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漲村

橫漲村

橫漲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石碶街道西端,34省道(甬臨線)貫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全村總面積4.6平方公里,10個自然村,34省道、明州大道、環城高速、橫古公路、縱橫貫穿,交通十分便捷。

2020年3月,橫漲村被浙江省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橫漲村
  • 下轄地區: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石碶街道
  • 地理位置: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石碶街道
  • 人口:2622人
基本信息,人文古蹟,小平橋,楊氏宗祠,七鄉橋,積瀆碶,所獲榮譽,

基本信息

現有村民1160戶,人口2622人,暫住人口2923人,黨員105名。村以水稻,藺草及多種經營為主要經濟作物。2008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7億,村幾可用資金年收入達到454萬元,人均收入12385元。

人文古蹟

小平橋

橫漲橋原是一座長約3米寬約2米的單孔石樑小平橋。相傳很久以前,橋下有一條約2米寬600米長的小河直通奉化江,每逢漲潮,下江的黃泥水橫向漲到上河(南塘河),故稱“橫漲”。後在奉化江畔靠橫漲橋一側建造了一座簡易的碶閘,以調節漲潮退潮,但因“河直沒風水”,橫漲橋人在南塘河兩側特意挖了六條漕,即下河漕、賣魚漕、小庵漕、牆門漕、市漕和吳家漕,同時為了灌溉農田,又挖了西頭漕和北頭漕,這樣橫漲橋共有八條漕。為解決河漕較多帶來的行走不便的困難,人們又建造了集賢橋、七鄉橋、鎮安橋等橋,把整個村莊連線在一起。

楊氏宗祠

如今的橫漲橋已是一座水泥平橋,且移建在原橋靠西約50米處。旁有建於明代後期的楊氏宗祠,供奉楊守隅等列祖,1945年重修。楊守隅(1447-1525),出身於有“一門五進士”之稱的鄞縣楊氏望族,明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為官有政績。宗祠在解放後曾作為供銷社商業用房,因年久失修,十年前由村委會出資修繕,兼作村老年人活動場所。現因村里新修了設施齊全的文化禮堂,老年活動室也隨之搬遷。

七鄉橋

過文化禮堂,遠遠便望見那座橫跨南塘河上的七鄉橋。七鄉橋初為浮橋,始建年月不詳,後為石結構,1930年改建成水泥框架結構三孔兩墩平板橋,至今保存完好。明嘉靖《寧波府志》載:“七鄉橋,縣西南三十八里,通它山之水,溉七鄉之田。古有浮梁,為風濤所圮,國朝永樂三年(1405)重建石橋。”可見七鄉橋是因水“溉七鄉之田”而得名。
七鄉橋七鄉橋
七鄉橋由里人張傳保等募資改建。張傳保(1877-1952),字申之,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舉人,世居鄞縣櫟社鄉里仁堂村(今石碶街道西楊村里仁堂),後當選北洋政府國會眾議院議員,因不滿曹琨賄選總統,毅然辭歸故里,一生熱心公益事業,造福桑梓。

積瀆碶

由七鄉橋向西,再行數百米,便到了下水碶自然村,那裡最有名的要數積瀆碶了。積瀆碶為五孔碶橋,是古水利工程遺址,又名“下水碶”。該碶為唐代鄮縣令王元暐始建,系它山堰配套工程之一。據南宋鄞縣著名學者魏峴《四明它山水利備覽》記載,王元暐在建成它山堰後,考慮到大暴雨後泄洪能力不足,又在南塘河上分別建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碶閘,以啟閉蓄泄。據說為選好碶址,王縣令就在上游放三隻木鵝任其漂流,在木鵝停下的地方建碶,其中第二隻木鵝停下的地方建的碶即為積瀆碶。
1948年張傳保等人在疏浚南塘河時又對積瀆碶進行了維修,並改建成水泥平橋。碶橋中間欄板上題額“積瀆碶”三個大字,額的上下款分別為“民國三十七年十月”“鄞縣西鄉水利協會重修章溪崔凌霄書”。崔凌霄是樟村崔岙人,和其父崔錫疇同為寧波著名的書法家。名家的字題在古碶上,自然是錦上添花。
積瀆碶自古以來起著阻鹹蓄淡排澇的作用,使百姓旱澇保豐收。現因水路改道,碶已廢棄,碶的南面墾為菜田,北面則蓋了房子,而作為橋的功能還在。原用於閘門啟閉的五根立柱構件一直佇立橋旁,盡顯滄桑。

所獲榮譽

2020年3月,橫漲村被浙江省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範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