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崗村(安徽黟縣碧陽鎮下轄村)

橫崗村(安徽黟縣碧陽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橫崗村是一個村落的名稱,在我國,不同的省市地區有同名分布,他們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經濟、資源分布也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崗村
  • 外文名:Henggang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縣城盆地近郊的東南向
  • 人口數量:2748人
地理位置,人口資源,文物古蹟,歷史名人,經濟發展,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橫崗村(民國之前稱為黟縣的十二都之一――六都,享有三、六、九大鄉村之美譽)。位於縣城盆地近郊的東南向,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旅遊線的必經之道上,交通非常方便。橫崗村整個轄區,東與西遞鎮相鄰,南與漁亭鎮相接,西與本鎮的瑤山村、郭門村相連,北與宏村鎮的古溪相毗鄰,面積約有8.9平方公里,是一個曾有過輝煌歷史的古村落。

人口資源

橫崗村由六個自然村落組成,有14個村民組。821戶, 2748人。整個轄區有水田面積2908畝,旱地1100餘畝,山林面積3300餘畝,是一個以糧、油、桑生產為主的農業大村。

文物古蹟

橫崗村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孕育了不少名人。建造了很多徽派古民居、宗祠、橋樑、溝渠、石碣。全村的古民居,清一色的徽派建築,至今還有20幢保存得相當完整。村中有10多處祠堂,建造的都非常好,每個宗族祠堂都有各自的特色,還有多處牌坊、涼亭。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已被徹底拆除。
橫崗村現還有兩座保持的比較完好的橋樑,永讓世人感嘆。一座是挹秀橋(又稱“強盜”橋、石山橋)。清順治十年建(1653年),光緒年間修建。此橋是一座三孔大石橋,位於石山村漳水河上,是當時黟祁交通大道上的一處宏偉建築。主橋為五拱青石結構,長54米、寬6.4米,高11米,兩端引橋合計為30米,橋身巍峨古樸,為縣內最高石拱橋,保護完好。
另一座是現在的橫崗橋(原稱鳳凰橋),坐落在橫崗漳河上,清乾隆二十七年間建(1762年),知縣孫維龍及紳士汪元佐、胡炳培、余庭俊等捐資建造,為三孔石拱橋。現為黟縣南向通往外界的主要橋樑。因交通之需要,80年代初將橋面改造拓寬,全長57米,高9米,通過改造後的橋面寬13米(原寬6米),橋墩還是原先的建造。此橋是西遞、宏村旅遊線路的必經之道。

歷史名人

橫崗村在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吳守一(1916-1968),名承恕,他天資聰穎,民國34年7月留學美國,入康乃爾大學,一年後回國,任中央廣播電台總工程師。建國後任廣西大學教授,時年36歲,為大學教授中最年輕者之一。1957年,升為四級教授。
1961年任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基礎課教研室主任。1958年以來,參加了北京地下鐵道一部分的設計與施工。後隨陳賡大將到成都設計西南無線電通訊網。1964年當選哈爾濱市人民代表。在“文革”中,受到衝擊,於1968年12月26日含冤去世,時年53歲。1978年12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 防科技大學召開大會,為他平反昭雪。
胡昊生,橫崗村人,一九四一年參加皖南新四軍,一九四二年在涇縣進行宣傳工作時,被敵人伏擊犧牲,解放後追認為烈士。
吳連貴,橫崗村人,曾任易安生產隊長。在農業耕作制度和農業技術改革中,作出了一定貢獻。先後被評為縣、地、省農業生產勞動模範。1979年逝世。
胡文煥,胡明星公之子,橫崗村人。南朝梁武帝年間,時任杭州太守。關心桑梓,協助其父開鑿橫溝渠,此渠一直保存至今,為郭門、橫崗的農田灌溉暢通。

經濟發展

橫崗村是一個以糧油桑為主的農業大村,年農作物複種面積4500畝,近年來,農業總產值均在500萬元以上。在楊家安片實施了“千畝工程一盞燈”的稻田滅蟲工程。全村有桑園400畝,年飼養蠶850多張。每年有300多人外出務工,年收入超過90多萬元。
橫崗村農業機械,操作遍布全村。全村共有小四輪36台/522馬力;耕田手扶拖拉機65台/629馬力;免耕油菜開溝機30多台。抗旱機具小四匹193台/793馬力;電動機22台/41.45千瓦;水泵224台。農業機械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了強度,在抗旱救災上,基本上做到了旱澇保收。
近幾年來,橫崗村的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已超過3600萬元以上,農業總產值都在500萬元以上,工業總產值2600萬元以上,年上交利稅突破100萬元,農業人均純收入超過3300元。

地圖信息

地址:黃山市黟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