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畫像

模擬畫像

模擬畫像是一種公安刑偵手段。一般指的是在有目擊者參與協助調查的案件中,通過目擊者口述,工作人員通過畫筆、模擬畫像專用軟體等來描繪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肖像;如果這張肖像達到與犯罪嫌疑人50%以上的相似度,即可用來摸排、張貼,作為一個有用的線索使用。一般來說,模擬畫像適用於有目擊者,同時又沒有犯罪嫌疑人案底照片的案件中。例如:搶劫、強姦、勒索、詐欺等。另外,在一些非犯罪場合也可適用,例如:為自己去世或失蹤的親友畫遺像(沒有留下照片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模擬畫像
  • 追溯到:春秋時期
  • 屬於:源遠流長的刑偵技術手段
  • 套用於:公安刑偵
發展簡史,方法演變,傳統手繪畫像,人像組合畫像,電腦模擬畫像,常見的八種表情,愉快的表情,悲苦的表情,正直的表情,醜惡的表情,思考的表情,驚懼的表情,敬慕的表情,厭惡的表情,相關資料,氣質的概念,氣質的分類,氣質的觀察,面部分析,模擬畫像案例,

發展簡史

模擬畫像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刑偵技術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傳說中楚平王要殺伍奢全家,次子伍子胥逃脫。於是,楚平王命人將伍子胥的畫像張貼於城門緝拿,這便有了伍子胥過昭關一夜之間白了頭的故事。
基於人類相互識別的本能,古代執法者在偵破案件時,首先選用了人的體貌特徵。《秦簡-封診式》中的“賊死篇”記述了一起他殺案件的現場勘查報告,其中就有關於屍體的身長、膚色、髮長、疤痕等體貌特徵的描述。
畫像捉拿逃犯有記載的是在唐宋時期,官府在緝拿罪犯時開始利用體貌特徵,當時遇有逃犯,官府便開具“海捕文書”,上面除寫有逃犯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體貌特徵外,往往還配有逃犯的畫像,即“畫影圖形”以便官民辨識和緝拿。
模擬畫像不僅出現在中國,國外歷史上也有過相似的記載。利用模擬畫像偵破案件被納入科學體系則是從19世紀80年代巴黎人類學研究會的主席路易斯-阿道爾-伯爾蒂龍開始的。伯爾蒂龍開創了“頭像描述法”:通過書面形式記錄罪犯的相貌特徵,然後將其頭像描繪出來,供張榜通緝使用。
20紀40年代中期在國際上通用的方法是“人像組合法”,其原理就是把一定數量、不同種類的相貌特徵,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製作出模擬畫像。就是人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3號眼+5號鼻+8號嘴……”,拼出一張人臉。當時的“拼圖庫”是一個旅行箱大小的“人像組合箱”,裡面裝滿了代表不同類型的五官塑膠片,採用幻燈式的方式拼圖、製作。
60年代初西德已有了半自動人像組合儀,並開始為偵破工作服務。
70年代後由於相貌學在刑事偵察上的廣泛套用,世界各國先後推出了人像組合儀,電子成像器等系統。
如:(1)、西德刑事警察使用的“美能達”人像組合法;
(2)、美國使用的“FIS”系統;
(3)、“MIMIC”系統(Multipie Image Mager+Compositor);
(4)、英國的“Face--fit”系統;
(5)、奧地利的SIGMA方法;
(6)、日本的簡易人像合成器等等
80年代初“人像組合法”在我國出現。當時,公安部組織開發了PZY—110型透明重疊組合人像儀,由於此系統採用手工組合方式,及另外一些原因,未能普及推廣。80年代中期天津市刑科所將人像照片按五官分類,剪帖於模版上,將目擊者選中的模版(如,臉型、髮型、眼睛、鼻子、嘴)組合起來,就可以得到類似與於嫌疑人的相貌。重慶市刑科所採用收集照片,按臉型分類的方法,目擊者在相冊中查找與疑犯相似的照片若干張,剪帖相貌特徵,然後組合在一起,便能得到與疑犯相似的照片。
20世紀90年代“人像組合箱”被移入電腦中,世界各國都推出了具有本國特徵的拼圖庫,開發出了電腦人像組合系統。我國一些單位也相繼推出了幾種“電腦人像組合系統”。這些系統的推出,受到了公安部門的歡迎,破獲了不少大案要案,在刑事偵破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方法演變

