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

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

《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是2017年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新冬。

基本介紹

  • 書名: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
  • 作者:蔡新冬
  •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 ISBN:978711220927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從松花江流域巨觀視角,選取三座典型城市——吉林、哈爾濱、佳木斯為研究對象,從分析松花江在城市地域系統形成、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人手,以問題研究為導向,從空間模式、空間格局、空間特色三個方面展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的系統研究。
  《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第2章借鑑文化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明確松花江流域文化圈的概念與範圍,通過對松花江流域城市發展歷程的分析,總結出松花江流域城市發展特徵。在此基礎上,第3章以吉林、哈爾濱、佳木斯三個典型城市為例,以城市空間形態的演化歷程為線索,對城市空間形態變化與松花江水系互動關係進行闡釋性研究,總結典型城市依江演化規律。通過研究發現典型城市形態演變與松花江流域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和歷史進程有內在的緊密聯繫,這為城市空間形態發展問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典型城市跨江發展模式的選擇是城市空間發展過程中的戰略性問題。《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第4章通過對國內外城市跨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歸納,總結濱江城市跨江發展的動力機制與限制因素,結合對典型城市跨江發展歷程、條件和面臨問題的比較分析,提出三種跨江發展模式。
  典型城市生態化空間格局的規劃必須依託於松花江水系生態系統,這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基礎問題。《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第5章以水域環境生態和諧為指向,引入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對典型城市水域生態格局進行分析,提出高密度開發條件下城市自然、近自然水域生態景觀與人工建築環境的整合原則,依據這些原則探索典型城市空間格局。
  典型城市空間特色的延續是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所需解決的普遍問題。松花江長期融入城市生活,不僅塑造了城市的物質形態,也塑造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松花江流域自然環境形成了典型城市生長的獨特地理背景,流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本源,表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第6章將典型城市文化置於流域文化的時空坐標體系中進行分析,探索典型城市文化發展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差異性,進而提出了延續和發展典型城市空間特色的策略。
  《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視野下典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揭示了松花江流域典型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徵,總結了松花江流域典型城市的水系利用價值的演替性、城市形態演變的階段性和城市空間發展的同構性規律,提出典型城市跨江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提出了開發江城文化資源、修補江城結構肌理、凸顯濱江特色景觀的城市空間特色建設策略。

圖書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範圍
1.2.1 松花江流域
1.2.2 典型城市
1.3 研究思路
1.3.1 內容
1.3.2 方法
1.3.3 框架
第2章 松花江流域城市發展歷程
2.1 文化地理學的理論借鑑
2.1.1 研究內容
2.1.2 借鑑啟示
2.2 確立松花江流域文化圈
2.2.1 地域文化區的劃分
2.2.2 松花江流域自然概況
2.2.3 松花江流域文化圈確定原則
2.3 松花江流域城市發展歷程
2.3.1 早期形成階段
2.3.2 近代轉型階段
2.3.3 現代發展階段
2.4 松花江流域城市發展特徵
2.4.1 震盪與突變的發展歷程
2.4.2 沿江與沿路的空間布局
2.4.3 衝突與交融的文化特質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典型城市空間形態演變
3.1 吉林——雙岸多核發展
3.1.1 濱江點狀生成(1673-1880年)
3.1.2 沿江帶狀發展(1881-1948年)
3.1.3 跨江雙岸發展(1949年至今)
3.2 哈爾濱——單岸圈層發展
3.2.1 濱江多核生成(1898-1919年)
3.2.2 沿江“T”形發展(1920-1948)
3.2.3 離江環狀拓展(1949年至今)
3.3 佳木斯——單岸帶狀發展
3.3.1 近江點狀生成(1888-1931年)
3.3.2 離江團塊狀擴張(1932-1948年)
3.3.3 沿江帶狀發展(1949年至今)
3.4 典型城市依江演化的規律
3.4.1 水系利用價值的演替性
3.4.2 城市形態演變的階段性
3.4.3 城市空間發展的同構性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跨江發展的空間模式
4.1 城市跨江河發展的動力機制
4.1.1 區域整合發展的要求
4.1.2 城市空間拓展的需求
4.1.3 水域環境資源的吸引
4.2 城市跨江河發展的限制因素
4.2.1 自然環境因素
4.2.2 經濟技術因素
4.2.3 市民心理因素
4.3 典型城市跨江發展比較分析
4.3.1 跨江發展歷程比較
4.3.2 跨江發展條件比較
4.3.3 跨江發展問題分析
4.4 典型城市空間跨江發展模式
4.4.1 吉林——兩岸協同發展型
4.4.2 哈爾濱——雙核互補發展型
4.4.3 佳木斯——主副連線發展型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依江而長的空間格局
5.1 典型城市景觀生態格局分析
5.1.1 景觀生態學與城市生態格局
5.1.2 典型城市生態景觀要素分析
5.1.3 典型城市生態格局比較
5.2 城市水域生態景觀整合原則
5.2.1 修復性原則
5.2.2 網路化原則
5.2.3 契合性原則
5.3 基於水網的城市結構布局
5.3.1 吉林——山水環繞組團結構布局
5.3.2 哈爾濱——水綠融合指狀結構布局
5.3.3 佳木斯——水網交錯組團結構布局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循江而生的空間特色
6.1 開發江城文化資源
6.1.1 水域文化特色資源
6.1.2 冰雪文化特色資源
6.1.3 歷史文化特色資源
6.1.4 文化資源開發策略
6.2 修補江城結構肌理
6.2.1 軸向結構的修復與延續
6.2.2 特色肌理的強化與拓展
6.2.3 歷史核心區的保護與更新
6.3 凸顯濱江特色景觀
6.3.1 濱江景觀元素比較
6.3.2 濱江景觀特質提煉
6.3.3 濱江景觀特質最佳化
6.4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