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皮

樟樹皮

樟樹皮,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樹皮。植物樟,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台灣為最多。具有祛風除濕,暖胃和中,殺蟲療瘡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胃脘疼痛,嘔吐泄瀉,腳氣腫痛,跌打損傷,疥癬瘡毒,毒蟲螫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樟樹皮
  • 別稱:香樟樹皮《玉局方》,樟皮《綱目拾遺》,樟木皮《生草藥手冊》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樟科
  • :樟屬
  • :樟
  • 採收時間:全年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樹皮。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入脾、胃、肺經。

功效

祛風除濕,暖胃和中,殺蟲療瘡。

主治

風濕痹痛,胃脘疼痛,嘔吐泄瀉,腳氣腫痛,跌打損傷,疥癬瘡毒,毒蟲螫傷。

相關配伍

1、治急性腸炎,①樟樹二重皮30g,烏藥9g,水煎,分3次服。(《福建藥物志》)②樟木二層皮60g,番稔葉(番石榴、雞屎果)10片,辣蓼根45g(炒黃),水煎服。(《嶺南草藥志》)
2、治風濕關節痛,樟根二重皮,地膽草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治濕氣腳腫,樟木皮500g,蛤蒟250g,杉木皮500g。煎湯熏洗。(《陸川本草》)
4、治皮膚瘙癢,樟樹皮、油茶枯、楓樹皮各適量。水煎洗患部。(《福建藥物志》)
5、治對口瘡,樟樹二層皮搗爛,調蜂蜜,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6、治酒醉,樟樹皮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浸酒,10-15g。
外用:適量,煎水洗。

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可采,剝取樹皮,切段,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樹皮表面光滑,黃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縱裂溝縫。有樟腦氣,味辛苦。

形態特徵

樟,別名烏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區通稱),小葉樟(湖南),傜人柴(廣西)。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葉互生;葉柄細,長2-3厘米,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離基三出脈,側脈及支脈脈腋在葉下面有明顯腺窩,葉上面明顯隆起,窩內常被柔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5-7厘米,無毛,有時節上被白色或黃褐色微柔毛。花兩性,長約3毫米,綠白色或黃綠色;花梗長1-2毫米,無毛;花被簡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長約2毫米,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頭形,位於最內輪,長約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l毫米。果實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毫米,先端平截,直徑達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溝谷,常栽培於低山平原。

相關論述

1、《綱目拾遺》:“治天行瘟疫,濕毒流注,浴疥癬,洗腳氣。”
2、《嶺南草藥志》:“散風消腫,止癢鎮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