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棘蜈蚣

模棘蜈蚣

模棘蜈蚣(學名:Scolopendra subspinipes)是蜈蚣科、蜈蚣屬動物。體長達160毫米。大多呈單一的褐色或黃褐色。有時頭板和第一有足體節的背板,比橄欖褐色的其他背板光亮些。頭板無縱溝線。觸角由18節組成,基部的6節無細密的絨毛。顎齒為5+5,或6+6,也有二三個小齒相互癒合為一個大鈍齒的標本。第一背板無溝線,背板縱溝線由第二至第六背板開始,直至第二十背板。最末背板無溝線。第二至第十九胸板有縱溝線。身體兩側的棱緣,是由第七至第十背板開始,直至最末背板。第一至第二十步足各有一跗刺;最末步足無跗刺。基側板突起末端有二個小棘,也很少有一個或三個小棘的。腺孔區擴展到背緣。最末步足的前股節的腹面外側具有二棘,而內側具有一棘,背畫內側具有一或二棘,隅棘末端具有二小棘,也很少有一小棘的。

模棘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砂土的低山地區,多棲息於朽木、石隙、亂石堆等陰暗潮濕及雜草叢中。晝伏夜出,模棘蜈蚣視力很弱,外出活動和捕食時,觸角是有效的感受器,而毒顎則是有力的捕食和防禦武器。食物廣雜,主要覓食昆蟲,如蟋蟀、蝗蟲、蜘蛛、蟑螂等。原產於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Scolopendra subspinipe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多足亞門
  • 唇足綱
  • 亞綱:唇足亞綱
  • :蜈蚣目
  • :蜈蚣科
  • :蜈蚣屬
  • :模棘蜈蚣
  • 亞種:8 
  • 命名者及年代:Leach,1815
  • 中文名:模棘蜈蚣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養殖技術,養殖方式,飼料投餵,養殖管理,亞種分化,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模棘蜈蚣是是亞洲最大的蜈蚣。一般體長160-200毫米,最大長度能達25厘米以上。大多呈單一的褐色或黃褐色。有時頭板和第一有足體節的背板,比橄欖褐色的其他背板光亮些。頭板無縱溝線。觸角由18節組成,基部的6節無細密的絨毛。顎齒為5+5,或6+6,也有二三個小齒相互癒合為一個大鈍齒的標本。第一背板無溝線,背板縱溝線由第二至第六背板開始,直至第二十背板。最末背板無溝線。第二至第十九胸板有縱溝線。身體兩側的棱緣,是由第七至第十背板開始,直至最末背板。
第一至第二十步足各有一跗刺;最末步足無跗刺。基側板突起末端有二個小棘,也很少有一個或三個小棘的。腺孔區擴展到背緣。
最末步足的前股節的腹面外側具有二棘,而內側具有一棘,背畫內側具有一或二棘,隅棘末端具有二小棘,也很少有一小棘的。

棲息環境

模棘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砂土的低山地區,多棲息於朽木、石隙、亂石堆等陰暗潮濕及雜草叢中。怕光、怕風、怕水、怕冷,將其放在有光線的地方,就會煩躁不安,到處活動,也不吃喝,最後找到有遮光的地方鑽進去藏起來。

