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閣台榭,在同一是,泛指高大華麗的建築,但是在古代“樓、閣、台、榭”分別對應不同形式的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樓閣台榭
- 出 處:晉·葛洪《西京雜誌》
- 拼音: lóu gé tái xiè
- 性質:漢語辭彙
成語解釋,成語典故,詞語辨析,舉例,
成語解釋
釋 義 樓:高樓;閣:架空的樓;台:土築的高壇;榭:台上的房屋。泛指高大華麗的建築群。
成語典故
出 處 晉·葛洪《西京雜誌》第四卷:“樓閣台榭,轉相連注,山池玩好,窮盡雕麗。”
詞語辨析
語法用法:作主語、賓語;指建築物
近義詞:亭台樓閣
舉例
八大處靈光寺佛牙舍利塔
位於北京西山八大處的靈光寺佛牙舍利塔,原址是龍泉寺,創建於唐大曆年間(766-779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稱覺山寺;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後,明憲宗賜名大靈光寺,沿用至今。
寺內原有招仙塔一座,乃遼道宗鹹雍七年(1071)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鄭氏為供奉佛牙舍利而建造。現存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只有兩顆,一顆在斯里蘭卡,另一顆就在八大處公園佛牙舍利塔內。佛牙舍利從遼代起,一直被供奉在八大處靈光寺南院招仙塔內。
1956年初,在靈光寺北院辟新址,建佛牙舍利塔,1964年6月25日,佛牙舍利塔新塔落成,隨後將佛牙舍利請回,供奉在佛牙舍利塔內。這枚佛牙舍利曾多次被緬甸、泰國等國家迎奉,佛祖真身佛牙舍利所到之處,信徒頂禮膜拜,盛況空前。
佛牙舍利塔是一座13層密檐式塔,塔高51米,建在高大的須彌座上。塔下為長寬各為22米的漢白玉大拜台,拜台高出地面2.7米。四周以漢白玉雕欄為環。塔身作八角形,每面寬4.25米,高5.35米。每角嵌艾葉青石倚柱一根,斫成八角形,輪廓深圓有力,仿古代“梭柱”形式。外形為遼金時期的密檐疊澀樣式,輔以碧瓦金剎、綺窗斗拱,突出其樸素簡潔的風格。
塔身內部分作七層殿堂。底層為一暗室,牆的四周鑲嵌石刻碑記和經文,室外繞以石梯,盤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設定金剛寶座和彩繪屏風,以七寶金塔供奉著佛牙舍利。堂內牆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頂裝珠地貼金蟠龍藻井,莊嚴肅穆。以上五層,分別供養著漢、藏、蒙古、傣各族的佛教經像和法器。
自佛牙舍利塔落成開光以來,每年都有許多國內外佛教信徒前來朝拜,這裡成為中外佛教徒共同尊崇的佛教聖地,佛牙舍利塔也因此被譽為東方塔聖。
妙應寺白塔
阜成門內有一座始建於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的妙應寺白塔。據史書記載,妙應寺的舊址是遼代的永安寺,壽昌二年(1096年)就曾建有一座釋迦佛舍利塔,後被毀。元世祖忽必烈將此地圈入新建大都城內,並敕令在遼塔遺址上重新營造一座用以“坐鎮都邑”的大型藏式佛舍利塔,以祈求江山社稷長久。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受邀主持設計建造,歷時8年精心建造。
忽必烈講究“以佛治心”,頗受其青睞的大白塔自然集皇權和神權之象徵於一身。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命以塔為核心修築作為皇室在京師佛事活動中心的大聖壽萬安寺。元末,天降大雨,電閃雷鳴,大聖壽萬安寺不幸被雷火擊中,木質建築結構全部焚毀,唯有白塔保留下來。明朝時,宣宗於1433年下詔重修白塔寺,並改稱為妙應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這座喇嘛塔因通體潔白也被稱為白塔,而寺也一直被民間俗稱為白塔寺。
清代統治者對白塔同樣重視,多次進行維修。尤其是乾隆時的一次重修,當時乾隆將手書的經卷、《大藏經》等稀世之寶全部放進白塔頂部,以期能夠永久保存,代代相傳。1976年,白塔受唐山大地震的影響,塔剎傾斜,塔身肩部開裂。兩年後,人們在修復塔剎時,意外地在銅寶頂內發現了1753年留存在塔頂的《大藏經》、《尊勝咒》、補花袈裟、銅三世佛像等珍貴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雲居寺南北雙塔
雲居寺與石經山坐落在京城西南郊70千米處的白帶山麓,又稱西域寺,始建於隋大業年間,五代時被火燒毀。遼、金、元屢次修建,抗日戰爭時被毀,僅塔與石經得以保存。今寺中建築為上世紀80年代後恢復。雲居寺之南北雙塔,在寺之第三層院落中,南北峙立。
