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甸盆地始新世基於孢粉記錄的古氣候變化定量重建

樺甸盆地始新世基於孢粉記錄的古氣候變化定量重建

《樺甸盆地始新世基於孢粉記錄的古氣候變化定量重建》是依託吉林大學,由孟慶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樺甸盆地始新世基於孢粉記錄的古氣候變化定量重建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孟慶濤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始新世是新生代地球氣候演化過程中一段特殊的時期,全球氣候經歷了從極熱到氣溫急劇下降的激烈變化,是目前國際研究的前沿和焦點。植物是地球環境變化的敏感指示物,通過植物孢粉作為氣候代用指標,定量重建古氣候模型將更有助於未來氣候預測。東北地區始新世厚層細粒湖相沉積為長時間跨度的高解析度氣候變遷研究提供了優越條件。本次將以我國著名的樺甸含油頁岩盆地為靶區,利用3口完整取心井,首次系統研究該區始新世植物孢粉組合特徵及其與現存最近親緣類群和氣候因子的關係,採用共存因子分析法提取年均溫、年降雨量等7個古氣候參數,定量重建始新世古氣候季節性變化規律,並分析其影響因素;綜合以上成果,結合文獻及前期研究基礎,與同時代的東北地區撫順、依蘭盆地進行對比研究,對比不同氣候模式下區域環境的差別,這不僅為東北地區古氣候重建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也有助於將區域問題與全球問題結合,推動全球始新世古氣候的研究進展

結題摘要

始新世是新生代地球氣候演化過程中一段特殊的時期,全球氣候經歷了從極熱到氣溫急劇下降的激烈變化,是目前國際研究的前沿和熱點之一。植物是地球環境變化的敏感指示物,通過植物孢粉作為氣候代用指標,定量重建古氣候模型將更有助於未來氣候預測。東北地區始新世厚層細粒湖相沉積為長時間跨度的高解析度氣候變遷研究提供了優越條件。本次研究以我國著名的樺甸含油頁岩盆地為靶區,利用2口完整取心井,首次系統研究該區始新世孢粉植物組合特徵及其與現存最近親緣類群和氣候因子的關係,採用共存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年均溫、年降雨量等古氣候參數,定量重建了始新世古氣候並展示了其季節性變化規律。 樺甸盆地樺甸組共鑑定出孢粉93屬100種,其中蕨類植物18屬,裸子植物16屬,被子植物59屬,地層時代屬始新世中晚期。根據孢粉類型及含量變化,自老至新可劃分為6個孢粉帶,23個孢粉亞帶。孢粉組合中熱帶-亞熱帶類群豐富,但含量較少,溫帶及暖溫帶孢粉的含量相對較多,為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該時期,湖盆周緣的平原或丘陵地帶生長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植被,而盆地周圍的山地則生長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 採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恢復了樺甸盆地中晚始新世氣候,獲得年均溫為13.6~18.4℃,最熱月均溫為23.6~27.9℃,最冷月均溫為5.5~7.8℃,年降雨量為887~1206mm,最濕月降雨量為187~236mm,最乾月降雨量為16~41mm,最溫暖月降雨量為45~143mm。表現為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條件。其中,樺甸組上段的各氣候參數明顯低於中段,表明該盆地中晚始新世氣候演化存在逐漸變冷的趨勢,與全球始新世晚期氣候變冷事件具有一致性。 CMT、WMT、LMP 、HMP的組合變化反應了樺甸盆地中晚始新世氣候演化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證實了中晚始新世亞洲季風在中國東北地區仍盛行。主要驅動機制可能與西伯利亞冬季高氣壓體系與夏季低氣壓體系的強烈變化及太平洋信風有關。 將樺甸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和古氣候分別與我國東北地區的撫順、琿春,海南島長昌以及北美和歐洲的典型地區進行了對比,發現中國典型地區中始新世年均溫和年降雨量均與北美地區中始新世氣候參數相類似,但是卻略低於歐洲地區。造成該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為中始新世時期,歐洲各取樣點的位置可能受海洋(如北大西洋及地中海等)影響較大,中始新世時期受洋流等影響使歐洲這些地區氣候更加溫暖濕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