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峰葛粉製作技藝,中國江西省上饒市橫峯縣傳統技藝,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橫峰葛粉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起源時間:一傳三國時期,另傳為東晉昇平年間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上饒市橫峯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葛源葛粉加工技藝歷史悠久,系采自山中豆科藤本植物葛的根莖,經水磨而澄取的澱粉。根據《橫峯縣志》記載:巴駝戀“隋末唐初,蘇、馮二姓定居於盛產野葛的溪水源頭,就開始採掘葛粉。”因橫峰葛粉具有潔白晶瑩、消暑祛火、潤喉清肺、清熱解毒等特點,明、清兩朝葛源葛粉曾作為貢品貢奉朝廷。葛根易種,易加工,又是納涼佳品,有著豐富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卷七記載:“(葛根)味甘、辛,性平無毒。主消渴、大熱,哎吐,諸痹,起陰風,解諸毒。”具有昇陽解飢、透疹止瀉、除煩止渴、增加腦及冠動殃櫻船組脈的血流量、改善心腦血循殼閥故環等功效,並享有“南葛北參”的美譽。
歷史淵源
葛源葛粉加工技藝歷史悠久,關於其起源有兩個傳說。一是在1800年前,三國時期吳人葛玄(164~244年)曾修道於今日江西上饒橫峰一帶,發現本地百姓喜用一種植物的根莖充飢和防病治病。便一邊煉丹採藥,一邊研究這種植物,後來人們用其姓氏將之命名為“葛”,稱葛玄洗葛之水為“葛溪”,取此地名為葛源,道教宗師葛玄也被民間尊稱為“葛老”。二是相傳東晉昇平年間(357-361年),我國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養生家葛洪在茅山修道煉丹。煉丹的原料有丹砂、硫磺等,空氣中整日瀰漫著刺鼻的有害氣體,時間一長,弟子出現了不適症狀,葛洪焦急著不能解丹毒。後受三清教祖夢中指點迷津,進山尋找到“青藤”,用錘敲碎,擠出白漿,煮熟了端給兩個弟子喝,沒幾天,兩弟子的病就全好了。青藤能解毒治病的訊息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為紀念葛洪發現,人們便將這青藤取名為“葛”,還將上茅山的大道腳良臭命名為“葛洪路”。
葛的製作勸立和用途在《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證類本草》、《華佗遺書》、《中華藥典》、《藥王全書》、《傳世藏書》等中醫八大經典中都有詳細介紹。如《本草拾遺》:治囊小兒熱瘡;《開寶本草》:去煩熱,利大小便,止渴;《醫林纂要》:除煩,解熱,醒酒,治喉痹,齒痛;《聖惠方》:煮食葛根粉粥,解胸口煩熱或渴,心躁。
《橫峯縣志》中有記載:“隋末唐初,蘇、馮二姓定居於盛產野葛的溪水源頭,就開始採掘葛粉。”明清兩朝葛源葛粉也曾作為貢品貢奉朝廷。
基本內容
(1)清洗塊根:選取表面光滑、無霉爛、無破損的葛根用水洗去泥土、沙子等雜質,無需除去表皮。
(2)粉碎磨漿:選一處平面大石塊,將洗淨的葛根放置上面,用專門製作的葛棰(木製)反覆棰砸葛根,直至成爛泥狀;
(3)漿渣分離:將爛泥狀的葛根連同渣汁一起放入大木桶中用水反覆搓洗。另準備一個葛桶或選一個乾淨的池子,在上面置一磨架(也稱豆腐架),上面擺放榨籃(也稱豆腐籃)或鋼絲篩,在內取乾淨紗布鋪上墊底,將搓洗葛根後的漿汁倒在紗布上過濾,注入清水,充分攪動,使澱粉隨水漏入桶或池內,反覆加水,反覆揉搓,直至澱粉與粉渣分離乾淨。
(4)沉澱:過濾後的汁水用手或木棍不停地順時針旋轉,直至旋渦見底,這道工序可讓葛粉和汁水迅速分離,葛粉自然沉澱,將澱粉歸辯想漿沉澱48小時後舀乾澱粉上面的水,取出澱粉塊。夏天洗葛,可棕判剃邀加入大蕨基草,取蕨基草根,洗淨砸爛,過濾取汁,放入葛水中一同攪拌,能幫助葛粉和洗葛水快速分離;
(5)乾燥:澱粉塊瓣成塊狀放太陽下曬乾後至手捏成粉,即可收集裝袋,乾燥保存。由於在曬乾過程中,澱粉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分解,故提倡烘乾澱粉。烘乾溫度為60℃左右為宜。
手工洗葛可反覆操作,經過反覆搓洗反覆漂淨和多次沉澱,葛根的產粉率可以達到23—24%,也保證了葛粉的純正品質。另外,鄉間洗葛多用山泉,曬制出的葛粉往往帶有一股清新入肺的自然甘香。
主要價值
(5)乾燥:澱粉塊瓣成塊狀放太陽下曬乾後至手捏成粉,即可收集裝袋,乾燥保存。由於在曬乾過程中,澱粉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分解,故提倡烘乾澱粉。烘乾溫度為60℃左右為宜。
手工洗葛可反覆操作,經過反覆搓洗反覆漂淨和多次沉澱,葛根的產粉率可以達到23—24%,也保證了葛粉的純正品質。另外,鄉間洗葛多用山泉,曬制出的葛粉往往帶有一股清新入肺的自然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