生活習性

晝伏夜出是模棘蜈蚣主要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和其體形、行為密切相關。白天藏於石縫、石板、磚石、土縫、枯葉等下面生長休息,晚上出來四處遊蕩活動覓食。晚上8-12時活動頻繁,至次日凌晨4時才停止活動並潛伏起來。
模棘蜈蚣視力很弱,外出活動和捕食時,觸角是有效的感受器,而毒顎則是有力的捕食和防禦武器。食物廣雜,主要覓食昆蟲,如蟋蟀、蝗蟲、蜘蛛、蟑螂等。食量較大,每次食量為其體重的3/5,飽食一頓後可3天不吃或很少吃食物。在食物充足時,大小蜈蚣均能和睦相處。飢餓時相互殘殺,大吃小,強吃弱。生活能力很強,它不僅食弱肉,還敢於向比它大數倍的動物發起進攻。
溫度的變化對模棘蜈蚣的活動影響極大,秋、冬氣溫低於15℃以下,其活動緩慢,並逐漸到完全蟄伏進入冬眠。冬眠期間不食不動,蟄伏在土、石下10-50厘米深處的向陽、避風處。驚蟄以後,向淺層移動,清明以後,當氣溫上升到15℃以上,才開始復甦活動。冬眠期間,只要保持10-20%的土壤濕度,0-10℃的溫度,就能順利越冬。氣溫20℃時,開始捕捉食物,隨著氣溫的升高,活動加強,25-32℃之間是它生長發育的旺盛期。
模棘蜈蚣屬甲殼類的節肢動物,所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蛻皮數次,每蛻一次皮,就明顯長大一次,成體每年蛻皮1次,個別蛻皮2次。蛻皮多在盛夏或產卵後進行。蛻皮前體色改變,行動遲緩,不吃食物,視力和觸覺能力減弱。蛻皮時,由前向後逐節進行,最後蛻出尾足。蛻皮需2小時左右才能完成。蛻皮時切忌驚擾,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同時還要防止成群螞蟻等對它趁機攻擊,咬死咬傷模棘蜈蚣。模棘蜈蚣發育的速度較慢,從產出的幼體發育至性成熟的成體一般需經過8次脫皮,約3-4年的時間。

分布範圍

原產於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美洲、東非等地有引種。

繁殖方式

  • 求偶交配
模棘蜈蚣為雌雄異體、卵生,生長緩慢,需3-4年,體長達10厘米性成熟時,方求偶交配。求偶交配期一般在5-9月間,大多夜間交配,也有在清晨、傍晚時進行。模棘蜈蚣的求偶交配並不是直接交尾,而是以間接方式進行的。求偶交配時,雄性追隨雌性,在雄性生殖道內形成精胞並產出體外,精胞有一些絲網把其支撐在地面上,雄性以其產出的精胞控制雌性,雌性利用它的生殖肢抓住精胞後納入精囊內,完成授精過程。從發情逗玩到結束約半小時,求偶交配一次可連續產受精卵幾年。
  • 築巢產卵
模棘蜈蚣母體在產卵前也有營巢行為。產卵前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築巢,一般巢築在潮濕、鬆軟的土層內。母體築巢時,用顎肢、口器和步足將土扒松,邊扒邊轉,並用顎肢和步足鉗住土團向外推移,逐漸形成一空窩。巢為圓形或橢圓形,高4-5厘米,直徑5-5.5厘米,接近產卵時,將巢口周圍封閉,伏於窩中,用土團從里將巢封閉。每年產1次卵,產卵期在春末夏初,每條雌性蜈蚣一般產卵量為40-70粒。產卵時,蜈蚣身體曲成“S”形,卵從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產在自行挖好的淺穴內,在無外界驚擾時,產卵需2-3小時。產完後隨即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團,抱在“懷中”孵化。蜈蚣的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徑3-3.5毫米,米黃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彈性。
  • 孵化
模棘蜈蚣孵卵時間較長,一般需43-50天。孵化期間,卵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都在不斷發育逐漸變化,在43-45天孵化出幼蟲,體長約2.5厘米,能離開母體自行尋食,在整個孵化期母體不必給食,否則,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蟲被食物污染而被母體食掉,影響孵出率和幼蟲成活率。
母體在孵化期間,一直不離開卵或幼體,精心孵化和守護。在產卵或孵卵期間若受外界驚擾,就會停止產卵,並可把卵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食卵後多能重新產卵和孵卵,但是其產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遲,且產卵少,孵出率不高。因此,在其產卵和孵卵期間,應保持周圍環境安靜,切忌驚擾。在實踐中已有成功的例子,根據其習性,採用奪卵孵化法,可使其在當年夏季產兩次卵和減少吞食卵團,孵出更多幼蟲。模棘蜈蚣的壽命6-8年。

