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種樹事件

橋下種樹事件

2014年4月15日,一則“鄭州立交橋下種樹”的新聞引發公眾關注。這也是繼2013年5月鄭州立交橋下種法桐後,第二次因橋下種樹成為輿論焦點。對此,鄭州市園林局三環建設工程項目部李鵬飛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利用一些耐陰慢生的樹木穿插到橋下綠化,即可提升整體立交橋的空間利用率,也可提高綠化量,同時還能提升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然由於施工方趕工期未及時對樹木修剪,才造成如今不良影響。

經過,爭議,

經過

2014年4月15日,有鄭州媒體報導稱:該市紫辰路與南三環交叉口向西,南三環快速路立交橋下,相關部門在此種植了30餘棵樹木。從而引起廣泛關注,相關記者趕到現場,發現樹木已與立交橋底齊高。
橋下種樹橋下種樹
當日午時,在南三環快速立交橋下的兩排綠化帶內,有三個區域栽種有大葉女貞,總計41棵,其中包括一顆倒在綠化帶內尚未栽種的大葉女貞。樹木外圈,近10名工人正在忙綠栽種冬青。栽種的這些大葉女貞,部分枝幹已被修剪,地上還散放著剪掉的樹枝,那些尚未修剪的樹木,因體型“超高”,樹冠頂到上方的橋體後,又折了下來。一位在附近綠化施工的工人稱,樹木不見陽光,根本不會生長。“即使栽種到橋下也沒什麼用,樹木活不下來。”
“葉子看著都幹了,也沒有澆水,橋底下隔著太陽,不容易活。”一過往市民表示,橋下應栽種一些體型矮小的樹木,如果樹木頂到了橋體,即便把樹木拔除了,也不能讓它給橋帶來一點安全隱患。
不見陽光的樹木能否存活?樹木頂橋而立又是否會影響其本身的生長和橋樑的安全?
鄭州市園林局三環建設工程項目部李鵬飛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利用一些小喬木和灌木穿插到橋下綠化,可以提升整體立交橋的空間利用率和綠量,同時也提升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所以才採用這些耐陰的,生長習性比較緩慢的樹木。
對於樹木頂橋而立,李鵬飛解釋為:在栽植過程中,施工方因趕工期,工程比較緊,在栽植之後的後期管理包括修剪工作沒有跟上。如果修剪之後,就不會出現現在這種“不良”現象。
李鵬飛說,就在15日中午,園林局領導還邀請了園林系統的專家和設計人員,在南三環立交橋下對樹木情況進行了查看。專家表示,所選的樹種是耐陰樹種,靠橋體兩側的散射光基本上能滿足女貞的生長需要,不存在市民產生的那些顧慮。李還表示,目前已要求施工方在樹栽上之後,樹冠和橋體要留有一個安全距離,一則可以避免樹木對橋體造成不良影響,二則有利於通風利於植物生長。
2013年5月,鄭州園林部門曾在京廣快速路橋下一側栽過10餘棵法桐,栽種的法桐中僅有1棵冒出了新葉。時至今日,再次探訪該橋下的法桐樹,此前橋下所栽種的10餘棵法桐已不見蹤影。

爭議

橋下種樹是大膽嘗試還是瞎折騰
鄭州市立交橋下種大樹,有些樹冠都頂到了橋底。許多市民表達憂慮,而相關部門信心滿滿:綠化時高低搭配對城市形象是一種提升,這是大膽嘗試。而且5到10年,樹木只會變粗,不會變高。這一種樹的“壯舉”和“高見”,令網友直呼有“新意”,建議申報吉尼斯。
種樹綠化本是好事,可如今種到了立交橋下,的確有點挑戰常理。萬物生長靠太陽,見不到陽光的樹能活嗎?當地綠化部門表示,大葉女貞不喜陽。然而查閱詞典會發現,該樹喜歡陽光,不耐陰濕而抗旱,高可達10米以上。如此看來,立交橋下栽大葉女貞,不僅成活率低,而且不安全。作為專業部門,如此常識都不知,簡直匪夷所思。而且,這樣的事情還不是第一次發生,去年該市在立交橋下種法桐就備受質疑。當時園林部門信誓旦旦,會讓它只好看,不長高。幾個月後,法桐就不幸夭折。
管種不管活,這哪裡是大膽嘗試,分明是大膽浪費。公家的錢打了水漂,也沒見哪個負責的埋單,這樣的事情常發生。如貴州銅仁市,為迎接盛會,花幾千萬搞街道“房屋立面改造”,結果不倫不類,且不久又把部分街道樹給挖了重新種樹;雲南大理投資6000萬元建的龍山公園根本無人遊玩,附近民眾將其作為練車場,媒體曝光後,當地稱是為未來建的。這種只追求一時好看的心理,顯然是面子情結在作祟,是拍腦袋的慣性思維的又一惡果。
城市決策事關每個人的利益,一旦失誤,必然會造成巨大損失。不考慮實際,完全憑少數人的主管好惡辦事,即使出發點是好的,也必然會辦壞事。不讓領導喜好服從現實規律,不使急功近利讓位於城市長期需求,類似立交橋下種大樹的荒唐事就難以絕跡,城市就擺脫不了被瞎折騰的命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