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城反擊戰(橫城戰役)

橫城反擊戰

橫城戰役一般指本詞條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於1951年2月11~13日,在朝鮮橫城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韓(韓國)軍進行的反擊戰。

基本介紹

  • 名稱:橫城反擊戰
  • 地點:朝鮮橫城地區
  • 外文名:Hoengsong Counterattack
  • 結束時間:1951年2月13日
  • 開始時間:1951年2月11日
戰爭經過,作戰特點,

戰爭經過

1951年1月25日,“聯合國軍”在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M.B.李奇微統一指揮下,開始發起以漢城(今首爾)為主要突擊方向的大規模進攻。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決心以一部兵力在西線實施堅守防禦,牽制“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集中主力於東線,首先誘敵深入,然後實施反擊。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指揮第39、第40、第42、第66軍(簡稱鄧集團),向橫城、原州方向實施反擊;人民軍前線指揮部司令官金雄指揮第2、第3、第5軍團(簡稱金集團)在鄧集團左翼向橫城東南方向實施反擊。
1月31日,東線“聯合國軍”開始向橫城、砥平里方向發起進攻,鄧集團以第42軍和第66軍第198師節節阻擊,誘敵深入。2月9日,南韓軍第8、第5師和美軍第2師一部進至橫城以北,翼側暴露,態勢突出。鄧集團決心集中兵力,採取兩翼突擊與正面攻擊相結合的戰法,首先殲滅南韓軍第8師和美軍第2師一部,然後向原州、牧溪洞方向發展進攻。
11日17時,經短促火力急襲後,鄧集團突然發起進攻。第42軍(欠第126師,附第117師)突破後,第124師迅速攻占上物安里、726.6和531高地等,於12日6時前出至鷹峰、鴨谷里和石子洞地區,繼向福祚洞、廣田攻擊前進;第117師向上加雲、下加雲進攻,6時30分進抵鶴谷里、夏日地區,截斷南韓軍第8師退路;第125師於12日拂曉加入戰鬥,10時進到橫城西南之介田裡、回岩峰地區,截殲來自橫城的南韓軍一部。至此,第42軍切斷南韓軍第8師主力與位於橫城的師指揮所的聯繫,並占領梨木亭至陵谷公路以西以南地區。從正面由下高垈、新垈里突擊的第40軍突破後,左翼第118師迅速楔入南韓軍縱深,打亂了南韓軍第8師戰鬥隊形;右翼第120師突破後,12日4時攻占聖智峰,梨木亭、784高地,牽制當面南韓軍,有力地支援了第118師向縱深發展。至此,第40軍完全占領橫城—龍頭裡公路及廣田以北地區,將該地區的南韓軍第8師第10、第21團基本殲滅。第66軍右翼第198師由五音山突破後,於12日6時占領蒼峰里,隨即向草塘突擊;左翼第196、第197師突破後,於12日6時占領陽地村、新村,一度占領紅桃山。
經一夜戰鬥,鄧集團在淺近縱深對南韓軍第8師完成分割包圍,並殲其一部。12日8時,南韓軍第8師餘部和美軍第2師第9團一部在航空兵掩護下,向橫城方向撤逃。志願軍第117師在第118師配合下,擊退北援之敵,將企圖突圍之敵阻於鶴谷里、夏日之間,予以殲滅。
人民軍第3、第5軍團由橫城東北發起反擊,13日進至橫城東南之鶴谷里、烏原里、下安興里地區,殲滅南韓軍第3、第5師各一部,有力地配合了鄧集團的反擊作戰。
2月13日晨,橫城地區反擊作戰勝利結束。志願軍鄧集團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經過35個小時激戰,殲滅南韓軍第8師3個團全部及第3、第5師和美軍第2師各一部,共1.2萬餘人,其中俘敵7800餘人,給“聯合國軍”以沉重打擊,迫其後退26千米,對志願軍和人民軍完成戰役防禦任務起到重要作用。

作戰特點

橫城地區反擊作戰,是志願軍連續進行三次戰役以後未得休整和補充的嚴重困難條件下,主力由剛剛展開休整而緊急轉入作戰準備,並且是遠距離開進進行的一次作戰。這次作戰取得勝利,在作戰指導上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志願軍恰當地選擇了攻擊目標。志願軍主力從休整地域出動後,在橫城和砥平里均出現了殲敵有利機會,但砥平里之敵主要是美軍,兵力集中,戰鬥力強,如志願軍兩晝夜不能解決戰鬥,其東、南、西三面的美軍和南韓軍均可實施增援,將使志願軍處於十分不利的態勢。而橫城之敵主要是南韓軍,戰鬥力弱,志願軍有一次包圍殲滅其1個師的把握。於是彭德懷在徵求鄧華、韓先楚兩位前方指揮員和各軍的意見後,經慎重考慮,確立了先打橫城之敵的決心,作戰的結果圓滿實現了預定的殲敵決心。
第二,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和儘可能多的火力。雖然預定殲敵目標只有南韓軍1個師和美軍1個團,但志願軍為更有把握殲滅敵人,則集中了4個軍共11個師(欠1個團),總兵力約12.5萬人,擔任攻擊的部隊9個師(欠1個團)約10萬人,而橫城地區的敵軍為南韓軍1個師又1個團和美軍1個團,共約2萬餘人,志願軍占有4倍以上的兵力優勢。而在主要突擊地段上橫城西北,則集中了6個師,占有7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志願軍各種火炮(含迫擊炮)679門、火箭筒285具,敵軍各種火炮555門、反坦克兵器930門(具)、坦克數十輛。志願軍在火力上雖不占優勢,但已盡了最大可能。從而更有把握實現殲敵目標。
第三,實現了發起攻擊的突然性。李奇微發起全線反撲後,集中美英軍主力於西線向漢城方向攻擊,志願軍將計就計,以第50軍和第38軍在西線漢江南岸頑強防守,鉗制美英軍主力。“聯合國軍”以為志願軍的主力在漢城方向,橫城地區只有人民軍在防守,因而美第10軍指揮的部隊敢於大膽在東線向北推進。志願軍主力從休整地區出動後,隱蔽開進,並邊開進邊部署,到達攻擊出發地僅5~17小時,就發起攻擊,完全達成了突然性。
第四,採取了戰役上多層迂迴包圍和戰術上分割包圍的戰法。在部署上,以第42軍第125師和第66軍第196師構成外層迂迴包圍,以第42軍第124師和第40軍構成內層包圍,並以第39軍第117師進行戰役分割。各師在完成戰役上的分割包圍外,還採取戰術上的分割圍殲,將被圍之敵分割成若干小塊而殲滅之,並且注意搗毀敵軍炮兵陣地,使其步兵失去火力支援,從而使作戰取得圓滿結果。
李奇微在他的回憶錄中對於橫城作戰也作了描述,他說:“我們被迫又放棄一些地區,在中共軍隊的進攻面前,美第2師又一次首當其衝,遭受重大損失,尤其是火炮的損失更為嚴重。這些損失主要是由於南韓第8師倉皇撤退所造成的。該師在敵人的一次夜間進攻面前徹底崩潰,致使美第2師的翼側暴露無遺。南韓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腳踏膠底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韓軍隊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韓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