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村遺址

橋村遺址

橋村遺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西屯鄉北莊村橋村社一帶,核心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西周、漢時期的古遺址。

橋村遺址是一處主體年代為龍山時代晚期超大型聚落。1977年,發現。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此發掘遺址面積約275平方米,清理龍山時代晚期長方形坑、灰坑、墓葬、房址、道路(踩踏面)、溝等各類遺蹟280餘處,出土龍山時代晚期陶瓦標本2800餘件。通過發掘基本掌握了遺址核心區東南部的地層序列和遺蹟類型。發掘確認的道路遺存,為揭示遺址核心區路網系統提供了重要證據。溝的發現為遺址核心區外圍可能存在環壕提供了重要線索。溝內堆積中發現的大量陶瓦標本,為研究史前建築形制及中國建築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

2013年5月,橋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橋村遺址
  • 地理位置: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西屯鄉北莊村橋村社一帶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西周、漢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470-1-470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7年7月,發現橋村遺址。
1978年秋,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進行了試掘,發掘面積約95平方米。共清理袋狀灰坑7座,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及卜骨等重要遺物。
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對橋村遺址的範圍進行了重新界定,確定遺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
2018~2019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對橋村遺址進行了系統調查,初步確定遺址核心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
2018~2021年,合作雙方對橋村遺址核心區塬頂台地進行了大範圍發掘,發掘範圍分為兩區,Ⅰ區位於北側,發掘面積約975平方米,Ⅱ區位於南側,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發現遺蹟主要有方坑、灰坑、房址、墓葬和溝等。
橋村遺址
2018~2021年第Ⅰ發掘區全景圖

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橋村遺址位地處黑河與達溪河形成的分水嶺中部向北延伸的一塊次級台地邊緣。遺址分布範圍西至居民聚落區,東至蘆子溝上沿,北至駝溝南側,南至碾場溝北側,地形西高東低,海拔890~1420米。
橋村遺址
橋村遺址全貌
地層堆積
橋村遺址文化堆積較厚,早期文化堆積受晚期人群活動影響較大。第1層:現代耕土層。灰褐色,土質疏鬆,厚0.15~0.2米,包含物有陶片、料姜石、動物骨骼和瓷片等。第2層:唐宋文化層。黃褐色,土質緻密,厚0.15~0.25米,包含物有少量陶片、料姜石、動物骨骼、白灰面殘塊、石塊和紅燒土塊等。H23、K42開口於該層下。第3層:龍山文化層。深灰褐色,土質較疏鬆,厚0.55~0.6米,包含物有較多陶片、料姜石、動物骨骼、白灰面殘塊、石塊、紅燒土塊、陶瓦和爐渣等。K58、K59、K151開口於該層下。第4層:龍山文化層。黃褐色,土質較緻密,厚0.73~0.75米,包含物有大量陶片、料姜石、動物骨骼、白灰面殘塊、石塊、紅燒土塊、陶瓦和爐渣等。第5層:龍山文化層。黃褐色,土質緻密,厚0.22~0.25米,包含物有少量陶片、料姜石、動物骨骼、白灰面殘塊和石塊等。第6層:龍山文化層。深褐色黏土,土質緻密,厚0.3米,除少量料姜石外,無其它包含物。該層下為生土。
橋村遺址
橋村遺址文化層
遺蹟
橋村遺蹟主要有方坑、灰坑、房址、墓葬和溝等。方坑,以圓角長方形為主,個別為圓角正方形。灰坑,袋狀為主,筒狀和鍋底狀較少。房址,多被方坑或灰坑打破。F1被K14、K53、H171打破。平面為圓角長方形,單室,呈東北—西南向,南北長約5.3、東西寬約3.6米,室內面積約19.08平方米。地面塗抹一層厚3~5毫米的白灰面,白灰面之下為紅黏土墊土層。解剖清理的位置大部分保留有白灰面。房內西南側發現集中分布的紅燒土堆積,形狀不甚規整,推測與房內設灶有關;南側分布有較大範圍的踩踏面,結合南側中間白灰面有一段向南延伸出來,推測此處可能為門道位置。房內堆積主要為灰褐色廢棄堆積,大致呈水平狀。解剖清理過程中雖未發現牆體跡象,但結合北側白灰面上翹的特徵,推測該房址可能為半地穴式。
橋村遺址
2019~2021 F1全景圖
墓葬,以M2為例。該墓位於T4256中部偏南,開口於3層下,方向為近東西向。豎穴土坑墓,圓角長方形,口底基本一致,直壁,壁面較平整。長3.65米、寬1.25米、深1.75米。近底部有熟土二層台,黃褐色花土,較緻密。墓底偏西處發現1具人骨,緊貼二層台側壁,仰身直肢,腿部骨骼整體下陷明顯,頭向東略偏南,仰面,雙臂伸直,雙手放置於盆骨上,雙腿伸直,雙腳靠攏。未發現隨葬品。墓內填土為夾雜塊狀黃土的深褐色花土,質地較疏鬆,包含少量陶片和動物骨骼。
橋村遺址
2018~2021 M2全景
溝(PM1),發現1條。位於第Ⅰ發掘區東側約40米處,海拔高度較第Ⅰ發掘區約低2米,東西向,開口於現代耕土層下,距地表0.3~0.6米,同時被H144、H145打破。口寬底窄,剖面略呈倒梯形。口部寬10.1、底部寬1.95、深6.75米。溝內堆積分為52層,夾雜較多紅燒土塊、炭屑和白灰面殘塊等,出土大量陶瓦、陶片、石塊和動物骨骼等,尤以陶瓦為大宗。
橋村遺址
溝(PM1
年代
研究者根據橋村遺址出土陶器類型和形制,初步認為橋村遺址的主體文化遺存應屬於龍山時代晚期,遺址年代下限已進入青銅時代早期。橋村遺址也是為數不多的出土槽型板瓦、筒瓦的龍山時代遺址。

文物遺存

橋村遺址出土陶器有雙大耳罐、雙耳罐、高領罐、花邊口沿罐、盤、缸、斝、鬲、甑、器蓋、筒瓦和板瓦等。石器有石壁、石刀、石鏟、石紡輪等,玉器有玉刀,玉璜、玉錛等。骨器主要有骨錐、鏃、針、鏟、笄和卜骨等。還出土了大量陶瓦等與建築有關的遺物,初步統計,共出土陶瓦標本及碎片2800餘件,多數標本來自溝的剖面堆積內,方坑、灰坑及地層堆積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

研究價值

橋村遺址面積大,內涵豐富,是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和周文化聚落遺址,並見漢代以來的遺蹟和遺物,是涇渭流域的重要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考古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橋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橋村遺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西屯鄉北莊村橋村社一帶。
橋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橋村遺址,路程約22.3千米,用時約32分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