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枝散

樗枝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三五七。具有產後子宮脫垂之功效。主治產後子腸下出,不能收拾,不論年深者。

基本介紹

  • 名稱:樗枝散
  •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七
  • 組成:樗枝
  • 功用:產後子宮脫垂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使用注意,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樗枝(取皮,焙乾)一握(50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量:上用水3300毫升,連根蔥250克,漢椒10克,同煎至2000毫升,去渣傾藥液於盆中,乘熱熏,候通手淋洗耳恭聽,若藥液涼後可再加熱用,洗後睡少時。
2、古代用量:上加連根蔥五莖,漢椒一撮,用水五升,同煎三升,去滓,傾盆內,乘熱裹候,通手淋洗,傾入五升瓶內,再煎一沸,依前再用,五度洗了,睡少時。

功用

產後子宮脫垂。

主治

產後子腸下出,不能收拾,不論年深者。

方義

樗枝止血;連根蔥祛風發汗;漢椒治元氣傷損。

使用注意

忌食鹽藏、酢醬、熱面、發風毒物及用心力房勞等事。

附註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偏離正常位置沿著陰道下降,低於子宮頸外陰道口到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完全脫出陰道口外的症狀。中醫稱“陰挺”“陰頹”“陰疝”等。多發於產後體質虛弱,氣血受損,分娩時用力太大,或產後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致使氣弱下陷,脈絡胎宮鬆弛,不能穩固胞體,因而形成下墜。由於胞宮經絡與腎相連,所以腎氣衰虛,或產育多,內耗腎氣,也可使胞宮脈絡鬆弛導致子宮脫垂。婦女在過勞、排便時用力太過、劇咳等情況下,都可能反覆發作。(《中華養生文化大百科》)

重要文獻摘要

1、方論選錄
《三因》:“論日:婦人趣產勞力,弩咽太過,至陰下脫若脫肛狀。乃陰挺下出,逼迫腫痛。舉動、房勞能發作,清水、續小便淋露。”
《產寶》:“論日:產後虛贏者,因產傷損臟腑,勞侵氣血。輕者,將養滿日即差;重者,日月雖滿,氣血猶不調和,故患虛贏也。夫產後氣血虛竭,臟腑勞傷,若人年齒少盛,能節慎將養,滿月便得平復。如產後多因血氣虛弱,雖逾日月,猶常疲乏。或因飲食不節,調適失宜,為風冷邪氣所侵,搏於氣血,流注於五臟六腑,則令肌膚不榮,顏容萎悴,故日虛贏。”
《先秦文學與文化》:至於將子宮稱作“腸”,更是在醫書中隨處可見,其謂“子腸不收”、“子腸脫出”或“產腸不收”者,實指“子宮脫垂”而言。如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有“樗枝散,治產後子腸下出,不能收拾”,清何夢瑤《婦科輯要》亦日:“子宮脫出,又名子腸不收”;而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正產腸下》徑以“腸”獨字稱之,日:“產婦腸下,亦危症也,人以為兒門不關之故,誰知是氣虛下陷而不能收乎!”“兒門”即宮口,故“腸下”即宮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