傳統手繪畫像

傳統模擬畫像一般採用素描,由畫家根據目擊者的描述進行創作,我國元朝王鐸所著的《寫象秘訣》中談到畫人像的方法,他把人的臉型歸納為八種類型,謂之“八格”,即,田、由、國、用、目、甲、風、申,“面扁方為田,上削下方為由,方者為國,上方下大為用,倒掛形長為目,上方下削為甲,扁闊為風,上削下尖為申”。
這種方法簡便直接,畫家一人一枝筆就可開始工作,畫像手法靈活,特徵表現隨心所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直到今天,這一傳統的方法仍在被使用。但是,這種方法也有畫像花費時間長、不易修改等缺陷,特別是畫像的效果和畫像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要想成為模擬畫像專家,不僅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好幾年的實踐鍛鍊。因為其掌握起來難度很大,只能為少數專家掌握,所以不利於模擬畫像的普及。

人像組合畫像

基於機械和光學原理的人像組合法比起人工手繪有一定的進步,這種方法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一般人都可以掌握,但此方法操作煩瑣、製圖時間長、不易修改,而且拼出的人像都有一定的模式:不是濃眉大眼的“帥哥”就是窈窕嫵媚的“靚妹”,完全脫離了生活。隨著電腦在人像組合上的套用,用圖片或幻燈片組合人像的方法已被淘汰。

電腦模擬畫像

利用電腦進行模擬畫像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現有的圖象處理軟體(如photoshop等)進行模擬畫像,這是電腦在該領域最初級的套用,比起手工繪製來說是一個進步,但由於軟體不是專門為模擬畫像設計,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且素材要自己收集,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就是利用專門設計的模擬畫像軟體進行模擬畫像,電腦模擬畫像系統安裝使用方便,簡單、成像速度較快、易於修改、圖像較清晰,逼真。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推出了具有本國特徵的電腦模擬組合系統。如:
(1)、美國研製的用計算機繪製兒童幾年後外貌圖像的計算機增齡成像系統;
(2)、美國研製的計算機素描系統(Compusketch),該系統具有相當能力的會話程式,提出不具引導、不具攻擊性的詢問,不會產生先入為主的答案。以此程式,能充分幫助目擊證人回朔嫌犯的容貌。在電腦關鍵性面談過程的配合下,使操作人員能夠用加強回朔記憶問題,一步一步觸及到相關的記憶;
(3)、美國研製的計算機照片擬合(Comphoto Fit)系統,這是一套計算機輔助的面相指認系統,操作人員能在證人或受害人敘述下通過它迅速拼出嫌犯的相貌。該系統能蒐集各種前額、眼、鼻、嘴及下巴等部位影像集合成資料庫,通過鍵盤操作,拼出嫌犯的基本面相;
(4)、“Face Prints”系統,該系統操作時,首先,向坐在螢幕前的目擊者展示20幅各不相同的頭像,它們是34億種臉型中隨機選取的;然後要求目擊者將螢幕中的每張臉與記憶中罪犯的臉作比較,具體地指出兩者相似的面部特徵;再將這些信息反饋到電腦中,複合成另外20幅頭像,稱之為新一代合成像。在合成新面孔的過程中把那些見證人認為確信無疑的面部特徵予以固定。
(5)西德計算機輔助人像聯合系統(FACETTE),該系統中所有的程式步驟均由電子輸入及控制器來完成。其他功能則由鍵盤來完成。其操作比較簡單。組合好的相片可通過一個圖形自動選擇器進行進一步加工,直到證人所描述的形象完全吻合為止。相同的臉型可通過面部模型在面部表情上進行修改;
(6)、由英國內政部SRDB(科學研究發展分部)研製的電子面相鑑別系統(E—Fit) 能根據目擊證人回憶罪犯面相而複製出其相似的面相照片。該系統是以電腦化方法修正先前所建立的資料庫,該庫包含有無數以VDU方式在螢幕上組合而成的圖像(似真實的面相),與其他的拼合系統無任何在線上作業。此系統強化了認知心理的概念。例如,他們主張直接呈現依據目擊證人所描述的圖像給目擊證人看,而不採用眾多的登記相片讓目擊證人選擇。後種方法會使目擊證人眼花繚亂,產生似是而非的幻影。
進入90年代,我國一些單位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電腦模擬畫像系統”,比較著名的有:
(1)、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蘇光大教授主持研製的“TH人像組合系統”;
(2)、清華大學研製的“火眼金睛人像組合系統”;
(3)、東軟軟體股份公司與中國刑警學院聯合開發的“警星CCK人像模擬組合系統”;
(4)、重慶刑偵研究所和創慧網路信息集成有限公司研製的“創新刑偵人像組合系統”。
2005年,《公安部套用創新計畫項目》中包含一款目前最新的電腦模擬畫像系統,是山西省公安廳協助開發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天網-智慧型畫像專家》系統。
總的來講,這幾種系統都是以照片形成人像部件庫進行組像。具體講就是通過人面像部件庫具有的髮型、臉型、眉型、眼型、鼻型、耳型、嘴型、鬍鬚等,由目擊者從其部件庫中尋找相近臉型,經進一步的修改以達到與嫌疑人的臉型相近後,再經過同樣的方法在部件庫中尋找相近的五官、髮型,經過修改後組合成目擊者認可的嫌疑人照片。