養殖技術

養殖方式

  • 盆養
選擇內壁光滑的瓷盆、鋁鍋或塑膠大盆等,盆內高度25厘米以上。盆內鋪上有機土搗實並放上瓦片,盆口用木板鋸成略大於盆口的蓋子,中間留出長寬各15厘米的孔安裝鐵紗窗。盆應易搬動、易觀察,且便於多層飼養,此法適用於幼蜈蚣的飼養。
  • 缸養
大口、小口缸均可,底部鋪墊一層5厘米厚無毒(沒有施用過化肥、農藥)熟土。缸內壁要光滑,靠缸壁放瓦片,碼好棲息縫隙,缸口用鐵紗網罩好。
  • 箱養
未盛過化學藥品的舊包裝箱大小不限,也可自制。四周圍一圈玻璃條或塑膠薄膜,上覆紗蓋或帶孔活動木蓋,底部鋪熟土,木箱兩側碼磚或瓦,磚瓦距箱壁1厘米,中間為模棘蜈蚣活動場地。
  • 池養
根據模棘蜈蚣的生活習性,應選擇四周環水、向陽背風的斜坡處或庭院中建池飼養。可建玻璃壁飼養池、玻璃環周式飼養池、環水式飼養池和薄膜圍壁式飼養池。第1種飼養池造價較高,不易推廣,最後一種比較經濟適用。薄膜圍壁式飼養池的池壁可以砌成40-60厘米高的圍牆,面積不拘,池內壁用農用塑膠薄膜覆嚴,接縫處用膠水粘牢,薄膜上要經常擦洗,使之不沾污泥,保持光滑;緊靠圍牆的內側,四周建寬10厘米、深4厘米的水溝,並留一排水口。牆和水溝用以防止蜈蚣逃竄。在池內堆積一些石塊、瓦片、石礫,面上再覆蓋一層熟泥土,形成蜈蚣棲息的縫隙、洞穴。並栽種一些雜草、樹木,修建陰棚等,為蜈蚣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池面上加蓋細眼鐵絲網,防止天敵侵入。
在飼養池內用磚砌成蜈蚣巢——棲息床,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鼠類侵害,如適當加蓋遮陽防雨的稻草等,還可起防暑降溫和保溫的作用。其做法是用磚塊(24厘米×12厘米×6厘米的紅磚)以全臥的方式、上下磚之間用瓦片隔開1-2厘米、前後左右的磚之間離開2-3厘米,砌成大小不同的(根據場地和飼養量而定)和多層的立體巢穴,使巢內分布有許多的狹窄縫隙,可供模棘蜈蚣棲息和出入。
  • 架養
架養是值得推廣的立體集約化養殖方法,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飼養管理比較方便,加溫經濟。多層架可用任何木材或角鐵作框架,每層高50厘米。飼養盒長寬不限面積以1平方米為宜,高25厘米,盒底及四周用塑膠膜圍住,盒底覆熟土搗實,摞上瓦片。

飼料投餵

模棘蜈蚣是典型的食肉性動物,性凶,食性廣雜,選擇性小,喜食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金龜子、稻苞蟲、白蟻、蟬、蚱蜢、蜻蜓、蜘蛛、各種蠅類、蜂類以及昆蟲的卵、蛹、幼體,也喜吃蠕蟲、蚯蚓、蝸牛、蛞蝓及脊椎動物麻雀、鼠類、壁虎、蜥蜴、蛇、蛙、蟾蜍等,還吃雞血和雜骨。在初春食物不夠充足的情況下,也吃少量青草、苔蘚、嫩芽、根尖,有時吃西瓜、南瓜、蛋類、麵包、牛奶。各地可因地制宜飼餵泥鰍、黃鱔、小魚、小蝦、小蟹及魚粉、蠶蛹粉、貝殼等。模棘蜈蚣雖然食性廣,但要吃新鮮的食物。投餵方法可有多種多樣,如以潮蟲與模棘蜈蚣混養,作為模棘蜈蚣的天然餌料;以黃粉蟲為主食料,每天投餵1次;以全脂奶粉加動物飼料添加劑為輔助餌料或以各種昆蟲類小動物70%,熟土豆20%,碎米、青菜和麵包碎片10%,每隔2-3天投餵1次。但餵後的次晨要將食物殘餘除掉。若模棘蜈蚣較長時間不餵食,飢餓時進食量可增大到身體重的3/5。如果十天半月不餵食也不會餓死。為使池內不斷食料,也可以在飼養池內堆放一些乾牛糞,使之生蟲誘食。

