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叔略傳》是唐代魏徵主編的一篇傳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樊叔略傳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傳記
- 作者:魏徵
- 作品出處:《隋書》
作品原文,編者簡介,
作品原文
樊叔略傳
樊叔略,陳留人也。父歡,仕魏為南兗州刺史、阿陽侯。屬高氏專權,將謀興復之計,為高氏所誅。叔略時在髫齔,遂被腐刑,給使殿省。身長九尺,志氣不凡,頗為高氏所忌。內不自安,遂奔關西。周太祖見而器之,引置左右。尋授都督,襲爵為侯。大冢宰宇文護執政,引為中尉。叔略多計數,曉習時事,護漸委信之,兼督內外。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護誅後,齊王憲引為園苑監。時憲素有吞關東之志,叔略因事數進兵謀,憲甚奇之。建德五年,從武帝伐齊,叔略部率精銳,每戰身先士卒。以功加上開府,進封清鄉縣公,邑千四百戶。拜汴州刺史,號為明決。宣帝時,於洛陽營建東京,以叔略有巧思,拜營構監,宮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亂,高祖令叔略鎮大梁。迥將宇文威來寇,叔略擊走之。以功拜大將軍,復為汴州刺史。高祖受禪,加位上大將軍,進爵安定郡公。在州數年,甚有聲譽。鄴都俗薄,號曰難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稱,遷相州刺史,政為當時第一。上降璽書褒美之,賜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為之語曰:“智無窮,清鄉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農卿,吏人莫不流涕,相與立碑頌其德政。自為司農,凡種植,叔略別為條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滯,公卿所未能決者,叔略輒為評理。雖無學術,有所依據,然師心獨見,暗與理合。甚為上所親委,高熲、楊素亦禮遇之。叔略雖為司農,往往參督九卿事。性頗豪侈,每食必方丈,備水陸。十四年,從祠太山,行至洛陽,上令錄囚徒。具狀將奏,晨起,至獄門,於馬上暴卒,時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贈亳州刺史,謚曰襄。
編者簡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唐代政治家。武德時為太子洗馬。貞觀時歷官諫議大夫、尚書右丞、秘書監、侍中,參預朝政。貞觀初朝臣論政,他主張“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李世民接受他的主張,終至天下安定。後數被召見,訪問得失,征盡誠獻智,知無不言,其言論多載於《貞觀政要》。詔修周、隋、齊、梁、陳五代史事,各史有專人負責,令魏徵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時稱良史。以喪亂後,典籍紛雜,建議集學者校訂四部書,數年之間,秘府圖籍漸備;以《禮記》龐雜無序,建議重加改編,數年成《類禮》二十篇,錄置內府。又主編《群書治要》。所著今存有《魏鄭公諫錄》五卷、《魏鄭公文集》三卷、《魏鄭公詩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