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漢朝時期,置回獲縣。
宋天禧年間,築城置寨。
1958年4月,改設樊家川直屬鄉。
1961年4月,改設樊家川公社。
1983年12月,公社改鄉。
2016年1月,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樊家川鎮下轄8個
行政村:慕家河、樊家川、馬驛溝、郝集、長城、閆塬、李嶁峴、馬駿灘;下設52個村民小組。人民政府駐樊家川村。
截至2020年6月,樊家川鎮下轄8個行政村:長城村、樊家川村、郝集村、李崾峴村、馬駿灘村、馬驛溝村、慕家河村、閆原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樊家川鎮地處
環縣東南部,東與華池縣白馬鄉、喬川鄉接壤,東南靠八珠鄉,南與木缽鎮相鄰,西連環城鎮、洪德鄉,北接耿灣鄉。行政區域面積35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樊家川鎮地處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山、川、塬兼有,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470米。境內最高點位於慕家陽山,海拔1681米;最低點位於慕家河,海拔1259米。
氣候
樊家川鎮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降水集中且降水量較少。多年平均氣溫11.8℃,年平均降水量509毫米,無霜期年平均172天。
水文
樊家川鎮的河流發源於四合塬天橋掌的安山(塞)川水流徑境內,長45千米,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後匯入環江。
人口
2011年末,樊家川鎮轄區總人口1216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950人,城鎮化率16.0%。另有流動人口642人。總人口中,男性6036人,占49.6%;女性6128人,占50.4%;14歲以下2548人,占20.9%;15—64歲7926人,占65.1%;65歲以上1690人,占13.9%。總人口均為
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4.1‰,人口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長率4.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4人。
截至2018年末,樊家川鎮
戶籍人口有13385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樊家川鎮財政總收入518.5萬元,比上年增長24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7.1萬元,比上年增長74%。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3萬元,所得稅8.8萬元。人均財政收入426.24元,比上年增長12%。2011年,農業總產值1530萬元,比上年下降1.6%。
2018年,樊家川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農業
樊家川鎮的
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蕎麥、糜谷為主。2011年,糧食總產量7805噸,其中小麥3000噸,玉米4萬噸。經濟作物主要有黃豆、胡麻、菜籽、葵花。2011年,豆類種植面積9800畝,產量500噸;油料作物產量289噸。畜牧業以飼養羊、家禽為主。2011年,羊飼養量2.1萬隻,年末存欄1.7萬隻;家禽年飼養量2.45萬羽。
商業
2011年末,樊家川鎮有
商業網點85個,職工102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960萬元,比上年增長11.5%;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500萬元。
金融
2011年末,樊家川鎮有各類存款餘額1525.8萬元,比上年增長35.7%;各項貸款餘額667.9億元,比上年增長1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樊家川鎮有
國小10所,在校生920人,專任教師50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498人,專任教師31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20.5萬元,比上年增長231%。預算內
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41.3%。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樊家川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8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0戶;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5萬餘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樊家川鎮有各級各類
醫療衛生機構9個,其中門診部(所)1個:病床9張,固定資產總值5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5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6人,藥劑師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600餘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0296人,參合率95.63%。
社會保障
2011年,樊家川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71戶,人數3057人,支出371.2萬元,比上年增長52%;醫療救助5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人次,共支出22.2萬元,比上年增長6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人,分散供養91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9.1萬元,比上年增長63%。2011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798人,參保率95.6%。
交通運輸
樊家川鎮境內有縣鄉(鎮)級公路1條,長16.2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