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沚如

樊沚如(1892——1964),原名淵堤,臨縣三交鎮人。宣統三年(1911)在本縣高等國小畢業,考入山西省法政專門學校法律科,民國4年(1915)畢業。民國7年(1918)任鄉寧縣承審員,後歷任左雲縣承審員、山西省議會議員、司法廳科員、財政廳視察員、省高等法院主任書記官、省第四監獄(駐太谷)典獄長、第三監獄(駐大同)典獄長。建國後,歷任山西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委會委員、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省第一屆、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監察委員會委員、省監察廳副廳長、省人事監察廳副廳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因病逝世,安葬於晉祠天龍山下,終年73歲。

基本介紹

  • 本名:樊沚如
  • 別稱:樊淵堤
  • 所處時代: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臨縣三交鎮
  • 出生時間:1892年
  • 去世時間:1892年
  • 主要成就: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省第一屆、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簡介,舊社會時期,抗日戰爭初期,抗日戰爭後期,建國後,逝世,

簡介

樊沚如(1892——1964),原名淵堤,臨縣三交鎮人。宣統三年(1911)在本縣高等國小畢業,考入山西省法政專門學校法律科,民國4年(1915)畢業。民國7年(1918)任鄉寧縣承審員,後歷任左雲縣承審員、山西省議會議員、司法廳科員、財政廳視察員、省高等法院主任書記官、省第四監獄(駐太谷)典獄長、第三監獄(駐大同)典獄長。

舊社會時期

在舊社會,樊沚如雖任法監職務,但他是一位開明人士,對人和藹,辦事公道,關心公益事業,樂於扶危濟困,追求進步。在任省議員時,對山西新文化運動持讚許態度,勉勵臨縣學生緊跟時代步伐前進。他在舊社會從政多年,深知閻錫山的黑暗腐敗,身在法政卻飽覽醫籍,精研中醫,早有棄官之備。七·七事變後,棄官回鄉,潛心於醫。太原淪陷,新軍教九團來到本縣三交鎮,部隊需要吃住,公務人員退避不前,鄉人推舉他為三交鎮商會會長。為了解決新軍給養,他組建了“三交鎮軍糧代購所”,為新軍採購糧草,支持了抗日的新軍。

抗日戰爭初期

抗日戰爭初期,他對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犧盟會、決死隊有深刻印象。民國29年(1940)1月臨縣解放時,他率領地方知名人士高伯仁等,把新軍迎進三交,熱情接待,給予多方支持。日軍侵占三交後,請他出來給維持會辦事,他斷然拒絕,並積極回響新政府提出的“空室清野”號召,對抗敵人。他家藏書很多,將最珍愛的《二十四史》雇驢送到興縣,獻給晉西北行政公署。

抗日戰爭後期

民國30年(1941)2月,臨南縣人民政府聘請他為建設科科長。同年十月,調晉西北第三專署任建設科科長。民國31年(1942)4月,受抗日民主政府邀請,赴延安參觀學習,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併合影留念。同年8月,被選為晉西北參議會參議員,調任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建設處處長。四十年代初,日軍“掃蕩”頻繁,政府工作艱苦,他以共產黨人為榜樣,不怕苦,不怕難,為建設鞏固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建國後

1950年2月,樊沚如被聘為山西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委會委員,裴麗生副主席函請他去省里工作,家人勸其過春節再去,他以公務為重,直奔太原。會議籌備就緒,以代表身份出席了山西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同年4月,被選為山西省政協委員。6月又以省政協籌委會副主任身份,列席了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全體會議。此後,連續當選為山西省第一屆、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此同時,參加了政府工作。1950——1963年,先後被任命為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監察委員會委員,省監察廳副廳長,省人事監察廳副廳長等職。在省工作期間,他尊重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共產黨肝膽相照,親密無間。1953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擴大了與民主人士的接觸,為改進共產黨的工作,密切共產黨和民眾的聯繫,提供了不少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逝世

1964年12月,因病逝世,安葬於晉祠天龍山下,終年7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