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形態特徵
樟樹黃梔子為常綠灌木,高0.5—2米,枝圓柱形,灰色。葉對生或3葉輪生,革質,橢圓形或圓狀披針形,長5—14厘米,寬2—7厘米,全緣;葉柄短。花單生於枝頂或葉腋,芳香。花梗短;萼管倒圓錐形;花冠未開放時旋卷,開放後呈高腳杯狀,裂片5—7,初為白色,後變為乳黃色;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著生於花冠喉部。果呈橢圓形,卵圓形。長1.0—2.5厘米,直徑0.6—1.8厘米。表面呈紅棕色或黃棕色,略具光澤。先端有殘存萼片,基部漸尖,有殘留的果柄。果柄長0.3—0.7厘米。果實具有7—9條翅狀棱,棱高約1毫米,兩條棱間有一條從基部發出的分枝脈。體輕,果皮薄而脆,內表面淡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外表面為淺,具明顯的光澤。可見2—3條縱向突起的假隔膜。折斷面鮮黃色,種子團含種子50—200粒,多集成球形或卵圓形團塊狀。單粒種子扁卵圓形或橢圓,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有多數明顯的疣狀突起,直徑約0.2—0.5厘米,厚約0.1厘米。質脆易碎。氣微,味酸而苦。
生物學特性
樟樹黃梔子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較耐旱,適宜生長在溫暖向陽濕潤的環境,生長適宜溫度在18——28℃。幼苗期稍耐蔭蔽,成株則須通風向陽,萌櫱力強,耐修剪。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紅壤土為好,忌積水,忌鹽鹼地。以種子繁殖為主,也可用1—2年的健壯枝條扦插繁殖。
樟樹黃梔子全生長期一般為7—15年,最長者可達30—40年。一般1—3年為生長期,4—9年為盛產期,10—15年為衰退期。花期5—6月,果期7—11月。
品質特點
樟樹黃梔子商品藥材外觀形態呈橢圓形,卵圓形,長1.0—2.5厘米,直徑0.6—1.8厘米,表面呈紅棕色或黃棕色,略具光澤,具有7—9條翅狀棱,並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內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
藥用價值
樟樹黃梔子主要含環烯醚萜甙、異梔子甙、去羥梔子甙、山梔子甙、梔子酮甙等,還有梔子素、
藏紅花素、綠原酸及多種維生素。用於黃疸尿赤,血淋澀痛,尿血崩漏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梔子中有效活性成分為梔子甙,番紅花素,山梔子甙、梔子素等。
為了客觀地評價樟樹黃梔子藥材的質量,樟樹市質監局委託樟樹市藥品食品檢定所參照《中國藥典》梔子檢定項下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來自樟樹市及全國其它幾個主要產區所產的梔子進行了隨機抽樣檢查,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15:8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規238納米,按梔子甙峰計算,結果顯示,樟樹黃梔子的有效藥用含量為最高。
產地環境
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地處北緯27°49′08″—28°09′15″,東經115°06′33″—115°40′23″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6℃,7月平均氣溫29.5℃,1月平均氣溫5.1℃;極端最高氣溫40.9℃,極端最低氣溫-11.7℃;積溫5580.5℃。雨水充沛,年降雨量為1545毫米,多集中於春末夏初之際。日照充足,年無霜期272天,11月下旬初霜,3月初終霜,其間間有冰雪天氣。這就為出產優質多樣的中藥材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
樟樹土地總面積1286.77平方千米,沖積土多,土壤肥沃,土種多樣,主要為紅壤土。紅壤發育於多種成土母質,各種母質在高溫多雨的氣侯條件下,接受自然界的物理、化學、生物風化,岩石中的礦物分解徹底,土壤母質及土壤中的鹽基離子強烈淋溶,土壤膠體所吸收的鹽基分子減少,氫鋁離子增多,導致土壤呈酸性。在酸化的同時,母質和土壤中的矽酸被流失,鐵錳等物質相對積累,使土壤變成紅色。境內紅壤風化作用強烈,生物積累旺盛,物質的生物小循環十分迅速,適宜黃梔子的成長。
樟樹以湖澤平原為主,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相間,海拔大多低於50米,多樣化的地質地貌為藥材品種的多樣化提供了地貌基礎。
所謂道地,傳統的解釋為‘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它是古代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對中藥材質量的一個綜合評價標準。道地一是產地,二是品質,它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而產地來源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藥材與其生長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樟樹獨特的地理、氣侯及人文培育出了樟樹黃梔子。
歷史淵源
樟樹藥業始於漢代,成於唐宋,興於明清,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早在東漢,著名丹術家、道教始祖葛玄在樟樹閣皂山開闢百草園,就有梔子的種植。
