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利傑

樊利傑

樊利傑,男,1975年3月出生於河南省。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學位。現為《書法報》編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書法院特聘書法家,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書法高研班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樊利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
  • 出生日期:1975年3月
  • 職業:書法家,編輯,導師
  • 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
  • 主要成就:書法創作,採訪,編輯
  • 代表作品:毛筆書法
成就及榮譽,發表文章,人物評價,其一,其二,其三,作品欣賞,

成就及榮譽

樊利傑書法作品曾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提名、“冼夫人”全國書法大展優秀獎、河南省青年展三等獎、湖北省青年展三等獎等,入展第九、十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七屆全國楹聯展、首屆全國冊頁作品展、第二屆全國草書作品展、首屆全國行書作品展、第二屆全國扇面作品展、第五屆全國新人新作展、紀念傅山誕辰400周年書法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書法大展、“高恆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展覽、“走進青海”全國書法展、“小欖杯”縣鎮書法大賽、天津書法節書法百強等,應邀參加《畫壇》全國2008學術提名展、第20屆中日自作詩書展、中韓名家作品邀請展、南京藝術學院九碩士展覽、“掇英杯”全國著名書法家邀請展、廣東書法院全國名家書法藝術雙年展等。
樊利傑書《火透波穿不計春》樊利傑書《火透波穿不計春》
樊利傑熱心書法教育,所教學生,已有近20人加入中國書協,其中部分學生在中國書法蘭亭獎、國展中獲獎。

發表文章

樊利傑先後發表文章約50萬字。每年約有10萬字左右的採訪文章發表。他採訪對象十分廣泛,有高端人物,如張海、趙長青;有書法前輩,如獲得蘭亭終身成就獎的王學仲、歐陽中石;有實力藝術家,如陳振濂、何應輝、鮑賢倫、張榮慶等;有對新時期書法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者,如周志高等。還有一些追蹤熱點或針砭時弊的文章,如《書畫打假打到了誰》、《探訪國展衝刺班》、《國展在行動》、《槍手在哪裡》、《書法高考透視》、《書法,讓雜耍走開》等。這些文章都有很高的閱讀率,有些被轉載,有些被收入書法文集。
樊利傑書法樊利傑書法