常見的八種表情

情感的外部行為特徵就叫表情。表情是人際交往中信息傳達、情感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了解他人主觀心理狀態的客觀指標。藉助表情,我們才能“察言觀色”,在別人的舉手投足間洞悉他的內心感受。
表情分為三種:面部表情、肢體表情和言語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過眼、眉、嘴和面部肌肉變化來表現情緒狀態。人的眼神變化是面部表情最重要的體現,其次,是嘴角和眉頭肌肉的變化。
達爾文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指出,現代人類的表情和姿勢是人類祖先表情動作的遺蹟,這些表情動作最初具有適應意義。因此,以後就成為遺傳的東西而被保存下來,例如,憤怒時咬牙切齒、鼻孔張大的表情是人類祖先在行將到來的搏鬥中的適應動作。正因為表情有其生物學根源,所以,許多最基本的情緒,如:喜、怒、哀、樂等原始表情是具有全人類性的。
人的面部可以表現出成千上萬、不計其數而又十分微妙的表情,而且表情的變化十分迅速、快捷和細緻,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情感,傳遞信息。面部所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的情感,最能吸引對方的注意,在你未開口之前對方就從你的面部表情上得到了一定的信息,從而對你的氣質、情緒、性格、態度等有所了解了。所以有句話說得好:看人先看臉。臉是人的價值與性格的外觀,所謂臉面不僅是指人的長相,主要是指面部表情。
據研究發現,交往中的一個信息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是由骨骼肌肉、血管、皮膚等組成的有機活體,所以無時不在變化著,尤其面部表情的變化,可以引起面部五官各部的外形變化。
人的表情形成分兩類:一是常態表情、自然貌,天生一種笑貌或怒貌,嬉笑貌或嚴肅貌。二是由於多種心理感情支配瞬間產生的喜怒哀樂,然而這種表情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刑事相貌工作,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這種表情變化的內在原因和變化的幅度及規律。

愉快的表情

A.微笑:眼稍半閉攏,下瞼吊起,外皆附近二、三條皺紋,鼻唇溝彎曲,口唇微開,能見上齒,口角微向上抬,部外皮有二、三條彎曲皺紋。
B.大笑:頭略上仰,眉上升,額部微現皺紋,眼幾乎合攏,口張口,上下齒分離,可見下齒,鼻唇溝彎曲並加深,下瞼溝、鼻樑側方及額上部顯出皺紋。
C.樂極:頭向後仰,眼全閉攏,口大張,上下齒分離較遠,鼻唇溝更加深。

悲苦的表情

A.煩惱眉緊皺,眉間出現縱向皺紋,眼向下望,上下唇收縮。
B.悲哀:瞼無力下垂,眼向下望,鼻翼擴張、鼻唇溝下部稍向內彎,上下唇放鬆,口裂微開,口角微向下。
C.痛苦:頭頸軟弱傾斜,眉稍向下,瞼無力下垂,眼向下望,鼻唇溝加深下部向內側彎曲,口角向下,下頜放鬆,口微開。

正直的表情

A.仇視:頭稍低屈,眼有力向上望,鼻擴張,鼻唇溝加深下部有力向內彎曲,上下唇用力收縮,口角現彎曲皺紋。
B.指責:眼大張,用力前望,眼球稍顯突出,白膜稍帶紅色,鼻翼擴張,面部肌肉收縮,額部及頸部線靜脈顯於外表。
C.反抗:頭有力轉向對象並向上昂起,眼大張,用力向側上方望,鼻翼擴張,上下唇收縮。

醜惡的表情

A.嫉妒:頭稍向側方傾斜,眼向側方有力偷看,鼻唇溝下部彎曲,口閉緊。
B.偽善:頭稍低,眉上抬,額部現皺紋,眼半閉,下瞼吊起,鼻翼壓低,鼻樑兩側出現縱向皺紋,鼻唇溝加深中部彎曲,口角向上,口張開,僅見上齒,強作笑容。
C.乞憐:頭傾向上仰,眉皺起上抬,額部及眉間縱橫皺紋加深,下瞼吊起,眼無力向上望,鼻唇溝加深下部彎曲,口張開,口角向下。

