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化時代街區宜步行的關鍵形態指標及最佳化方法研究

機動化時代街區宜步行的關鍵形態指標及最佳化方法研究

《機動化時代街區宜步行的關鍵形態指標及最佳化方法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陳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機動化時代街區宜步行的關鍵形態指標及最佳化方法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泳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我國城市的機動性特徵日趨明顯,對原來承載著市民日常生活的步行空間產生巨大衝擊,同時也使城市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如何在城市街區層面通過城市形態的最佳化與控制吸引更多的步行活動,以降低私家車使用是本課題的主要任務。擬藉助已有成果和進一步調研,對案例城市典型街區的步行空間在中觀和微觀層面展開類型比較與量化研究,剖析現有街區步行活動特徵與潛在需求及主導問題;同時運用有效的數理統計模型,在步行出行便捷度、步行停留舒適度和人車活動安全度等三個方面探索城市形態空間變數與步行活動之間的內在關係,進而建立街區宜步行的關鍵形態指標與評測模型;以此為基礎,尋求理性的、符合街區特徵和步行活動特點的城市設計方法,並經由對步行空間最佳化的實證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與設計引導,為推進步行友好街區建設乃至城市步行化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結題摘要

我國城市的機動性特徵日趨明顯,對原來承載著市民日常生活的步行空間產生巨大衝擊,同時也使城市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社會和環境問題。課題以上海中心城區為案例,剖析目前市民步行活動總體特徵與需求重點及主導問題,探尋街區空間形態與步行活動之間的內在規律性。首先,基於步行出行特徵與環境滿意度的調查,發現:居民通勤步行大幅減少,但混合步行仍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居民年齡與日常步行距離和時間呈正相關,家庭私家車數則與其負相關;居民普遍認同步行有益身體健康,偏愛便捷、活力與安全的步行環境;居民步行行為既受到社會因素影響,也受到街區環境因素影響,機動化發展引發的步行安全、環境品質和空氣污染等問題值得關注。其次,基於中觀和微觀層面的街區形態量化解析與預測模型推導,發現:混合的功能布局與設施配置有利於居民的大多數出行目的在街區內部得到實現,滲透性的空間結構和高品質的步行環境設計可以提供步行者充分的便捷性和舒適性,行人的步行感知與體驗受到沿街建築的底部界面特徵影響最大,其中建築臨街區寬度是影響步行逗留活動的關鍵性因素,建築底層臨街面的透明度、功能密度與店面密度對於吸引商業性逗留活動具有積極影響。另外,從人車銜接的易達度與安全度來看,發現街坊尺度劃分與幹道過街等待是影響軌道交通站區步行便捷性的關鍵性因素,而機動車速度與交叉口特徵是影響步行安全感的關鍵性因素。最後借鑑國際優秀案例,提出適合地段特徵和步行活動特點的最佳化設計對策,並編制步行友好街區的街道設計引導,制定評價街區宜步行的關鍵形態指標,為推進步行友好街區建設乃至城市步行化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