人物評價

其一

心靈的堅守
樊利傑與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先生在一起樊利傑與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先生在一起
——品讀樊利傑
王炳學
注意樊利傑是在訂閱《書法報》以後,他犀利的文筆和灑脫倜儻的敘述風格以及對書法獨特的理解引起我的共鳴。後來看到他自述書法生活的有關文字記錄,慢慢有了一點了解。樊利傑應該是那種很執著、很浪漫、很認真、很灑脫的,具有典型文人士子性格的人,說實話,這種性格和他的年齡以及在網路信息傳輸便捷、生活很現代的年輕一代很不匹配,也正是這種性格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書法人生。
樊利傑在事業初成,人生燦爛如花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從河南隻身赴漢,如朝覲般虔誠地加入《書法報》團隊,這份執著、這種特立獨行是旁人無法理解的,但也正是這種義無反顧地決然轉身,才成就了今天的樊利傑。
樊利傑具有很典型的中國文人性格,魏晉風流、士子風範浸染著他的靈魂與性情,這種很古典的文人性格讓他可以獨立地思考書法、理解書法,“既然體會到了時間的寶貴,便會在一天的最後提筆臨帖,盡情地書寫,寧靜地與古人對話”。樊利傑是在用心靈和古人對話,直面古典,與“二王”一起探討筆墨,和李北海、蘇黃米蔡飲酒話詩,探討帖學流變,用靈魂去感悟書法的大愛與大美。這種文人性格決定了他與其他書家對書法的不同理解,也決定了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書法追求。縱觀中國書法史,能夠在浩瀚的歷史潮流中留下只鱗片爪的書家,他們的社會身份首先是文人,有遠大的抱負或理想,最後才是書家。
堅守古典是樊利傑書法的最突出特點。他的作品古意盎然。其書法小品都具有很濃郁的古典氣息,觀之如同與晉唐名士對話,仿佛在精心閱讀的是古人手札。在當下書法領域創新高潮的鼓譟中,能夠默默堅守著自己的藝術理想,在堅守中、在孤燈隻影中享受自己的書法快樂,非常難能可貴,沒有一定的定力和意志是很難做到的。與那些不在筆墨中下工夫,而天天沉迷於出新創新的所謂現代書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古典是源是本,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如飄零的浮萍。
樊利傑書《南片復北還》樊利傑書《南片復北還》
樊利傑的書法“由楷入北碑、墓誌、歐陽詢、顏真卿、草從張旭、懷素、孫過庭、黃道周、王鐸而後再上溯二王,最終追隨‘二王’左右”。他最終落腳在“二王”,但他的書法又不完全囿於“二王”。追尋中國晉唐以來的書法軌跡,“二王”成為書法史的主線,也仿佛成為中國書法的全部。但有幾個能真正理解“二王”,真正得“二王”精髓?而樊利傑在臨摹中關注的更是“二王”的心靈和性情,他很好地把握住了“二王”精髓和內在,他的書法源於“二王”,卻又有別於“二王”。
樊利傑的書法有一份超然的沉靜。用筆老辣、筆筆到位,沒有寫“二王”容易出現的溜滑。他既繼承了“二王”一路的灑脫俊逸,又融合了顏真卿及宋人的沉實和寧靜自然。帖學一脈,尤其是“二王”法書最忌諱把字放大來看,然而樊利傑的每一個字都能放大來看,起筆收筆筆筆精湛,側、順、逆、鋪、轉、頓,沒有一點含糊的筆墨。牽絲在行草中是不可避免的,寫俗了往往牽絲過多過濫,繚亂不堪,影響審美效果。而樊利傑對牽絲把握運用的恰到好處,該用牽絲的用牽絲,該虛接顧盼的就虛接顧盼,行雲流水、自然天成。
樊利傑在採訪中國書協主席張海樊利傑在採訪中國書協主席張海
樊利傑的書法用筆乾淨利落,筆墨和線條伸縮自如,充滿靈性與張力。輕重濃淡墨色變化自然合理,線條粗細使轉掌握精準,章法布白或疏朗或緊湊盡顯匠心。追隨“二王”,又不完全迷信“二王”,在作品中不經意間融匯顏真卿、李北海、孫過庭、宋四家、王鐸的用筆用墨及造型取勢和篇章氣韻,不是簡單地挪用,而是用心靈淨化後的有機融合,是功力積澱的全面反饋。
欣賞樊利傑的書法,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是一種精神的回歸,是古典與浪漫的守望,是對書法的重新審視與理解。
樊利傑書《蘭亭序》樊利傑書《蘭亭序》
據聞,樊利傑剛剛而立之年。我在想,四十歲以後的樊利傑、五十歲以後的樊利傑。假以時日,如果他依然用自己的執著痴迷地堅守古典,用自己的心靈去接近古人的藝術靈魂,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去詮釋書法,用那份沉靜與平和將書法進行到底,我們也許會對“二王”、對中國書法有一個更加理智與客觀的全新認識。