思考的表情

A.注意:頭略向上抬,面向對象,眉略上舉,額部出現輕度皺紋,眼張開前望,眼光固定,口微開。
B.考慮:頭稍低屈,額部出現輕度皺紋,眉皺緊,眉間出現縱向皺紋,眼向前下方望,口閉緊。
C.回憶:頭斜向上仰,眉上抬,額部現皺紋,眼斜向上望,上下唇及下頜放鬆,口微開。

驚懼的表情

A.驚異:頭稍前伸,眉略皺緊上抬,頭部及眉間現輕度皺紋,眼有力前望,鼻翼擴張,口裂收縮。
B.驚愕:頭稍上抬並後收,眉略皺緊上昂,額部及眉間縱橫紋加深,眼張開有力前望,鼻翼擴張,口有力張開僅見下齒,口角向下,鼻唇溝下部彎曲。
C.恐怖:眉頭更上昂,眉稍向下,眉毛豎起,額部橫紋加深,眼大大張開,眼球突出,四周露出白膜,上下瞼溝加深,鼻翼擴張,頸口裂放鬆張開,僅見下齒,面色蒼白,額部及頸部線靜脈顯於外表。

敬慕的表情

A.盼望:頭斜向上仰,眼向側上方望,下瞼吊起,鼻唇溝彎曲,口微開,可見上齒。
B.景仰:頭向對象上仰,眉上抬,眼向前上方注視,口微開,面帶微笑。
C.愛慕:頭伸前微向上昂或斜側向對象,額部有皺紋眉上抬,眼向對象,上瞼垂下略蔽虹膜,下瞼吊起,鼻唇溝中部彎曲,口微張開,只見上齒,頰部現二、三條彎曲皺紋。

厭惡的表情

A.嘲笑:額部有淺的皺紋,眉頭上升,下瞼吊起,眼斜視對象,鼻翼擴張,鼻唇溝彎曲,口微張開,口角向下。
B.卑視:頭斜向上仰,眼斜向下望,上瞼略蔽虹膜,口角向下,鼻唇溝微彎。
C.嫌惡:眉緊皺,眉間有縱橫皺紋,眉頭壓低,眼斜視對象,鼻翼擴張,口裂收縮,口角稍向下。

相關資料

氣質的概念

——氣質是一個古老的心理學問題,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里特就提出人體有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這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人體的特質。幾個世紀以後,羅馬醫生哈林(Galen)用拉丁語“temperametnum”一詞來表述這個概念,這就是氣質(temperament)概念的來源。
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從類似氣質的角度出發把人分為“狂”、“狷”、“中行”三類。他認為“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意思是說,“狂者”一類的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是積極的、進取的,他們“志大言大”,言行比較強烈表現於外;“狷者”一類的人比較拘謹,因而就“有所謹畏不為”;“中行”一類的人,則介乎兩者之間,是所謂“依中庸而行”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氣質似乎是人們熟知而又不易捉摸的概念,大有“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味。實際上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徵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語言、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動力特徵。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以及動作靈敏或遲鈍方面,因而它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表現染上了濃厚的色彩。它與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脾氣”、“性格”、“性情”相近。
人們觀察、評價一個人的氣質時,往往是“由表及里”,透過對方的眼光、神情、談吐,才能觀察到一個人的氣質。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神情是感情的外露”、“談吐是直抒胸臆的表達”。

氣質的分類

——人的氣質一般來說分為四種類型:
1、多血質
特徵:反應快而靈活,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廣而易變,喜歡與人交往,語言富於表達力和感染力,感情外露易變,缺乏毅力和耐力,浮躁、輕率,是人們常說的活潑好動型,如:孫悟空、郭沫若、赫爾岑。
2、膽汁質
特徵:精力充沛,熱情,直率,內心外露,容易衝動,脾氣暴躁,易怒,缺乏自制力,是人們常說的急性子的人,如:張飛、李白、普希金。
3 、粘液質
特徵:穩重,塌實,冷靜,說話少,動作遲緩,內心少外露,情緒發生慢且持久,堅韌,執拗,是人們常說的慢性子的人,如:林沖、茅盾、克雷洛夫。
4、抑鬱質
特徵:反應慢而不靈活,情緒體驗深刻而不外露,孤僻沉靜,想像力豐富,善於覺察別人不易發現的細節,多愁善感,弱,膽小,是人們常說的好多心的人,如:林黛玉、杜甫、果戈里。
現代心理學把氣質理解為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這些心理特點以同樣方式表現在各種各樣活動中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上,而且不以活動的內容、目的和動機為轉移。
這種典型的心理特點很早就表露在兒童時期的遊戲、作業和交往活動中,據N-B-斯特拉霍夫的研究,在39名作為研究對象的小學生中,有33人明顯地表現出所述的氣質類型。

