓、九龍樓、叢桂樓、新生樓保存比較完整,這些建於清代的建築堪稱江古山村圍樓的代表。
2013年8月,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文史專員孟浩、陳忠烈一行11人,在省政協文史專職副主任梁川的帶領下,來到英德市橫石水鎮考察,重點了解該市的歷史文化建築和古村落,並紛紛為古建築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支招,為當地文物保護提供有益啟發。
考察組先後參觀了九龍樓、雙桂樓、九牧樓等比較有代表性的客家四點金圍樓。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文史專員、省政府參事王則楚對眼前的古建築發出了不少感慨:像這種具有獨特的方形結構的圍攏式古建築碉樓,兼具生活和保衛功能,較安全、又比較合用的,體現了這裡的先民的農耕文明和生活智慧水平相當的高超,這些建築物很體現我們嶺南的特色,在嶺南地區之外、或者說在粵北地區基本沒有這種方形圍攏建築,要讓這種獨特建築特色的古建築保護起來,讓它利用起來,想辦法把當時的民風民俗保留下來。
中共英東縣工作委員會舊址
1944年8月,中共英東縣工作委員會(含翁源縣翁城以西地區)成立,林名勛任書記。工委機關設在江古山村林家祠堂上廳右廂房。該祠堂是明代三進式建築,坐西向東,青磚築砌。1995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古山思源亭
位於江古山村。由橫石水鎮黨委、人民政府和江古山村委會修建,2006年1月建成。思源亭內矗立著一座“革命歷史紀念碑”,碑座的正面刻有江古山村革命鬥爭簡史。
華屋拱橋
位於聯雄村華屋村民小組背後,南北走向,長22.5米、寬3.3米、高6米,拱跨度11米,弧形迫拱結構,造工精細,保存良好,可通行人。橋面有一用小礫石砌成的八卦圖案。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1995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特產
盛產反季節荷蘭豆、甜豆、苦瓜、辣椒等,主要銷往湖南、廣州、深圳和港澳等地,英東地區最大的蔬菜種植和流通集散地。
果蔗,清甜、汁多、節疏。
江古山沙梨,皮薄、肉嫩、無渣、爽口、香甜。
歷史人物
林耀東(1861—1926),字藻生,號蓉初,塔崗村老圍村民小組人,廣雅書院畢業。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韶州府拔貢第一名;光緒三十一年官派至日本考察學務;光緒三十二年任韶州府中學堂(今北江中學前身)監督(校長);光緒三十三年督辦韶州6縣中學;光緒三十四年回鄉任英德縣官立國小堂監督。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續修《英德縣誌》。民國初期任教於溪板鄉(今橫石水鎮)龍屋學校。遺著有詩文集9部,存詩1500餘首。
林名勛(1921—1982),江古山林屋村民小組人。1938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於述作,善於辭令,有“華南才子”之稱。1939年春任溪板鄉黨支部書記。1940年夏任黎溪鄉軍民合作站副站長。1944年8月任中共英東縣工作委員會(含翁源縣翁城以西地區)書記。1945年10月隨黃松堅、謝永寬等人調中共廣州市委工作。1947年4月任中共滃江地區工作委員會常委、粵贛先遣支隊政治部主任兼乾訓團團長。1949年4月任滃江地區支前委員會副主任。1949年10月9日,英德縣城解放,受命接管縣城,任英德縣委書記兼英德縣長、軍管會主任。1950年10月至1958年2月,歷任北江地委委員、秘書長,粵北區黨委秘書長、常委、第二書記,韶關地委第一書記。1958年5月,應邀列席中共中央八屆五中全會,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匯報樂昌縣歧樂村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做法。毛主席讚揚說:廣東出了消滅“四害”的歧樂村,歧樂村能做到的事,為什麼全國做不到呢?同年,在“左”傾路線影響下,被錯劃為地方主義分子,撤銷地委第一書記職務,下放清遠縣竽頭崗村勞動。1963年平反後歷任曲仁礦務局領導、華南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兼革委會副主任,廣東省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1982年8月,因操勞過度,在工作中暈倒溘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