宋《圖經本草》對梔子記載:“梔子,生南陽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並附三圖:臨江軍梔子、江陵府梔子、建州梔子。
元代,著名詩人范槨歸隱樟樹,養花種藥自娛:“藥就籬成蔓,花因徑作行,豈為延晚趣,自足僅芳年。”為樟樹文化人種藥之先導。
樟樹境內有野生中藥材近百科,上千種,可開發利用的有156種。明隆慶《臨江府志》記載,宋至明朝樟樹所在地臨江府所產藥材有白藥、黃梔子、玄參、苦參、粉葛、栝蔞、半夏、吳茱萸、烏藥、紫蘇、薄荷、百部、百合、菊花、枳實、枳殼、陳皮、車前子、蔓荊子、荊芥、澤瀉、香薷、土茯苓、粉防己等幾十種,其中的枳殼、枳實、陳皮、蔓荊子、車前子、黃梔子、吳茱萸以其獨特的色、香、味及療效在宋時已被醫家視為珍品,並列為“貢品”,進入皇宮內苑。
明《本草品匯精要》記載:“梔子出神農本經。……地[圖經曰]南陽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道地]臨江軍、江陵府……”。《清江縣誌》第十一編·藥都藥業中記載:明代,川廣藥商“百里環至,肩摩於途”,集於樟樹鎮。……樟樹地產枳殼、黃梔子……等藥材行銷省內外。“明末四公子”之一的
方以智,入
閣皂山為僧,經營藥圃,將藥材家種品種迅速增大,為藥材由野生到家種開闢了新路。
至清乾隆年間,樟樹藥商已遍布全國各地,出現了一個龐大的樟樹藥業經營網路,形成我國藥界名聲鼎盛的“樟幫”。明崇禎《清江縣誌》記載:“樟濱,故商賈湊沓之地也”,“(藥)有自粵、蜀來者,集於樟鎮,遂有‘藥碼頭’之號”,“帆檣櫛比皆藥物”。《清江縣誌·大事記》: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閏四月,縣令林向滋大力推廣種樟樹黃梔子、清江枳殼、樟樹吳茱萸、柑桔。黃梔子從此被樟樹命名。
相傳,清順治四年(1647年),順治皇帝欠安,傳來御醫楊九山,楊御醫診斷開藥,並指明要在樟樹國藥店配黃梔子。可是太監石陰陽為圖路近,就在長安藥店撮取。順治吃完藥後未能象楊御醫說的那樣馬上就好,便找來御醫責問。楊御醫很是奇怪,對皇帝再次診脈並查了藥方並無差錯,就讓太監拿來配藥查看,這才發現了問題,原來這不是樟樹國藥店的黃梔子。石陰陽為保性命,硬說這是配自樟樹國藥店。楊御醫撿出配藥中的黃梔子說:“樟樹黃梔子個頭沒這么大,且顏色要紅,這絕對不是樟樹的黃梔子。”
在事實面前,石陰陽沒話可說,也因犯欺君之罪而被行刑。順治則因再服配了樟樹國藥店的黃梔子而痊癒。從此,樟樹道地藥材,聲名遠播。朝庭還派中使駐鎮採購樟樹黃梔子等道地藥材,供御醫們為皇親國族治療健身之用。從此藥界就流傳開了“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
生產情況
2013年,樟樹黃梔子種植面積已達11.5萬畝,約占全國產量的83%,產值約10億元,種植藥農近5千戶,已建起百畝以上連片種植基地29個,同時還有上千戶分散種植戶,戶均年純收入達2萬多元,成為江西省首批通過國家認證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市場上樟樹黃梔子廣受歡迎,價格同比其他產地的黃梔子約高20%。
產品榮譽
2014年02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樟樹黃梔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樟樹黃梔子產地範圍為江西省樟樹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梔子(當地習稱“黃梔子”)。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高度≤1000米,土壤種類為紅壤或黃紅壤,有機質含量≥1.0%,pH值5.0至7.0,土層厚度≥5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育苗: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育苗。
2.定植:
(1)時間:2月上旬至3月中旬或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
(2)栽植密度:每畝300株至450株。
3.施肥:每年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千克,複合肥30千克至50千克。
4.修剪:以冬剪為主,通過冬剪短截和夏剪抹芽相結合,保證樹冠通風透光。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與加工
1.採收時間: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果皮顏色由青轉橙黃或橙紅色時分批採收。
2.加工方法:採收鮮果置蒸桶中蒸2分鐘至3分鐘,然後曬乾或烘乾。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梔子的果實外觀呈橢圓形,卵圓形,長1.5厘米至3.0厘米,直徑0.6厘米至1.8厘米;表面呈橙紅色或橙黃色;種子多數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氣微,味微酸而苦。
2.理化指標:梔子苷含量≥3.6%;水分含量≤8.5%。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樟樹黃梔子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西省樟樹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樟樹黃梔子的檢測機構由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