其二

樊利傑:和書法談情說愛
樊利傑書法(局部)樊利傑書法(局部)
李焱
樊利傑說:在感情上,自己一直是一個被動的人。被別人追上的時候,心甘情願地就擒於被愛的幸福;被別人放手的時候也痛的一塌糊塗。悄悄愛上一個人的時候,獨自享受忐忑的怦然心動,不願說出來,只會把她放在內心最美的那個角落,不期待結果,卻也享用愛帶來的玄妙滋味。
十二三歲時,樊利傑和姐姐去黃河遊覽區遊玩,在黃河碑林偶遇幾百塊不同書體和風格的書法碑刻,他立刻被這些黑白之間的來龍去脈吸引。回去悄悄買來筆墨,私下不時臨摹,偶然被同樣喜愛寫字的父親看到,父親一笑而過,估計把兒子的這點小小喜愛當做早戀,認為不會長久。十六七歲的年齡,學校給了一份訂閱雜誌報紙的名錄,他發現竟然有名為《書法報》的報紙,即刻定下,此後再無間斷。三十歲的時候,在《書法報》副總編陳亞新先生的極力促成下,樊利傑離開家鄉,隻身來到武漢,從此遊走於書法和書法家之間,採訪寫稿編輯臨帖創作成了生活的主題。
樊利傑書法(局部)樊利傑書法(局部)
從王鐸、黃道周、祝允明、米芾、顏真卿、張旭、懷素、孫過庭,一路上溯二王,樊利傑根據自己的興趣使然摸索前進,沒有名師指路,沒有張揚自己的喜愛,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朋友偶有人知道樊利傑喜好寫字,卻沒想到他對寫字的熱情那么持久。不張揚不炫耀不為結果名利,就這樣愛著它、伴著它,不離不棄。祝枝山、徐文長的大開大合,王寵的淡雅簡約,董其昌的寧靜空靈,黃道周的生拙古趣,王鐸的因“勢”利導,都在有意無意中,滋養著樊利傑的書法。通過書法,樊利傑感受古時的氣息與情懷、用特有的方式與古人對話談心。書法象一條連串古今的河流,在樊利傑的筆下,活了起來,生動了起來。樊利傑書法自然,追隨自己的內心引領,振訊天真,遊刃於書法的“法度”與書法的樂趣之間,表現的是自己的快樂與痴情不渝的愛。
“快樂書法”是樊利傑幾十年書寫的總結,寫字帶來的快感已成癮,與書法的這場愛戀已經深入骨髓。樊利傑在遵守書法的“遊戲規則”的同時又豐富和完善這種規則,在逼仄的天地間揮灑自己的情緒。
樊利傑書《白雲深處葺茅廬》樊利傑書《白雲深處葺茅廬》
樊利傑說:“學習書法的過程如一棵大樹成長的過程,根扎的不夠深,難以汲取豐厚的養分。樹幹長的不夠粗,難以承受果實的負重。”樊利傑在自然成長之中自然而然的收穫了果實,作品獲得中國書法最高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提名獎等,入展第九、十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以及“楹聯展”、“冊頁展”、“草書展”、“行書展”、“扇面展”、“新人新”等幾乎所有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屆展。這種行業內最為重要的專業肯定,不僅是實力的證明,也是其對藝術堅定執著的回報。其作品還應邀參加《畫壇》全國2008學術提名展、“掇英杯”全國著名書法家邀請展、中韓首屆名家邀請展、廣東書法院全國名家書法藝術雙年展、第20屆中日自作詩書展等。
樊利傑,首先是一個書法方面專業的編輯記者,而後是書家。這使得他可以在夜深人靜時相約古典聖賢,在艷陽高照時相約當代的各路名家。張海,趙長青,王學仲,歐陽中石,尉天池,陳方既,劉藝,陳振濂,何應輝,鮑賢倫,張榮慶,宋華平,吳行,周志高等,都是他採訪、對話的對象。同時對書法界的弱勢群體,他也能夠不辭勞苦,為其多方奔走、搖旗吶喊,體現一個新聞媒體工作人員的藝術良知。
樊利傑不時穿越在魏晉與當代之間,在時空的驟然突轉之間與書法對話,不知他是如何應對這種時空轉變的,時代的變遷、審美趣味的轉換,是否產生過彷徨和糾結,與當代名家的交往中,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理念是否讓他迷惘不置可否。
樊利傑書法《蘭亭序》(局部)樊利傑書法《蘭亭序》(局部)
王炳學先生說:“堅守古典是樊利傑書法的最突出特點。”在筆墨氤氳之中流連忘返時怎么遵循古典聖賢的“法度”,在形勢感與刺激感以及瘋狂表達的當代書法語言面前如何評判對錯,著實讓很多書家迷惑甚至不敢堅定自己的選擇。樊利傑說:快樂書法。如此簡單而已。也正是如此,書法已經占據樊利傑的心靈,在與書法的廝守與相處中,他體驗到另一種深入骨髓的愛。
樊利傑與書法的這段情緣,還在生髮,沒有盡頭。在新時代這片明媚的世界裡,以古為新,他正在和書法談情說愛。

