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螽

樹螽

螽斯科(Tettigoniidae)多以夜間活動為主的昆蟲,它與蟋蟀、蝗蟲有親緣關係,以其響亮的鳴叫而著稱。其後腿大,觸角很長、呈絲狀,雌性的產卵管粗大、上翹。許多樹螽有長翅,通常較大,呈綠色,但有些常見種則幾乎無翅。樹螽在熱帶最多見,亞馬遜雨林棲有約2,000種,也見於全球較冷及乾旱地區。美國約有100種以上。棲於樹上、灌木叢或草叢中,其外觀常與周圍環境相融合。許多種外觀似樹葉,美洲熱帶的葉螽極似一片被咬掉一塊或損壞了的樹葉。由於這種適應性,以及少在日間活動,因此,儘管這群昆蟲遍布各地、多產且種類繁多,卻鮮為人所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樹螽
  • 拉丁學名:Tettigoniidae
  • 別稱螽斯
  • :動物界
  • :直翅目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命名來源,真樹螽,樹螽亞科,亞螽亞科,

形態特徵

樹螽屬直翅目螽斯科 是一體形較大的常見鳴蟲,由於它最喜歡棲息在樹上和灌木上,因而得名樹螽。 .
此鳴蟲體長50~60毫米,體寬5.5毫米左右,全身多為綠色。其觸鬚為黃褐色,長度與體長相等。樹螽的頭部呈橢圓形,頭頂略尖,臉扁而象蝗蟲的臉面,兩牙較長而色鮮紅,口器堅硬強勁,會咬人,捕捉時須防止手指被咬。它的前翅很長,伸展後超過腹部,其總體形狀很象尖頭螞蚱,形體稍比草螽粗壯。雌蟲的產卵管黃紅色,末端黑色,長長的象鐮刀。此蟲在我國南方最多,也是一種著名的鳴蟲。
翅的形狀與功能變化較大。均不善飛行,儘管有些熱帶種翼展可達20公分(8寸)。許多種不飛,僅在跳躍時振動翅膀,有些種後翅色彩鮮艷,是一種防禦形式。卵產於各種活著或已死植物內或其表面,取決於樹螽的種類。幼蟲與成蟲相似,但翅膀未發育完全。主要以植物為食,有幾種也吃其他昆蟲。

生活習性

樹螽或許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食物網的中心,它們及其他昆蟲是猴、齧齒動物、蝙蝠、鳥類、蜥蜴、兩棲類和蜘蛛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僅巴拿馬就有150種以上的樹螽。
樹螽、蟋蟀蝗蟲均為直翅類昆蟲。雖然有幾種螽斯通常也稱作"grasshopper"(蝗蟲),如"meadow grasshopper"(草螽)、"cone-headed grasshopper"(尖頭草螽)和"long-horned grasshopper"(螽斯),但“真正”的"grasshopper"屬於另一不同的直翅昆蟲亞目(蝗亞目〔Caelifera〕)。樹螽與蟋蟀的親緣關係較蝗蟲近,因為樹螽和蟋蟀均屬於同一亞目(螽亞目〔Ensifera〕)。樹螽組成螽斯科,該科含19個亞科,900屬,約6,000種。

命名來源

"katydid"之名來自雄性重複的叫聲,發出的聲音就像"katydid,katy-didn't"。樹螽的歐洲語"tizi",聽起來也類似昆蟲的鳴叫。每種都能發出各自不同的刺耳聲音,這是由兩前翅摩擦產生,其中一隻前翅有脊狀線。兩性的聽覺由一個叫鼓膜的組織構成,或稱鼓膜器官,分別長在前肢上。
叉尾灌叢樹螽(Scudderia furcata)叉尾灌叢樹螽(Scudderia furcata)

真樹螽

真樹螽組成螽斯亞科(Pseudophyllinae)。Pterophylla屬為北美東部的真樹螽。巴拿馬的森林樹螽也是真樹螽。有50多種,較大,善模擬許多植物,包括樹皮及新鮮或枯萎的樹葉。兩性在遇到危險時均能發出聲音。

樹螽亞科

(Phaneropterinae)是另一大型亞科。其成員有時被稱為假樹螽,或灌叢樹螽。其叫聲為一系列高調滴答聲或沙沙聲。在巴拿馬,認為這種短促、高頻的聲音使其不易被蝙蝠察覺。這些熱帶種可長達120公厘(4.7寸)以上,顏色從綠到褐色,有些是白色、粉色或黃色。也以兩性發出交配鳴叫而聞名。
樹螽亞科也包括圓頭樹螽和棱翅樹螽。叉尾灌叢樹螽(Scudderia furcata)有長而窄的覆翅(堅硬的皮革樣前翅),常舔腳來清潔爪墊的黏液。圓頭樹螽(圓頭樹螽屬〔Amblycorypha〕)翅為卵圓形,比灌叢樹螽寬。棱翅樹螽(棱翅樹螽屬屬〔Microcentrum〕)背部扁平、有瘤,翅似大葉。飛行時,其翅作滑翔狀。

亞螽亞科

(Saginae)的非洲樹螽和Austrosaginae亞科的澳大利亞不能飛的樹螽均為捕食者。後一亞科的Listroscelidinae亞科及草螽亞科(Conocephalinae)咬人足以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