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背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新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橋背村,位於龍崗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2千米。與洪圍村、新塘圍村、嚇埔村相鄰。始建於清光緒年間,邱姓從福建莆田遷此建村,村南有一座石橋,故名橋背村,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橋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新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東社區;2010年,屬龍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邱姓。清光緒年間從福建莆田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00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109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96人;海外留學3人。非戶籍外來人口849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牙買加、法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番石榴。1992年12月,該村第一棟廠房建成,引進第一家企業寶利五金絲印廠;1994年4月,橋背村所在的龍東行政村成立經濟合作社,以股份形式發展經濟並制定了股份章程。2010年1月,村辦公樓啟用。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中有1棵古榕樹。傳統節慶食品有糍粑、艾粄、蘿蔔茶果、圓籠粄、喜粄、蚝豉等。深汕路、興橋路從村旁經過。20世紀70年代末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末期通網際網路,200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台和健身路徑,有村民活動中心,內設棋牌室、健身室、閱覽室、烘焙室、繪畫室等。有龍崗中心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330人、教職工65人。
1997年7月修訂《村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2座。代表性民居有橋背老圍,清末建築,坐東朝西,面闊約70米,進深約30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整個老圍以東西走向的巷道分隔,左右各建數排房屬以單元式排屋為主,部分為三間兩廊帶天井,土木結構。東南角有一口井,已廢棄。整體保在先況一般,牆壁大面積腐蝕,內屋部分破損,天井已廢,部分瓦片脫落。20世紀80年代中期,杜民陸續從圍屋中搬出,保存較好的主要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橋背老圍中有邱氏祠堂4座,其中3座位於橋背老圍第一排屋內,兩進;另1座位於第三排排屋內。祠堂主體結構完整,祠堂前照壁磚雕圖案邊飾基本保留。每年元旦和春節期間,村里組織集體吃年夜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