其三

樊利傑,痴迷書法的幸運兒
樊利傑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樊利傑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王幅明
一、 書法因緣
人離開母腹來到世上,都無法迴避一個嚴肅的課題:命運。正象人的性格千差萬別,命運也象謎一樣不可預測。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這句話,也可用在命運上:幸運的人有很多共同點,不幸的人卻各有不同。幸運人的共同點,至少可以舉出三點:都有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經過打拚,最終找到心儀的工作,而且工作得到社會的認可;其工作又與自已的愛好完全一致。如果把這幾條用在青年書法家、書法媒體人樊利傑身上,他可稱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幸運兒。
樊利傑,1975年3月出生於河南滎陽。其書法啟蒙人是他的父親。一個鄉間文化人,能寫一手好字。每逢過年,求寫春聯的鄉親絡繹不絕,家裡滿屋都是紅紙。嗬,沒想到寫字也能受到如此尊敬!少年樊利傑對待父親寫字,最初只是好奇,時間久了,便漸漸產生出興趣。在上國中時,姐姐曾帶他去黃河遊覽區,一起觀看黃河碑林。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幾百塊不同書體和風格迥異的書法碑刻,令樊利傑震撼不已。他隱隱約約感覺到,他已明確無誤地愛上了書法。他一生的命運,將與書法難解難分。升入高中一年級,班主任要求學生訂兩份報刊,他首選《書法報》。他最早獲取的書法知識和書壇信息,皆來自《書法報》。他沒有想到,十多年後,他將成為《書法報》新聞版的首席編輯,也許是宿命。
1997年秋天,大學畢業後,樊利傑先後到兩家印刷企業,作印前美術設計。兩年之後,《時代青年》雜誌的一則招聘廣告吸引了他。他決定一試。雜誌創辦中學生版,需要一名美編。招聘的命題作文是“如何做中學生雜誌的美術編輯”。清晰的思路,流暢的文字,使他的分數遠遠高出數十位競爭者。結果是毫無懸念地勝出。
《時代青年》的五年美編生涯,雖是樊利傑人生道路上的過渡,其間還有過失戀的痛苦,但卻是他最為珍惜和常常懷念的一段時光。多年後,他成為一名優秀的書法媒體人,回顧這段時光,他堅定地認為,沒有這五年,之後的歷史也許會改寫。雜誌社辦有兩種期刊《時代青年》和《流行歌曲》,都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命名的“雙效期刊”。他先到《流行歌曲》幫忙,之後的大多時間在《時代青年》的中學生版編輯部。因為是新辦,從主任到每一個編輯,全是年輕人,也幾手全是新手。這是一個熱氣騰騰、團結互助、共同創業的集體,共同的夢想把他們連結在一起。象一個熔爐,誰在其中都會受到錘鍊。雖有分工,工作卻沒有界線。樊利傑做的是美編,卻有機會經常接觸文字,這為他以後從事文字編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工作十分繁忙。可八小時之外,則完全是個人支配的自由天地。樊利傑沒有更多的愛好,他的業餘時間,幾乎全用在讀書、讀帖和練字上。最早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後來就不喜歡了,寫著寫著,他甚至感覺有點窒息。人的審美情趣有其階段性,會隨著人的閱歷的豐富而有所改變。天真爛漫的魏碑,這時候走進樊利傑的視野。經過不斷的臨習、創作、糅合,很快,他的楷書漸漸形成了舒展有力、遒勁峭拔、典雅雋永的風格,並在“商鼎杯”全國書法大賽中獲得優秀獎。在書法初見成績、其楷書漸漸被圈內人認可並關注的時候,樊利傑卻很快就不滿足自己的創作現狀了。臨了許多碑帖後,他漸漸發現,他更喜歡有靈性和韻味的書體,書法對他的吸引力在於“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線條豐富、技法千變萬化的行草書無疑更適合這種表達。之後,他把精力轉到了行草書上的研習上,他從明清的黃道周、王鐸入手,上溯明祝枝山、宋米芾、唐顏魯公,進而全力投入到對二王書風的學習與挖掘上。2001年,是樊利傑難以忘懷的一年,相交五年的戀人離他而去,他只能痛苦的面對。凡事都有失和得的兩重性。他失去了愛情,把痛苦轉化為對書法的更強烈的愛,轉而贏得到了書法的青睞。2003年,他用按揭的方法買了一套商品房。