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剝管菌

樺剝管菌

又稱樺孔菌、樺滴孔菌、樺多孔菌。專門生長在樺木屬(Betulina)的樹幹上,一年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樺剝管菌
  • 拉丁學名:Piptoporus betulinus (Bull.:Fr.)Karst
  • 別稱:樺孔菌、樺滴孔菌、樺多孔菌
  • :真菌界
  • :真菌門
  • 亞門:擔子菌亞門
  • :層菌綱
  • :非褶菌目
  • :多孔菌科
  • :剝管菌屬
形態特徵,分布區域,藥用價值,食用價值,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無柄或幾無柄。菌蓋(4~24)cm×(5~35)cm,厚2~10cm,扁半球形,扁平,靠基部著生部分常凸起,近肉質至木栓質,表面光滑,初期污白褐,後呈褐色,有一層薄的表皮,可剝離露出白色菌肉,邊緣內卷。菌肉很厚,近肉質而柔韌,乾後比較輕,呈木質。菌管層色稍深,菌管長2.5~8mm,易與菌肉分離,管口小而密,近圓形或近多角形,每毫米3~4個,靠近蓋邊沿有一圈不孕帶。孢子無色,平滑,彎曲,圓筒形或臘腸形,(4~7)μm×(1.5~2)μm。專門生長在樺木屬的樹幹 上,一年生。
樺剝管菌樺剝管菌

分布區域

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新疆、西藏、河南、陝西、福建、安徽、湖南等地區。

藥用價值

該菌子實體的熱水提取液加40%NaOH及乙醇後所獲得的沉澱物,對小白鼠肉瘤180抑制率為72%。從此菌可分離到多孔菌酸A、B及C,可抑制分枝桿菌的生長;蹄菌酸對化膿小球菌有抵抗作用。另外此菌可抗小白鼠及猴子的脊髓灰質炎。

食用價值

幼嫩時可食用。

危害

可引起樺木木質部形成褐色腐朽。

防治方法

孢子借風傳播至段木的切面與傷口處發生危害。在香菇段木栽培中,是經常發生的一種大型真菌。 發現後應當立即刮除,拿到遠離菇場的地方深埋或燒掉,感染區噴灑1%的硫酸銅水溶液或0.5%的波爾多液。(來源:《食用菌栽培異常現象300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