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校創辦於1958年,坐落在肥東縣橋頭集鎮鎮政府所在地,交通便捷,是一所農村完全中學,隸屬於肥東縣教育局。學校現有十個教學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橋頭集中學
- 占地面積:三萬八千平方米
- 建築面積:七千四百四十一平方米
- 創辦於:1958年
- 隸屬:肥東縣教育局
辦學規模,師資力量,校容校貌,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三萬八千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四十八平方米,學校總建築面積七千四百四十一平方米,教學用房三千六百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八百二十平方米,生活用房三千平方米,學校有運動場六千六百平方米,跑道規格250×4,水泥籃球場一個,桌球台,單雙槓,沙池等體育設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就建一棟較完備的理、化、生實驗中心,其輻射本橋頭集片幾所中學的實驗教學。1993年建一棟辦公樓(含各處室,電教室,微機室,閱覽室,會議室等),1997年建一棟教學樓(20個教室,計1700平方米,)。2003年利用危改資金建造男女宿舍488平方米。2008年利用危改資金興建多功能教室196平方米。教師宿舍門前鋪設了彩磚,並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便於師生活動,校大門主幹道水泥路兩旁建有四季花開的花壇。有容納300百輛腳踏車的車棚,有近800米長的外牆,校內花成片,樹成行,環境優雅,是教書育人,學習,生活的理想場所。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48人,專職教師45人,中學高級教師職稱2人,中學中級職稱30人。教師學歷高中部合格率100%,國中部學歷合格率100%。
學校辦學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注重全程管理,實施素質教育,以育人為根本,教學為中心,教改為動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圍繞這一辦學思路,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全體教職員工認真總結過去辦學的經驗和教訓,仔細分析未來的辦學形勢,找出奔點,勤奮開拓,銳意進取,加強民主監督,完善激勵機制,努力開創學校工作的新局面。
學校自建校50年來,一路走來是風風雨雨,歷經坎坷,學校剛創辦時是一所“半工半讀”的學校,因辦學有特色,曾受到中央的嘉獎,後在各任校長和教師的努力下,特別是在八十年代中後期,取得輝煌成績,但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隨著橋頭集鎮當地工業經濟的衰退再加上該校自身方方面面的原因,學校開始走下坡路,生源越來越少,其質量也越來越差,再加之該校又是一所老學校,遺留問題多,離退休教師多,經濟負擔重,該校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2005年,在以劉光文為校長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勇敢地面對困難,認真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千方百計控制學校現在的滑坡狀態,不氣餒,不言敗,在逆境中苦練內功,強化管理,真抓實幹,教育教學大幅度上升,學校名譽逐漸好轉,生源的數量大幅度回升,生源的質量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也得到了周邊老百姓、各級領導的認可,
校容校貌
作為現任校長,劉光文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情感育人,在繼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不斷提高學校整體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辦學質量,開創了學校發展的新局面。2005年劉光文上任校長伊始,他就提出“師生員工要自強不息,特色立校”的發展目標,將“敬業,嚴謹,愛生,善教”的學風灌入到每一個人的心靈中,將“勤奮,博學,多思,求真”的校風滲透到每一位教師的日常教育中,帶著全體教職工在德育工作、教學工作和學校管理三項工作的統一發展和提高上大做“文章 ”。 近三年來,由於在各方面細緻、紮實、有效的工作,確實取得了一些令人滿意的成績。2006年該校被評為“縣級安全文明校園”,2007年該校被評為“合肥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該校被評為“合肥市綠色學校”“合肥市依法治校示範校”“肥東縣國中教育教學綜合評比二等獎”; 2005年,中考學生優秀率為周邊學校之首,600分以上的學生達18人之多,共有60多人升入省、合肥市示範高中。2006年,中考再創新高。2007年,有五名學生被合肥市第一中學錄取,創周圍學校之最。2008年,600分達線率31%,其中,700分以上20人。這是新一屆領導班子和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果。2009年,600分以上28人,其中,劉佳威同學位居榜首,被合肥市168中學宏志班錄取。2009年,蔣珊、汪露瑩同學獲第二屆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普及活動二等獎。同時,一批學生在省、市、縣級學科競賽中獲獎,2005年,學生史常浩獲合肥市作文競賽一等獎(本片區是唯一的)。2006年,學生張亞駿獲合肥市物理競賽二等獎。2008年,學生葛露露同學獲肥東縣十佳少先隊員、獲得市級優秀三好學生榮譽稱號。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科研教學,成果豐碩。在縣組織的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獎賽中,有多人獲獎,教師薛慶梅獲歷史學科一等獎,教師萬寶鳳獲英語學科二等獎,教師秦毅獲數學學科二等獎,教師關莉麗獲政治學科二等獎,教師劉洋獲語文學科三等獎,教師付長珍獲英語學科三等獎等。
今後,學校將一如既往,全力以赴營造優質的教育育人環境,以滿足社會各界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