下班後,他先給裝修工人做飯,然後到租用的住宅里寫字,直到夜深入睡,天天如此。一年下來,他雖瘦掉了七八斤肉,但書藝大進。2004年,他以行書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小欖杯”書法大賽,順利入展。這次處女展,使他對自已的書法信心大增。他分析了戀愛失敗的原因:全將心思都用在書法上,冷落了對方,還天真地想,對方應該會理解他,也會象他那樣熱愛書法。上天不負有心人。2005年,是樊利傑的井噴年,中國書協主辦的幾個展覽全部入選,並獲“冼夫人”全國書法大展優秀獎。這些成績,已具備加入中國書協的條件。這一年可謂雙喜臨門:除書法創作豐收,另一喜,是他收穫了新的愛情。也有失落:工作遇到未曾預料的變故。雜誌社因為改制,他主動提出離開。
樊利傑書《古詩一首》樊利傑書《古詩一首》
他來到省會另一家品牌雜誌社,繼續他的美編生涯。工作了大半年之後,一則招聘啟事讓他眼前一亮。一個新的夢想在向他招手。
二、 舍與得
樊利傑書法《空山搖落三秋暮》樊利傑書法《空山搖落三秋暮》
《青少年書法》雜誌招聘文字編輯。這可是他夢寐以求的工作啊。他不假思索報了名,又一帆風順被錄用。當他向之前工作的雜誌社的主編提出離開時,主編大為不解,立即提出工資上浮一千元。他說不因報酬,只因愛好。主編理解了,未再挽留。
現實是冷酷的,常常沒有夢想那么美好。樊利傑作出了一個讓常人難以作出的決定。他放棄了一個月收入兩千多元的工作,而選擇了一個月只有八百元報酬的工作。人家跳槽是越跳工資越高,而他卻義無所顧的選擇了自己的夢想。落差太大了。他每月還房貸要花去七百多元,工資僅夠此項開支,其他的基本生活費用則全靠吃老本。
熱愛產生的力量,有時能夠驚人的強大。這些失落,絲毫沒有影響樊利傑創造性才能的發揮。2006年4月,他為《青少年書法》主持策劃了第一個專題:“二王書風在當代”。他寫了一段按語:“書法經過了新時期近30年的發展,經歷了復興階段的繁華與躁動、發展階段的喧鬧與沉靜,到今天,漸漸走向成熟。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度介入以及網路傳媒的興起,對於傳統中經典的認識,我們已經更加趨於深入和個性化。書壇格局也打破了百年來碑學一統天下的局面,代之的是一種寬鬆的審美環境和多元的思維模式。近年來,”二王“書風再度引起人們的反思和關注。從某一方面說,”二王“書風經過沈尹默、白蕉等的薪火相傳,到今天基本呈燎原之勢。綜觀中國書法史,每次帖學的崛起,必然造就一批書家,所以,我們對書法的明天充滿期待。這期我們推出的”二王“專題,對以前的組稿模式略有改動。我們先在“中國書法江湖”網發帖討論,並選編網友精彩回帖在雜誌上刊登。同時編輯部對當代傳承”二王“書風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書法名家如陳忠康、陳海良、嵇小軍、牛子、王義軍進行了採訪。面對同樣的問題,雖然每個人觀點不盡一致,但五位以創作見長的實力派書家的回答,鮮活而有個性,使我們對”二王“書風的認識更加豐滿、更加清晰,相信也會引發廣大讀者的思考,並就”二王“書風給出自己的答案。”接下來的主題是“二王書風五人談”和“二王書風及當代書法創作網路談”,整整占了十一個版面。這樣新穎的作法,不合責編的口味,責編沒有簽字。沒想到值班主編看到這組只有編輯一人簽字的稿件,十分興奮,未及詢問便簽發了。雜誌本身的影響力是有限的。當專題發到網上後,因其信息量大,立即引起書法界巨大反響。有一家書法媒體的領導看到此專題後,在工作會議上批評部下:“這樣的專題,為何我們想不到?”
樊利傑書《珍樹寒始花》樊利傑書《珍樹寒始花》
樊利傑書法(局部)樊利傑書法(局部)
接著,他又和雜誌副主編谷松章一起,採訪了學院派代表人物之一汪永江,題目是《做個沒有個性的人》。汪強調基礎的重要,不要把追求個性放在首位。此文發表後亦產生很大影響。汪本人把此文複印若干份,發給聽他講課的每一位學生。
連續做了幾個有份量的專題之後,樊利傑的名字引起了書法界同人的關注。其中一個人的關注,不但使他從經濟窘境中解脫,也成就了他更大的夢想。此人名叫陳新亞,時任《書法報》副總編輯。
三、 遇到貴人
樊利傑採訪上海書協主席周志高先生樊利傑採訪上海書協主席周志高先生
