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中藥名。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木材。具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通絡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胃寒脹痛,寒濕吐瀉,風濕痹痛,腳氣,跌打傷痛,疥癬風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樟木
- 漢語拼音:Zhangmu
- 別名:樟材、香樟木、吹風散
- 來源:樟科植物樟的木材
-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肝、脾經
功能
主治
藥材性狀
採收加工
炮製方法
用法用量
相關配伍
注意事項
化學成分
相關論述
貯藏方法
分類
植物學種屬 | 樟科樟屬樟。 |
植物學形態特徵 | 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m。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葉互生;葉柄細,長2-3cm,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2.5-5.5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離基三出脈,側脈及支脈脈腋在葉下面有明顯腺窩,葉上面明顯隆起,窩內常被柔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5-7cm,無毛,有時節上被白色或黃褐色微柔毛。花兩性,長約3mm,綠白色或黃綠色;花梗長1-2mm,無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mm,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mm,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長約2mm,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頭形,位於最內輪,長約1mm,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mm,無毛,花柱長約1mm。果實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6-8mm,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mm,先端平截,直徑達4mm。花期4-5月,果期8-11月。 |
分布區域 | 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尤以台灣為最多。 |
道地產區 | 主產於台灣、江西、福建,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等地亦產。 |
植物生產環境 | 生於山坡或溝谷,常栽培於低山平原。 |
生長習性 | 喜溫暖濕潤氣候。幼樹及大樹的嫩枝對低溫、霜害較敏感。根深,萌芽力強,幼齡樹需陽光充足,生長較快。不耐旱,能耐短期淹水,忌積水。適宜生長的年平均氣溫16-23℃。宜土層深厚、肥沃、水濕條件較好的山坡下部、山谷、河旁沖積地帶種植造林。 |
繁殖方式 |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 |
栽培技術 | 育苗移栽法:選擇40-60年生優良的母樹留種,種子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開始成熟,成熟後,果皮呈紫黑色。果實採回後用清水浸泡1-3d,搓去果肉,但不可用力過猛,避免破傷種皮,影響發芽率。搓洗後用清水衝去果肉,再拌草木灰脫脂12-24h,再洗淨晾乾。隨采隨播或用濕沙、鋸屑、穀殼等層積貯藏,播種前用50℃溫水間歇浸種,連續3-4次,可提前10-13d萌發,出苗均勻,發芽率可提高15%-20%。冬季至早春播種,多用條播,條距25cm,播種後,覆土,蓋草。幼苗出土達20%-30%時,把草揭去。幼苗長出3-4片真葉,開始間苗,移植,並經常除草鬆土。7-9月是苗木生長旺盛期,應加強撫育,增施追肥,適當灌溉。入秋後,停止施肥,灌水,使苗梢木質化,否則嫩芽易受凍害。樟樹主根特別長,側根、鬚根很稀少,因此,在苗期做好切根或嫩苗移植後再造林。一年生苗高達50-60cm,可出圃造林。每1h㎡合理造林密度1500-1800株。樟樹純林病蟲害多,最好營造混交林,用於四旁綠化造林的,最好培育三至五年生的大苗,宜在春季芽胞將萌動之前造林(栽植時做到苗正、根舒、壓實。栽植後,如枝、葉枯死,可立即截乾,讓苗木基部再發新苗)。 |
病蟲防治 | 1、白粉病,在氣溫高、濕度大、苗木過密、通風不良的條件下最易發生,用石硫合劑噴射。 2、黑斑病,先拔除燒毀病苗,用0.5%高錳酸鉀或甲醛溶液消毒,防止蔓延。 3、樟葉蜂,用90%敵百蟲或50%敵百蟲、50%二溴磷乳劑,50%馬拉松乳劑1000倍液噴殺。 4、樟巢螟,用90%敵百蟲4000-5000倍液噴射。 5、樟天牛,用鉛絲刷刷產卵疤痕,刺殺卵或初孵幼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