氣質的觀察

—— 氣質類型的很早表露,說明氣質較多地受個體生物組織的制約,也正因為如此,氣質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雖然有所改變,但與其它心理特徵相比,變化要緩慢得多,具有穩定性的特點。
所謂心理活動的動力是指心理過程的速度和穩定性(例如,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程度、作用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心理過程的強度(例如,情緒的強弱、意志努力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特點(有的人傾向於外部事物,從外界獲得新印象,有的人 傾向於內部事物,經常體驗自己的情緒、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等,氣質仿佛使一個人的整個心理活動都塗上了個人獨特的色彩。
當然,心理活動的動力並非完全決定於氣質特性,它也與活動的內容、目的和動機有關。任何人,無論有什麼樣的氣質,遇到愉快的事情總會精神振奮、情緒高漲、幹勁倍增;反之,遇到不幸的事情就會精神不振、情緒低落。但是,人的氣質特徵則對目的、內容不同的活動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影響,換句話說,有著某種類型氣質的人,常在內容全然不同的活動中顯示出同樣性質的動力特點。例如,有的人每逢考試會表現出情緒激動、等待與友人會面時會坐立不安、參加體育比賽前也總是沉不住氣,等等。就是說,此人的情緒易於激動會在各種場合表現出來,具有相當固定的性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說,情緒易於激動是此人的氣質特徵。
人的氣質類型無好壞之分,每一種氣質都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具有消極的意義,如,膽汁質的人可成為積極、熱情的人,也可能發展成為任性、粗暴、易發脾氣的人;多血質的人情感豐富、工作能力強、易適應新的環境,但注意力不夠集中、興趣容易轉移、無恆心等;抑鬱質的人工作中忍受能力差、容易感到疲勞,但感情上比較細膩、做事審慎小心、觀察力敏銳、善於察覺到別人不易察覺的細小事物。
氣質不能決定人們的行為,是因為人們可以自覺地去調節和控制。雖然,人的行為不是決定於氣質,而是決定於在社會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動機和態度,但是,氣質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雖然氣質與態度相比只居於從屬的地位,但它是構成人們各種個性品質的一個基礎。因此,它也是刑事犯罪學中一個必須加以分析和考慮的重要因素。
通常意義上講,罪犯屬於精神衛生高危人群,具有反社會性,易情緒低落、抑鬱,自我控制力差,自我生理衛生差,人格方面有偏差。就拿暴力型罪犯來說,就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行為動機與社會道德、法律規範相悖且有強迫的緊迫感。暴力型罪犯大多文化程度較低,所受法制教育更是微乎其微,並且由於自身體質氣質方面的優勢,在社會中常表現出為所欲為的狀態。特別是不能平靜地對待問題,也不善於運用語言表達,錯誤地認為“拳頭更能解決問題”;
2.社會適應性差,受示性強,衝突環境中的誘發率極高,大多數暴力型罪犯虛榮心強、愛面子、爭強好勝。在一些人際交往的衝突環境中,由於性格暴躁,好衝動,特別在他人的鼓動下往往不思後果,極易採取暴力行為;
3.缺乏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暴力型罪犯由於自身性格氣質的特點,決定了其忍耐力較差,不能有效地轉移矛盾焦點、不能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面部分析