陳新亞給樊利傑發去一則簡訊:“《書法報》缺乏兄這樣的人才,不知願不願意來此工作?”這訊息無疑於新春的一聲響雷,在樊利傑的心頭炸響。一件大喜之事,卻使他陷入兩難之境。《書法報》是書法界的老牌報紙,是一個可以施展個人才華的平台。收入亦更合理。由於半年來全靠吃老本生活,他的經濟幾近崩潰。加之母親生病。他是三姊妹中唯一男孩,重負在肩,急需掙線給母親治病。喜中之憂是事情過於突然。他剛剛接手責任編輯,領導對他信任,也寄予厚望,這時離開,於情於理不合。他決定去武漢一趟,一探究竟,再作決斷。他早上九時踏入舟恆劃社長的辦公室,至下午一點半離開,整整聊了四個小時。臨別時兩人惺惺相惜,舟社長握手相送,留下一句話:“拿定主意後,隨時可來上班!”三點的火車。他買過票即刻上車。在車輪的快速運轉中,樊利傑的主意拿定了。回到鄭州,他把想法講給領導聽。領導通情達理,同意放人,但挽留一個月,待新人接手後再走。
對於樊利傑,陳新亞稱得上一位貴人。這是一個少有的奇人。他本不認識樊利傑,看到樊利傑的訪談後便向社長全力舉薦。事實證明了他的眼力。在樊利傑上班兩個月後,陳新亞便辭職離任了。他對樊利傑說:“你來後,負責新聞這塊,現在報紙的各個版塊都有人來負責,我就可以放心退休了。”當年他只有45歲。他堅持按照自已的設計安排後半生,選擇遠離城市的一處山區築房,過起近乎隱居的生活。
採訪中書協副主席浙大藝院長陳振濂採訪中書協副主席浙大藝院長陳振濂
舟恆劃是樊利傑的另一個貴人。他看中樊利傑的潛力,並提供相應的平台。後來樊利傑去南京藝術學院讀研究生,他保留樊利傑的基本工資和待遇,讓其安心學習,學成後再回到書法報社。足見他的遠見。舟也是一位奇人。在書法報社長的位置上,堅持不題字、不賣字,甚至主動放棄爭取中國書協理事的頭銜,一心一意搞經營。頗讓那些寧花重金只為爭得一席頭銜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自他到書法報社任社長兼總編後,報紙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持續上升。對待陳新亞,舟恆劃亦表現出罕見的大度。他指示,鑒於陳以往對報社作出的貢獻,在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前,保持原工資待遇不變。
在最初到武漢的兩年時間裡,樊利傑對這座城市幾近陌生。他無暇了解它、熟悉它。每到周末,要么回鄭州看望生病的母親,要么四處採訪。他負責報紙頭版,採訪任務很重。直到2008年母親去世後,才開始慢慢熟悉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頭版是要聞版、重點關注版,報紙影響最大的一個版。樊利傑到任後,即成功策劃了一個營救患病少年的愛心活動,一炮打響。網上一篇《救救我的學生》的帖子,引起了樊利傑的關注。一個年僅九歲的國小三年級學生,患了肌肉萎縮症。禍不單行,其父又突患重病身亡。母親無力為兒子治病。醫生說,如不治療,16歲就會有生命危險。愛好書法的班主任心急如焚,即刻在書法網上發出求救帖子。樊利傑與班主任聯繫,策劃了“讓愛心與書法同行”的捐助活動。文稿在《書法報》頭版和中國書法家網同時發出,很快得到各地書法家、收藏家的積極回響。共收善款近10萬元。報社如數將捐款轉交學生母親。這是一個書法服務社會的成功活動,隨之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並前往報社進行採訪報導。
樊利傑與著名書法家張榮慶先生交流書法樊利傑與著名書法家張榮慶先生交流書法
他采寫的身處生活底層的草根藝術家高智(《高智,在貧困的路口張望》)等文章,不僅影響大,還為藝術家解決了困難,可謂雪中送炭。1966年生於太原的高智,師從古文字學家張頷先生,1992年加入中國書協,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員、山西省書協理事,著有書稿《古文字學講義》、《<說文解字>通講》、《先秦書法史》等,發表古文字論文二十餘篇。這樣一位有成就的中年古文字學者,因為沒有相應學歷,只能在大學代課。月收入只有800元,卻要供養全家五口人生活。樊利傑的文章刊出後,山西人民出版社聘高智編輯《傅山全集》。高智的處境明顯改觀。樊利傑採訪身殘志堅的青年書法家趙靖(《趙靖——用口書寫人生》),不但使趙靖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人物,其賢妻也受到社會關注,後成為三八紅旗手。
樊利傑在北京採訪國外書法家樊利傑在北京採訪國外書法家
