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會在華中地區的名牧,聖經學者。樊希光(Fan Xiguang)於1911年10月生於湖南省常德縣周家店鄉樊家灘的一個世代書香門第。父親樊純新是前清秀才,後歸依基督,成為傳道人。樊希光自幼耳濡目染正統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又在教會環境中長大,受到良好的基督教信仰薰陶,這些為其宗教信仰、道德修養和治學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基本介紹
樊希光(Fan Xiguang)於1911年10月生於湖南省常德縣周家店鄉樊家灘的一個世代書香門第。父親樊純新是前清秀才,後歸依基督,成為傳道人。樊希光自幼耳濡目染正統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又在教會環境中長大,受到良好的基督教信仰薰陶,這些為其宗教信仰、道德修養和治學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樊希光從3歲起學習識字,5歲進入父親所辦的家塾中就讀。在嚴父的教導下,他熟讀四書五經及其他儒家經典。13歲時,樊希光考入常德城內長老會創辦的峻德中學,接受西式教育,從而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礎。中學畢業後,樊希光立志終生事奉主,隨父在常德鰲山鎮教會工作,成為當時湖南宣道會中最年青的教會人才,被視為“第二代基督徒中的佼佼者”。
1932年,樊希光被選送到武昌聖經學院深造,兩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約當此時,他與華中地區名牧邵鏡川牧師的女兒結婚。當時,宣道會在四川、貴州兩省的宣教工作大得進展,信徒日益增多。新的地區急待開拓,新的教會急待建立,因此亟需一批富有獻身精神,立志拓荒的青年傳道人。樊希光回響神的呼召,自願到川黔地區的窮鄉僻壤去傳福音。1935年春,樊希光攜家眷從湖南常德乘船沿沅水溯流西上,歷盡艱辛,到達四川龍潭,當時美籍傳教士包忠傑牧師(Rev. Paul Bartel)正在那裡工作。
1936年,樊希光奉派到貴州松桃工作,那一帶是苗族聚居的地區,教會亦分為漢族和苗族禮拜堂。他和當時的苗族傳道人龍牧師親密合作,除做好本教會牧養工作外,還經常深入到印江、沿河、思南、銅仁、雙江、德江等地,在漢、苗各民族中間傳福音。他們腳縱所到之處,多是些山寨村落,道路崎嶇難行,生活異常艱苦。
抗日戰爭爆發後,湖南重鎮常德經常遭受日軍襲擾和狂轟濫炸。因此,整個城區幾乎變為一堆瓦礫。此時教會處境十分困難,信徒流離失所。1938年,樊希光的岳父,時任常德教會牧師的邵鏡川被調往武漢,出任中華基督教宣道會華中區委辦長(即主席)之職,負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省,以及上海市的教會工作。樊希光遂奉調回到常德主持教會工作,可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由於日軍的轟炸,信徒四散,人心浮動。樊希光一到常德,就四處查訪信徒的下落,挨家挨戶探訪,與信徒們一起祈禱,堅固他們的信心,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常德宣道會教會漸趨穩定,成為常德城內的“五大公會”(宣道會、內地會、聖公會、聖潔會、長老會)中最為穩定的教會。1941年冬,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傳教士相繼撤離,以致教會經費斷絕,教會處境是抗戰爆發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當時樊希光全家的生活困難至極,連衣食都難以解決,常以蠶豆飯果腹。無奈中他不得不將家眷送往鄉下,寄居在親戚家,而自己則孤身一人留在常德城內教會裡堅持工作。他從不怨天尤人,常常禁食,操練過信心生活,誠為主的忠僕。樊希光對聖經很有研究,在講道中常常聯繫聖經原文,言之有物,屬靈感人,因此很吸引人,頗受信徒喜歡。甚至當時常德縣長也常來聽他講道,並且邀請他參議縣政。
1942年,宣道會決定在漢壽恢復聖經學院,為教會培訓傳道人。樊希光奉調到該院任教,講授新約課程。學院剛開學不久,日軍就進犯洞庭湖濱湖地區。在炮聲隆隆,兵荒馬亂之中,學院被迫多次遷移,與敵周旋。如此堅持上課有二年之久,直到1944年夏,日軍大舉南進,犯境廣西、貴州,企圖打通湖西,威迫重慶之時,“常德大會戰”因此打響。在這種情況下,聖經學院才被迫停辦。樊希光遂穿過敵軍的封鎖線,到常德鄉下鎮德橋教會主持工作,直到1947年。
樊希光學識淵博,精通外語。自青年時代起,他就感到通行的中文聖經“官話和合譯本”不盡如理想。首先是多處與原文含義不盡相符;其次是語言比較陳舊,不夠流暢。因此,他決心學習聖經原文,重新翻譯聖經。早在四川、貴州工作時期,他就開始下苦功研讀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他給自己規定嚴格的課程表和學習進度,每日遵照執行,毫不懈怠。無論嚴寒酷暑,他每日都苦讀到深夜。在常德鎮德橋工作的幾年間,他忙於教會事務之餘,更加刻苦鑽研,並著手翻譯了一部分新約聖經,只可惜這些手稿在戰亂中不幸全部失散。由於勞累過度,生活貧苦,樊希光不幸染上肺結核病,當時沒有醫療條件,因此得不到及時治療。但他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一如既往地研讀、寫作不輟。
1947年,聖經學院在武昌複課。樊希光一面精心授課,一面繼續苦心研讀聖經原文,為重譯聖經做準備。那時他通過種種途徑,蒐集各種中英文聖經譯本,進行對比研究,以博採眾長。此外,他還多方蒐集古今中外各種解經的中西文著作,林林總總,蔚為大觀,所以他的藏書是當時武漢各教會中最為豐富的,他自己也成為當時教會中的聖經學者。他還翻譯過若干宣信博士(Dr. A. B. Simpson)的作品,對文字事奉有一定的貢獻。
1949年5月中旬,武漢解放。新政伊始,聖經學院尚照常開課。但到1950年冬,韓戰爆發後,政局驟然緊張。中美交惡,導致教會與美國差會的關係斷絕,經費支持無以為繼。但學院仍然堅持到全體學員畢業,並把他們一一分配到湖南、湖北、安徽各地教會之後,才被迫停辦。此後,樊希光和聖經學院的許多教職員工一樣,生活陷入困境。由於缺乏必要的醫療條件和飲食營養,樊希光的病情日益惡化,最後於1955年7月中旬去世,年僅45歲。如此英年早逝,壯志未酬,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