在過去三十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心理支援小組發展了一套閱讀面部技術,通過實際實驗、嘗試、失誤和總結,在先後分析了6千萬個罪犯面部之後,得出一種簡明的閱讀面部的方法,即:劃分閱讀法,每次分析面孔的某一個部位,閱讀成份包括面部表皮、肌肉和骨骼輪廓線,分析閱讀後加以總結。
此項方法的作用:
1.有助於全面了解罪犯的性情和人格;
2.有助於發現罪犯隱藏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
3.有助於推測罪犯可能的下一步行動;
4.有助於判斷罪犯的一些嗜好,幫助發現線索。
幾乎所有的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都支持此項技術。
一、 步驟
審視罪犯面部,將罪犯面部分成若干區域,在照片上輕劃兩條線把面孔分開,分成四個區域,即:右臉、左臉、上部、下部。
1.在面部中部垂直劃線,分開左、右兩半面孔;
2.從水平方向劃線,使頭頂、眼睛與鼻子、嘴和下巴分開;
3.閱讀右臉,右臉是罪犯的社會面孔,很可能暴露罪犯的生活狀況和慣常行為,是積極的人格面貌;
4.閱讀左臉,左臉包含了本質,被右臉掩飾。很可能暴露罪犯的氣質、性格和潛意識動力,是比較消極的情感面貌;
5.閱讀上半部臉,主要看眼睛,兩眼比較起來不太敏銳的是左眼,罪犯可能隱藏更基本的情感在其中;
6.閱讀下半部臉,主要看下巴輪廓,它可能暴露罪犯的性情;
7.實施綜合判斷。
二、判斷面孔的101個性格特質辭彙:
警覺的、不信任的、未成熟的; 冷酷的、孤零的、盛氣凌人的;
不可靠的、藐視的、野心勃勃的;渴望的、智慧的、無憂無慮的;
憤怒的、好色的、認真的; 富有魅力的、憂慮的、暴躁的;
欣喜的、自私自利的、傲慢的; 恐懼的、和藹的、怨恨自己的;
禁慾的、嬌柔的、無精打采的; 自我憐憫的、有權威的、兇惡的;
孤獨的、性感的、害羞的; 輕佻的、表示愛的、羞怯的;
痛苦的、坦率的、朝氣蓬勃的; 懷疑的、殘忍的、友好的;
惡意的、遲鈍的、冷淡的;體面的、自鳴得意的、好心腸的;
有同情心的、詭秘的、母親似的; 缺乏性感的、男孩子氣概的、淘氣的;
勢力的、自負的、說話轉彎抹角的;脾氣好的、認真的、心腸軟的;
自信的、陰沉的、自戀的; 堅強的、脾氣壞的、合作的;
易激動的、鞏固的、狡猾的;快樂的、開朗的、憤怒的;
玩世不恭的、輕蔑的、樂觀的;多疑的、欺詐的、任性的;
過於自信的、緊張的、防範的;無情的、易恐慌的、富有思想的;
抑鬱的、忠誠的、悲慘的;可信賴的、堅決的、易激動的;
溫和的、無私的、沮喪的;謙卑的、好鬥的、謹慎的;
不滿的、歇斯底里的、無賴的;焦慮的、思慕的。
三、 運用方法
1. 首先集中觀察罪犯的整個面孔,瀏覽辭彙表,從中選出最能描述罪犯的辭彙,並記下來,最後選定三個目標辭彙;
2. 接著在分析罪犯面部的右半部,選擇最適合描述罪犯面孔的三個辭彙;
3. 再次,分析罪犯面部的左半部,同樣選擇三個辭彙;
4. 就性格和人格而言,左、右兩半部臉可能是完全兩個不同的人;
5. 分析罪犯的上半部,同樣選擇三個辭彙;
6. 分析罪犯的下半部,同樣選擇三個辭彙;
7. 總體結論。

