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蛇節

樟湖蛇節

樟湖鎮:七月七 過“蛇節” , 七月初七,大部分地方過的是傳統“七夕”節,而在南平,民俗大有不同。比如說樟湖鎮村民們過的是傳統的“蛇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樟湖蛇節
  • 外文名:ZhangHuTown
  • 時間:七月初七
  • 地點南平
  • 特點:忌食蛇肉
蛇節活動,蛇節起源,樟湖蛇王廟,迎神賽蛇,

蛇節活動

樟湖當地鄉親將巨大的蟒蛇和蛇神連公從“蛇王廟”請出巡遊,他們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合家平安。村民們每人都拿著一隻蛇,相隨在踩街隊伍中間,場面十分壯觀,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欣賞。不少外地遊客一大清早就攜家帶口趕到樟湖鎮,與村民們共同慶祝這一年一度的盛事。
福州遊客:這次第一次聽說,所以就過來看一下。不會怕,會感覺到蛇在身上纏繞的感覺。 樟湖鎮位於閩北最南端,地處延平、尤溪、古田、閩清等四區縣結合部,是閩江中游最大的集鎮。是閩江上游的一座千年古鎮,當地鄉親以蛇作為崇拜的圖騰,他們奉蛇為神,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時還主動為其讓路。每年初七前夕,村民們將捕到的蛇存放在蛇王廟裡養著,到初七這一天進行巡遊活動,游蛇結束後,大家便將小蛇放歸大自然,而把大蟒蛇寄養在九峰山動物園

蛇節起源

樟湖蛇的文化節,起源於當地蛇王廟的迎神賽會,是古代閩越文化的傳統習俗。2005年樟湖崇蛇民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閩北民俗文化的代表—樟湖蛇文化 。 樟湖蛇文化歷史悠久,千百年來深刻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樟湖仍保留著比較原始古樸的蛇王廟,較為完整的游蛇燈、賽蛇神等民間活動,建有蛇博物館,具有較高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特別受到日本、台灣、北京等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
樟湖蛇節。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樟湖鎮村民都要舉行迎蛇活動來祈求蛇神永保平安。蛇節分蛇文化淵源、蛇王的象徵體、敬蛇儀式、放蛇回歸四個部分,形成獨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體系。

樟湖蛇王廟

樟湖蛇王廟。位於樟湖鎮東邊碼頭處,磚木結構的清代建築,為重檐懸山式。該廟與其他廟宇不同之處在於,其檐角處的仰頭雕成蛇頭,形態逼真。蛇王廟又稱“連公廟”、“福慶堂 ”。當地人都不怕蛇?小孩也跟蛇玩得很親昵?被蛇纏繞是一種吉祥 來到南平延平區樟湖鎮這座千年古鎮,你仿佛就到了金庸筆下的歐陽鋒的白陀山。這裡至今保留著古樸的民間文化活動———祭蛇

迎神賽蛇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鎮上舉行盛大迎神賽蛇活動。昨日,本報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這項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 鎮上東南西北四向都響起禮炮,迎神賽蛇就開始了。6點半,蛇王廟裡里外外聚滿了人。當地馴蛇能力高超、有威望的長者被稱為“蛇王”,儀式由他主持。之前,村民上山捕回蛇後,存放在蛇王廟裡的小口瓷罐或木桶里,養到初七這天,以作賽蛇之用。簡單儀式後,蛇王向村民分發蛇。只見4名年輕小伙子上前,一人領走一條3米多長50多斤的大蟒蛇,小朋友們則興奮地衝上去搶個頭小的蛇。最大的一條蟒蛇,被封為“蛇聖”,重量超過60斤,人很難控制,得放在籠中由四人推著出行。 76歲高齡的老蛇王陳學宋說,當地人非常尊敬蛇,鎮裡每個人基本都會“玩”蛇,小孩從小對蛇就有親近感。馴蛇要講究技術,抓蛇時,手勁不能大,輕輕捏住,再備上一條濕毛巾,隔上幾分鐘,給它擦擦,降降溫,“你把它們侍候舒服了,它們也就服服帖帖了。”遊街開始了,有人抬神像,有人鳴鑼開道,有人扛旌旗,小孩們則組成兵器陣和腰鼓隊,老人則扮演成官兵、戴枷囚犯等。賽蛇隊伍則人手一蛇,或握在手,或纏繞在肩,或盤繞在胸前、脖頸。行進過程中,小蛇還好處理,大蟒蛇由於非常重,走上一段路後得兩人合扛才走得動。隊伍路過之處,各家各戶在門口設上香案,燃放鞭炮,同時在家門口擺上一盆清水,等賽蛇的人把蛇放入水中洗洗,讓它清涼一會。遊街過程中,居民和遊客紛紛走上前去,摸摸大蟒蛇,玩玩小蛇,與蛇來個親密接觸,合影留念。 賽蛇儀式結束後,人們會把活蛇拿到閩江邊放生,祈求蛇神給人們帶來“平安吉祥,五穀豐登”的好年景。由於蟒蛇是國家保護動物,大蟒蛇則不再放生,而是寄養在南平市區,來年再取回來參加儀式。
樟湖崇蛇節定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不禁讓人聯想,崇蛇節與情人節之間有沒有什麼淵源?“崇蛇節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沒有任何關聯。”樟湖鎮文化站王商書站長說,福建古稱“閩”,《說文解字》中有表述“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秦漢時期,閩中各地的先人信奉蛇神為祖先之神。在閩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樟湖鎮完整而原始的崇蛇習俗一直保留至今,樟湖人以蛇作為圖騰,他們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時還主動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