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橄欖花
- 拉丁學名:Ananum allum(Lour)
- 別稱:白欖、山欖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芸香目 Rutales
- 亞目:芸香亞目 Rutineae
- 科:橄欖科
- 屬:橄欖屬 Canarium
- 分布區域:山地、低丘及海拔150 ̄250m的熱帶季雨林和雜木林間
橄欖花介紹,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食用,藥用,觀賞,行道樹+木材,類型調查,生物學特性,
橄欖花介紹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有樹脂道分泌樹脂或油質。奇數羽狀複葉,稀為單葉(我國不產),互生,通常集中於小枝上部,一般無腺點;小葉全緣或具齒,托葉有或無。圓錐花序或極稀為總狀或穗狀花序,腋生或有時頂生;花小,3-5數,輻射對稱,單性、兩性或雜性;雌雄同株或異株;萼和花冠覆瓦狀或鑷合狀排列,萼片3-6,基部多少合生;花瓣3-6,與萼片互生,常分離;花盤杯狀、盤狀或壇狀,有時與子房合生成“子房盤”;雄蕊在雌花中常退化,1-2輪,與花瓣等數或為其2倍或更多,著生於花盤的基部或邊緣,分離或有時基部合生,外輪與花瓣對生;花葯2室;縱裂;子房上位,3-5室,稀為1室,在雄花中多少退化或消失,此時花盤往往增大、中央呈一凹陷的槽,每子房室有2(稀1)個胚珠,著生於中軸胎座上;花柱單一,柱頭頭狀,常3-6淺裂。核果,外果皮肉質,不開裂,稀木質化且開裂,內果皮骨質,稀紙質;種子無胚乳,具直立或彎曲的胚;子葉常為肉質,稀膜質,旋卷摺疊。
分布範圍
適生範圍廣,南(北)緯30 ̄40°地域均能紮根生長,在我國南方乾旱和鹽鹼地生長良好,樹姿繁茂。
主要價值
食用
橄欖科喬木植物橄欖的果實。又稱橄欖子、青果、青橄欖、甘欖。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台灣等地均有分布,多為栽培。秋季果實飽滿而未完全成熟時採收,洗淨鮮用,或晾曬乾燥用,或以鹽水浸漬後曬乾用。味甘、酸,性平。能清肺利咽,生津,解毒。
橄欖樹高,在果子將熟時,用木釘釘樹,再放少許鹽入樹皮內,果實一旦成熟便自落。橄欖果生食甚佳,用蜜漬、鹽藏後可運到遠方。橄欖樹枝如黑膠的,燒烤時氣味清烈,稱為欖香。
欖之香橄欖營養豐富,含有17種人體所需要的胺基酸,果肉富含鈣質與維生素C,肉質細口感好主要是用與藥用保健鮮食的品種。普通橄欖果實相對粗造常常加工成:拷扁欖、大福果、十香橄欖、去皮酥、鹹橄欖、玫瑰橄欖等等。
藥用
果可生食或漬制;藥用治喉頭炎、咳血、煩渴、腸炎腹瀉。核供雕刻,兼藥用,治魚骨鯁喉有效。
種仁可食,亦可榨油,油用於制肥皂或作潤滑油.據《嶺表錄異》:樹脂和糖, “謂之橄欖糖,用灌船損,乾後牢於膠漆,著水益乾堅”。又據《群芳譜》:樹脂“熱之,甚清烈,謂之欖香。”
觀賞
樹冠挺拔蒼翠,葉背覆有白色鱗片。在陽光照射下,銀白與碧綠相映生輝,風姿綽約。橄欖是圓錐花序,每個花序著生金黃色小花10~20朵,清香撲鼻。
行道樹+木材
橄欖花為很好的防風樹種及行道樹。木材可造船,作枕木。制家具、農具及建築用材等。
類型調查
橄欖花性類型調查閩清縣農業局羅美玉,許長同橄欖(GanariumalbumRaeusch),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正綱檄欖科橄欖屬,全屬約一百種,我國有七種,作果樹栽培的有兩種,即分布廣東、福建南部的烏橄和分布於福建閩江下游的橄欖,橄欖是福建特產,主產於閩清、閩侯兩縣。
調查方法1992~1993兩年在城關鎮北深坑橄欖園選樹勢中等的成年樹長營、自來回、檀香、惠圓四個品種各選三株定期每三天觀察一次花芽生長、開發情況,盛花期每天一次;同時對城關四個橄欖園738株,其中成年樹(30年以上)210株、壯年樹(15年生)165株、初產樹(10年生)201株、試產樹(7年生)162株的四種樹齡進行花性類型調查;並選上述四種樹齡,兩種不同花性類型的徽欖樹備三株共24株,每株各調查50個頂秋梢、仍秋梢上的腋芽苞序抽生情況;此外還對四種樹齡樹的花序著生在哪級枝條上進行百分比分析調查,並做新復極差分析其差異性。
生物學特性
原產於我國亞熱帶地區的橄欖[Ananum allum(Lour).Raeusch.],又名白欖、山欖,隸屬橄欖科。多年生主要輔助蜜粉源植物,為熱帶珍貴名果。適生範圍廣,南(北)緯30 ̄40°地域均能紮根生長,在我國南方乾旱和鹽鹼地生長良好,樹姿繁茂。海南島西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山地、低丘及海拔150 ̄250m的熱帶季雨林和雜木林間均有成片或散生。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海南島內種植面積已達2308hm2。1橄欖樹的開花物候期動態變化海南的橄欖種植6年後即可開花,花量多,花期長,單株花期一般達30天左右,花芽於盛夏分化萌發現蕾。始花期為5月中旬,盛花期從5月下旬至6月上旬,終花期為6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