模擬畫像案例

案例一
楚游新聞網2004-05-13 15:05:26
在刑事案件的偵破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就是根據證人對犯罪嫌疑人體貌特徵的描述完成畫像。但另一種在西方被廣泛採用的“心理畫像”方式,雖然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我國得到局部運用,但更多的只是對前期偵破工作提供參考,事實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預防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拿著馬加爵的犯罪心理調查問卷,李玫瑾陷入沉思
攝影 本報記者 柴春芽□本報駐滬記者 沈穎
4月24,馬加爵以故意殺人罪被雲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刑。這起轟動全國的重案目前進入死刑覆核程式,看上去即將走完法律層面的最後一步。
甚至一度沸騰的民間的怨憤、感慨或爭論,在未經梳理的情況下也正逐漸歸於平靜。
在昆明中院的判決書上,關於這一令人驚愕的案件的犯罪動機,只有寥寥四個字———“瑣事積怨”。
而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給出的分析結論,卻長達萬言,它構成的其實就是一幅馬加爵犯罪心理的精確畫像。
作為特殊的“畫家”,李玫瑾關注的遠不止這一張臉孔,面對那些典型性惡性案件,她試圖以自己的方式給出解答,並通過“畫像”向社會回饋有價值的信息。
破譯犯罪的心理密碼
河北某地接連發生三起兇殺案,其中一起發生在一家小旅館,店家的一家老小都被殺害了,一位老太太還遭到強姦。兇手幾乎沒在現場留下任何線索,當地警方一籌莫展。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被請來。聽完案情介紹,她通過分析確定了兇手大致特徵:一個外地打工者,住所不在附近;有犯罪前科;一個性饑渴的人,沒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最後,李玫瑾還根據三起案件的發案地點,畫出疑犯的大致路線圖。
警方據此縮小範圍展開偵查。很快,疑犯落網了,各種情況恰好符合李玫瑾的分析。
“我的分析,就是給犯罪心理畫像。”在這個領域研究多年的李玫瑾說,套用犯罪心理畫像,能夠比較迅速準確地確定偵查方向。“但犯罪心理畫像的意義遠不止於這些。”
“發燒就給吃退燒藥,得了傳染病就給隔離,這顯然不夠。”身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認為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臨床醫學有某些相近之處,一定要找到具體的病因,才可以真正起到預防的作用。
犯罪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驅使犯罪的心理問題同樣呈現著複雜和多樣性,不可能以某種固定模式對不同的犯罪行為作出解釋。
五個多月前在河南平輿接受了審判的案犯黃勇,最不能讓人理解的是自己設計了一個專用於殺人的木馬床,連續殺害了17名青少年。
黃勇的犯罪動機同樣令人驚愕,人們很難根據生活常理給出答案。
李玫瑾對黃勇殺人案也有過自己的深入分析,黃勇系列殺人案的案情使她首先想起國外同行研究過的一個案例———
有一個在孤獨中成長的孩子,覺得沒有人看得起自己,他就會拿家裡的布娃娃去砍,以此來表示他的勇敢。當他長大以後,看到和布娃娃一樣的金髮女郎,就會激起他幼年的衝動,用殺人的過程來體現自己的英雄氣質。實際上,這是自己的挫折感扭曲的表現。
根據國外對於系列殺人犯的心理研究結論,李玫瑾的判斷是:黃勇實施殺人計畫的時候,內心一定存在著某種想像,他應該有個缺乏親情的家庭,應該是單身。
後來有記者問黃勇:你為什麼想殺人?他說,因為我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覺得做殺手很酷,一直想成為一個殺手。
果然是一個幼年的想像在作祟。
而他在明知道放走對方自己必將落網的情況下,卻最終被第18個殺戮對象的親情訴求所打動——與其說是打動,不如說是被對方無意中擊中了自己內心最敏感的痛處。這一情節也印證了李玫瑾關於親情缺失方面的判斷。
這顯然是一次成功的心理畫像。它通過某些典型案件中總結出的一些共性特點,針對新的系列殺人犯的犯罪特徵進行分析,很快找出了他的心理背景。
但有的案子用環境去解釋,不足以客觀而全面地透視犯罪動因。
在浙江發生一起特大殺人案後,李玫瑾見到了被抓捕歸案的犯罪嫌疑人劉超。他在5年時間裡流竄於杭州、昆明、廣州、長春等地,強姦、殺人,作案幾十起,甚至挑釁公安部門,不時給警方寫信透露自己的殺人過程。劉超在敘述殺人過程時就像在講一件極其平常的事,他直到這時還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
李玫瑾通過談話發現,劉超的家庭環境很正常,他是家裡的第7個孩子,哥哥姐姐心理也完全正常。在周圍人看來,這個孩子從小就特別壞,他犯罪的“理由”就是想殺人。
李玫瑾的判斷是,劉超屬於典型的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最核心的一個特徵就是沒有情感,其次就是極端任性。國外對這類人的大腦皮層的腦電進行測試,結果是始終在10歲左右。”
李玫瑾說,有些犯罪即使表面看是外因導致的,也要通過他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以及罪犯自身的遺傳特點去分析。比如製造了石家莊爆炸案的靳如超,他的犯罪也與自身心理問題有關,由於聽覺不好,某種程度也容易造成一種心理障礙。
我們的社會需要“危險人格評估”