北塔亦稱舍利塔,始建於遼代,高30.4米,磚砌,塔身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八角形,四周有拱門、假窗、佛龕浮雕,上層為圓錐形,相輪九重,塔頂寶珠突出天空。四隅各塔高約10米,上部為樓閣式,六層檐,下部開尖拱形塔門,它們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塔。遼塔四隅各有四座唐塔,皆有明確紀年。
南塔被稱為壓經塔。珍貴的石經板即位於半山腰的雷音洞中及寺南的壓經塔下藏經穴中,自隋代創寺僧靜琬始刻,歷唐、遼、金、元、明,歷時千餘年。雷音洞內藏經石4196塊,寺南的壓經塔下藏經石10082塊,計刻佛經1122部、3452卷。雲居寺石經板不僅保存了大量佛教經典,同時也為金石、書法、文字、歷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豐富而珍貴的資料,被譽為“北京的敦煌”。
天寧寺塔
天寧寺位於北京城內廣安門外,其悠久歷史僅次於京西潭柘寺。
據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證,天寧寺塔的建造年代為遼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天寧寺塔塔高57.8米,為八角十三層檐密檐式實心磚塔。整體結構自下而上為:基座、平座、仰蓮座、塔身、十三層塔檐、塔頂、寶珠、塔剎。基座呈八角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個壺門形龕,內雕獅頭。上層略內收,每面為5個壺門形龕,內浮雕坐佛,上下層轉角處均浮雕金剛力士像。仰蓮座共3層,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設有半圓形券門,門兩邊雕有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雕像造型栩栩如生。十三層塔檐逐層收減,呈現出豐富有力的卷剎。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偉壯麗,體現了遼代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
史書記載,天寧寺還有不為人知的奇觀。據說,明代文史大家王世貞來京城時,曾在天寧寺中住宿。當天夜裡,天降小雨,突然塔檐上的銅鈴全都不響了,緊接著塔下傳來一陣陣非常美妙的聲音,猶如天籟。他覺得十分奇怪,於是出來察看,結果發現塔剎周圍正發出耀眼的青白色光芒,並且邊閃爍邊發出天籟樂音。對於這種奇怪的景象,王世貞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就在詩中記下了此事,傳為天寧寺奇觀。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在原廣寒殿舊址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須彌座,座上置覆缽式塔身。覆缽的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刻“十相自在”圖案。塔座邊長17米,塔基為磚石須彌座,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壓面石和挑檐石。從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但可見到塔的通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這是為塔木構架通風之用,以防塔內木料潮濕糟朽。通風孔的紋飾雕刻比較講究,圖案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
塔身正面的眼光門,周圍用坩子土燒制的西番蓮花飾,中間為木質紅底金字的“時輪咒”,即所謂“十相自在圖”,系七個字組成,譯音“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這組字圖是清代藏傳佛教的著名領袖章嘉國師親手寫成的,據說這種文字圖案從明代開始由西藏傳入內地。
對於北海來說,白塔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為之補充了無窮的活力。
漫步在城市的街巷中,不經意的回眸中也許就能看到充滿神秘色彩的佛教寺廟、道教宮觀或巍然屹立、風格各異的古塔。仰視中油然而生莊嚴神聖感,那是幾生幾世精神不滅的虔誠與遐想,是千百年來文化積澱的結晶。新城舊景中,留在心中的是難以磨滅的回憶與延續。
拼音代碼: lg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