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嶼之戰
- 結果:斬倭寇2600餘人
- 人物:戚繼光
- 時期:1562年夏
戰爭背景,戰爭發生地,作戰情況,勝利原因,
戰爭背景
浙江倭寇平息後,福建倭患日甚。北自福寧、南及漳(州)、泉(州),沿海千里盡為賊窟,兵將怯懦。明廷遂準福建巡撫游震得之請,命戚繼光領兵6000人入閩,督府中軍都司戴沖霄率兵1600人佐之。八月初一,戚繼光率軍自溫州抵達福寧(今福建霞浦)。根據福建倭患情形,戚繼光決定先搗毀橫嶼倭巢,然後乘勝收復福清的牛田、莆田的林墩。橫嶼四面環水,東南北三面距陸地約10里,唯西面靠近陸地。漲潮時一片汪洋,退潮時淤泥成灘,易守難攻。倭寇築巢其中,企圖久據。
倭寇在侵犯浙江沿海的同時,也嚴重地騷擾掠襲了福建各地。尤其是倭寇在浙江受到戚家軍的痛擊後,便日益向南發展。福建形勢危急。福建巡撫游震得上疏朝廷,請速派兵援救。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胡宗憲命戚繼光率本部正兵6000人,另以督府中軍都司戴沖霄率部1600人協助,往援福建。戚家軍進福建後,與倭寇連續作戰,四戰四捷。
橫嶼是倭寇在福建境內經營多年的老巢,位於寧德縣城東北20餘里處,是海中的一個小島,隔10里淺灘與大陸相望。這片淺灘,潮來成海,潮退泥窪。用陸兵攻打難於涉渡,用水師進攻則船易擱淺。倭寇憑藉這種條件,在島上經營多年,築城建壘,經常駕小船出外搶掠,並在島上為非作歹。
戰爭發生地
浙江倭寇平息後,福建倭患日甚。北自福寧、南及漳(州)、泉(州),沿海千里盡為賊窟,兵將怯懦。明廷遂準福建巡撫游震得之請,命戚繼光領兵6000人入閩,督府中軍都司戴沖霄率兵1600人佐之。八月初一,戚繼光率軍自溫州抵達福寧(今福建霞浦)。根據福建倭患情形,戚繼光決定先搗毀橫嶼倭巢,然後乘勝收復福清的牛田、莆田的林墩。橫嶼四面環水,東南北三面距陸地約10里,唯西面靠近陸地。漲潮時一片汪洋,退潮時淤泥成灘,易守難攻。倭寇築巢其中,企圖久據。
作戰情況
勝利原因
戚家軍周密部署,水陸配合,全殲盤踞在島上的倭寇一千餘人。抗倭戰爭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沿海民眾大力支持,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指揮卓越,戰法靈活,在戰略戰術上,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進攻重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防禦重積極主動而不是機械地死守,在防禦中伺機反攻;招募和訓練御倭新軍,改變明軍成分,提高戰鬥力,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鴛鴦陣”,發揮集體互助、長短兵器結合的機動、靈活、嚴密的作戰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加強海防設施,建立地方武裝;針對倭寇活動的特點,採取清除內奸,孤立倭寇,剿撫並施的對策,各個殲敵。抗倭戰爭的勝利,基本消除了明代近200年的倭患,是抗擊外來侵略、保衛祖國海疆的著名戰例,也為中國海防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