破譯犯罪的心理密碼是為了更好地預防犯罪。
“在分析具體的心理歷程中,發現問題後還要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比如在某些國家,如果發現家庭出了問題,父親吸毒,母親改嫁,孩子無人管,這時候社會就會啟動家庭干預機制,干預家庭不只是為了幫助一個孩子,而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安全。”
針對劉超的案子,李玫瑾認為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建立關於危險人格的評估體系。“危險人格評估”的指標有很多,包括智力發展的均衡問題、個性傾向等,更重要的是心理內容,心理內容通過心理測量是測不出來的,需要對一貫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這就是一個評估體系。
“如果在國小、中學時,你看出一個孩子家庭很正常,但是非常任性,誰也管不了他,就要引起注意了,可以做一個人格評估,對症教育就可能矯治他的人格問題。”李玫瑾說。
震驚全國的楊新海殺人案,一殺就是全家,連做20多起,對於這樣一個類似於“天生殺人狂”的典型,李玫瑾認為該案就屬於危險人格失去控制釀成的悲劇。
對於轟動性的馬加爵殺人案,人們最初是驚愕,繼而是按常規的邏輯推導出他的犯罪誘因:馬加爵由貧窮導致自卑,由自卑導致極度自尊,當脆弱的自尊受到傷害,當然會瘋狂報復。
3月26開始的獨立調研,使李玫瑾逐步得出自己的判斷。她發現馬加爵的悲劇更多的是由於其人格缺陷釀成的。
馬加爵不擅長與人打交道,他只能與自然頻率接觸較高的少數同學交往。即使是與交往最密切的同學、老鄉之間,他每個月至少有1至2次爭吵,這屬於較高的人際衝突頻率,它意味著馬加爵在處理人際衝突方面的能力很差。“這一問題顯然不是因為他的貧困狀態導致的,與他發生衝突的同學大多同他一樣,也住在貧困生宿舍。”
過分情緒化的馬加爵還時常為一點小事而出現強烈的反應。當他少年時代聽到父母吵架,甚至動了殺死父親的慾念,從中不難發現導致他後來殺害同學的心理背景。他對吵架極為敏感與憤怒,而且漠視生命,很容易引起他的“殺人”衝動。
馬加爵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幾乎一切都是以“我”為出發點。心理學研究指出,許多心理上存在嚴重疾病的人,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談論任何事情時都以“我”為主題詞,“我”的出現頻率極高。他們從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換位思考。這種性格特徵也是許多犯罪人共有的心理特徵之一。
李玫瑾認為,以馬加爵的性格與人性特徵,典型屬於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疏導和控制的“危險人格”。
犯罪心理研究之惑
“(楊新海)這個案子的深入研究對公安的偵查工作極有價值。”李玫瑾至今對楊新海案沒有從犯罪心理的角度進行透徹研究感到遺憾。
“我非常想知道他離家出走以後,究竟遇到了什麼,他的內心潛藏著什麼,為什麼他變得如此殘忍?我很想親耳聽聽他對一些問題的回答,比如他第一次犯罪的真實動機。”
李玫瑾常常苦於沒有面對面的機會去深入了解犯罪人的心理。
“這就像醫院裡突然收到一個很怪異的病症,可能是一個未發現的病毒在作怪,或者是某些病的集中代表,但一個很想問個究竟的醫生卻得到這樣的答覆——不用研究了。”
難題在於犯罪心理學研究仍很難立項成功,在基層得到的配合也不夠。“走法學,立不下來,走心理學,立不下來,走政治學,也不行。”
中國國內像李玫瑾一樣從事這項研究的專家還寥寥無幾,顯然,這個領域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些國家,有些死刑犯的行刑會根據需要暫緩一段時間,允許犯罪心理學家去研究他。”
犯罪人到了最後時刻自己也在總結,比如黃勇臨死前就說了一句很有價值的話———“告訴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話”。我們的社會當然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更客觀更全面的心理分析並建檔。
李玫瑾為此建議,全國的重大案件都應該附上一份犯罪心理分析報告。
“應該在接到報案的時候有一個行為指標的登記,在案件破了以後,通過訊問再建立一個人格指標的登記,積攢起來,形成一個犯罪心理指標的系統。”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模擬畫像
這個指標系統也有助於加快串併案的偵破速度。如果每一個案子後面都附有幾項指標的話,如果3起案件有相同的指標,就可以大體判定是一個人所為。“人的心理規律是通過動態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李玫瑾強調說。
馬加爵案為更系統的犯罪心理分析撬開了一道門縫,李玫瑾相信,只要這一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視,堅持5年時間,一個針對中國人的犯罪心理指標系統就可以建立起來。
案例二:
河南安陽警方公布公交殺人案嫌犯模擬畫像
人民網北京8月20日電 據河南省安陽市警方通報,安陽警方今日公布了安陽市“8.19”公車持刀搶劫殺人案犯罪嫌疑人視頻截圖和模擬畫像,市民可對照嫌疑人體貌特徵,積極提供線索、舉報。對直接抓獲嫌疑人的予以10萬元獎勵。
據報導,2013年8月19日15時許,安陽長途汽車站A1路公車行駛至安楚路白璧鎮崗上村路段時,車上發生一起持刀殺人案件,造成3死12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