養殖管理

  1. 引種:每年的3月下句,氣溫轉暖,此時引種成活率較高。我國有模棘蜈蚣品種約11種,但大部分不能入藥。要引能入藥的品種如少棘模棘蜈蚣等品種。
  2. 雌雄鑑別與比例:雄性頭部背板隆起、橢圓、較小,而雌性扁平、較圓、較大;雄性最末背板後緣隆起、稍尖,而雌性稍平、較圓;雄性體形較小、較窄、腹部較瘦,而雌性較大、較寬、腹部肥厚。人工養殖模棘蜈蚣一般雌雄比例10:3較適宜。
  3. 防止逃竄:模棘蜈蚣有極強的鑽縫能力,岩石、土縫的空隙都能通過,飼養池壁的縫隙要特別注意封閉加蓋,以防模棘蜈蚣逃竄。
  4. 飼養密度:模棘蜈蚣若飼養密度過大或驚擾過多,容易引起互相殘殺。在新鮮飼料和飲水充足的情況下,如無大的驚擾,密度可以大些。收捕的野生種,投放密度應小些。還要考慮養殖池的類型與結構等。
  5. 飲水與保濕:模棘蜈蚣有飲水習慣,飼養池內要設定飲水器供其飲水。模棘蜈蚣對濕度十分敏感,夏天應每天在磚瓦或地上灑水,以不流出為度。保持小環境的濕度,有利於模棘蜈蚣的生長。
  6. 調節溫度與越冬管理:飼養池內適宜溫度是25-38℃,適宜繁殖溫度為33-38℃,當溫度超過44℃時,容易出現脫水現象而死亡,溫度低於10℃便冬眠。霜降後氣溫急劇下降,模棘蜈蚣逐漸集中在避風向陽的地方準備進入冬蟄。入冬後要採取各種防寒措施,生火升溫或將飼養池內土層加厚,上面覆蓋稻草、雜草,池頂用塑膠薄膜蓋起來,這樣越冬不眠可提高模棘蜈蚣的繁殖能力。夏天天氣炎熱時要採取降溫措施,如將室內窗打開散熱等。
  7. 分池飼養:模棘蜈蚣有大小、強弱現象,應根據其個體的大小分池飼養,防止發生大吃小、強吃弱的相互殘食現象,剛孵化出的小模棘蜈蚣經45天即可分窩飼養。
  8. 繁殖期管理:雌蟲在孕產期最怕驚動,此時最好將雌蟲單獨瓶養,即在罐頭瓶內放土後將臨產母體放入,在瓶蓋上打幾個孔並旋緊,既利於提高幼模棘蜈蚣的成活率,又可防止因互相干擾而引起停止產卵或吞食幼蟲。雌蟲產卵孵化後,將幼模棘蜈蚣集中飼養,雌模棘蜈蚣放回原飼養池,與雄蟲混養,對來年更好的繁殖十分有利。孵化期間應少餵食,要注意保持池內沙土有一定濕度,以利幼蟲的出殼。

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模棘蜈蚣緬甸亞種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cingulatoides
Attems,1938
模棘蜈蚣哈氏亞種(越南巨人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dehaani
Brandt,1840
模棘蜈蚣福氏亞種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fulgurans
Bücherl,1946
模棘蜈蚣腹毛亞種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gastroforeata
Muralewicz,1913
模棘蜈蚣日本亞種(墨頭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japonica
L. Koch,1878
模棘蜈蚣紅頭亞種(少棘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1878
模棘蜈蚣黃腿亞種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piceoflava
Attems,1934
模棘蜈蚣指名亞種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subspinipes
Leach,1816

主要價值

模棘蜈蚣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模棘蜈蚣味辛性溫,有毒。能祛風鎮痙,殺蟲解毒,消腫散結,具有抗菌、抗厥、止痙、抗腫瘤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