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吳茱萸經樟樹藥人的提純復壯,擯棄“大花”、“小花”的弱點,現形成藥性藥理都具有獨立特色的“樟樹吳茱萸”。它氣味濃、色澤綠、顆粒飽、藥性好,富含揮髮油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以及吳茱萸酸和多種生物鹼。其果柄、梗、葉、根皮也可供藥用,《神龍本草經》、《本草綱目》列為上品。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2.5—8米。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複葉對生;小葉5—11厘米,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厘米,寬2—6厘米,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花單性異株,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骨突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產地環境
江西省
樟樹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森林覆蓋面積大,極為適宜植物生長。樟樹市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蘊藏著種類繁多、種質優良的中藥和天然藥物資源,這是樟樹中醫藥的物質基礎。
歷史淵源
樟樹吳茱萸,又名吳芋、吳萸、茱萸、吳於,自漢晉開始就有種植。
“樟幫”藥業始祖、丹術醫藥家、道教靈寶派始祖
葛玄於東漢建安七年(202年)到樟樹闔皂山採藥行醫,開闢百草園,種植茯苓、沙參、烏藥、吳芋等二百多種藥材。因當時樟樹屬“吳”,以屬地命名為“吳芋”。
元泰定年間,著名詩人
范槨歸家鄉清江養花種藥自娛,“藥就籬成蔓,花因徑作行,豈為延晚趣,自足僅芳年。”為樟樹文化人種藥之先導。
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樟樹著名中醫外科家“王振興膏藥店”始祖王顯達入太醫院任醫官,後裔歷今十七代四百餘年,其“吳附膏”等膏藥代代相傳不廢。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新編《臨江府志》記載樟樹種植枳殼、吳萸、梔子等藥材數十種。枳殼、陳皮、梔子為全國三大產地之一。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
方以智(1611年—1671年)順治初年入樟樹闔皂山落髮為僧,在闔皂山經營藥圃,把許多野生藥物變為家種,如土茯苓、菊花、紫蘇、射干、白朮、吳芋、八棱麻等,自號“藥地和尚”。他在茅茨前後編竹為籬,種藥養花,四時不絕。他還研究藥材的炮製,親自進行試驗,撰寫了《藥地炮莊》一書。
明清間,朝廷派中使駐鎮採購樟樹名藥,供御醫們為皇族治療健身之用。樟樹藥材名聲遠播,身價百倍。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聶尚垣撰吳茱萸等數十種藥材的《奇效醫述》一書,由日本松梅軒翻刻刊行。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樟樹鎮垣下村人熊家驥撰《痢疾奇方》,利用吳萸湯“和肝者急務”治痢疾,在四川、重慶被尊稱之“藥王”。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江縣令林向滋勸民廣載橙樹、桔樹、吳萸樹,實力陪護,民眾“得錢可佐正供”。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臨江府實業學校,開辦藥物種植實驗所,種植吳萸、紫蘇、薄荷等藥材。
民國十八年(1929年),限制中醫中藥,樟樹產地著名枳殼、吳萸因銷路不暢,藥農無以為生,大量橙樹、吳萸樹被廢。
生產情況
1959年,江西省藥科學校在樟樹成立,吳萸剪枝育苗獲得成功。
1960年,全縣建立吳茱萸等藥場藥圃24個,藥材種植專業人員108人。
1965年,全縣吳茱萸等藥場、藥圃擴大到45個,種植面積3000畝。
1972年以來,樟樹市(原清江縣)開始規模化種植吳茱萸,到2000年已有面積1.8萬畝,為此國家科技部把樟樹吳茱萸列為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產業支柱項目之一。
樟樹市常年種植樟樹吳茱萸面積15.7萬畝,年產量11770.5萬千克,產值200175.5萬元。種植藥農6千餘戶,戶均收入4萬多元。
產品榮譽
2010年0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樟樹吳茱萸”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樟樹吳茱萸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江西省樟樹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樟樹吳茱萸。
(二)立地條件
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夾沙土和油沙土,海拔不超過1000米、耕作土層深度大於30厘米,pH值在6.0—7.0之間微酸性至中性的山地、丘陵、平壩向陽處。
(三)苗木繁育
扦插育苗繁殖,或傷根分櫱繁殖。
(四)栽培管理
1.定植時間:冬季落葉後至早春萌芽前均可栽植。
2.栽植密度:3米×4米,畝栽56株。
3.修剪:以冬剪為主,冬剪和夏剪相結合。以通風透光和最大限度地擴大光合面積為原則,修剪成外圓內空,樹冠開闊,通風透光,矮桿低冠的自然開心形的豐產樹型。
4.土肥水管理:基肥在採收後至翌年春季萌芽前結合深翻進行,以有機肥為主,施肥量≥3000千克/公頃。追肥在萌芽前、萌芽後、花芽分化期和果實膨大期進行,氮、磷、鉀配合,施肥量≥750千克/公頃。雨季及時排水。
5.採收與初加工
採收:7月底,當果實由綠色變為黃綠色、尚未充分成熟時即可採收。選晴天,用剪刀將果穗剪下,不要折斷果枝,以免影響翌年產量。
制乾:將採收的樟樹吳茱萸當天攤放於鋪墊物上,在陽光下自然晾曬或烘乾。烘乾時要求溫度不得超過60度。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樟樹吳茱萸商品藥材外觀形態呈五棱扁球形,直徑2.5—3.5毫米。表面暗黃綠色,粗糙。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不開口,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內無種子。氣芳香濃郁,味辛辣刺舌而苦。
2.理化指標:
樟樹吳茱萸中有效活性成分為生物鹼類物質,其中主要藥效成分為吳茱萸鹼和吳茱萸次鹼,總含量≥0.15%;水分含量≤13%;重金屬總量≤35毫克/千克;農藥殘留量符合GB4285、GB/T8321(所有部分)、NY/T393—2000的要求。
3.安全要求:
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樟樹吳茱萸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西省樟樹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樟樹吳茱萸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