幾年下來,樊利傑采寫的文章已達40萬字。他成為書法媒體一位頗具知名度的新銳。文筆好,工作投入,熟知當代書法現狀,敏銳捕捉新聞,且能在新聞中體現人文關懷。不少人以為他是中文或書法專業的高才生,無人想到他是學平面設計出身。是熱愛和勤奮成就了他。《青少年書法》的一位同事,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書法編輯是為人作嫁的殉道者”,言外之意這不是可以長期從事的職業,只能當作跳板。他通過自身實踐,獲得了與此截然不同的體會。為人作嫁,何償不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他通過採訪,與眾多書法界高人的智慧碰撞,受益頗多,這是他在書本上學不到的。他熱愛這一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常常感受到工作的樂趣和甘甜。他付出了汗水,增長了才智,也贏得了同行的尊敬。
樊利傑用出色的工作,回報了陳新亞和舟恆劃的知遇之恩。
四、 快樂書法
樊利傑書法《桃花源記》樊利傑書法《桃花源記》
有兩類編輯:一類是純粹的職業編輯,在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業餘時間無暇顧及其他;另一類則屬於複合型,除了本職工作,還能兼做學術或創作。樊利傑屬於後者。無論工作再忙,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未能動搖他的書法之戀。下班後,常常謝絕朋友的盛情邀請,雷打不動的功課是回家練字。他有自已獨特的快樂書法觀:寫字是消除一天疲勞的最佳選擇。他不象有的書家,字寫到一定階段,會產生困惑、迷茫和痛苦,他只是以快樂的心態,享受的心態面對書法。幸運的是,妻子理解他,支持他,儘量不讓他做家務。
對於臨帖,樊利傑有自己的路徑。他從不浪費任何一張宣紙,總是反覆地寫,把紙寫成全黑,物盡其用。他認為如此臨帖的好處,不在乎字寫成什麼樣,只為尋找感覺。他常臨刻帖,感覺有想像空間,有發揮的餘地。對帖子並不全臨,只是有選擇地臨。他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和要求。比如,在這一階段,只解決對轉折的處理,滿意之後再轉入下一階段。他不介意別人說這字象誰不象誰。所謂象誰,只是階段性的,你在前進,他也在前進,再深入就會各不相同。
樊利傑書法(局部)樊利傑書法(局部)
經過十多年不懈地堅守和探索,樊利傑在書法創作上,同樣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作品入展第九、十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首屆全國冊頁作品展,第二屆全國草書作品展,首屆全國行書作品展,第二屆全國扇面作品展,第五屆全國新人新作展,紀念傅山誕辰400周年書法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書法大展,“高恆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展覽,“走進青海”全國書法展,“小欖杯”縣鎮書法大賽等。並獲得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提名、“冼夫人”全國書法大展優秀獎、河南省青年展三等獎、湖北省青年展三等獎等。他的書法,已漸現自己的面目和語言體系。
一些書法團體或機構,開始關注樊利傑。江西省書協主席毛國典親自聘樊利傑擔任江西省書協書法高研班導師,上海《畫壇》雜誌,舉辦全國書畫家學術提名展,特邀他參展並出席開幕式。廣東書法院成立,聘他為特聘書法家,參加其主辦的全國名家書法藝術雙年展。洛陽千唐志齋博物館,特聘他為研究員。他也為一些書法名家所關注。在採訪鮑賢倫時,鮑當面給予他鼓勵,稱他的書法在媒體人中屬於姣姣者。
樊利傑為人低調。他從不在熟人面前張揚自已的成績,即便是親屬和長輩。父親行武出身,雖是他的書法啟蒙人,但眼界有限,不了解他的現狀,也從未當面鼓勵過他。一次,遇到父親的戰友,拿著書法讓他點評,之後,又來到他父親面前炫耀:“你兒子點評了我的書法!”父親喜形於色,終以兒子為榮。樊利傑屬於帖學派,有濃厚的二王情結。他到媒體第一個策劃便是“二王書風在當代”,由此可見一斑。他對二王書風的盛行,也有獨到的理解:時代環境使然。他認為,社會大變革時期,狂怪藝木才可能出現;而現代不是康有為所處的時代,當代倡導和諧社會,二王書風為代表的帖學便大行其道。樊利傑的學書之路,始於歐陽詢,爾後遍臨北碑墓誌及唐、明諸家,終於二王。書法江湖的潮起潮落、盟旗變幻,他都不為所動。因為他知道,在二王這樣的寶山上,不能來而空返。他對古人的傳承是全方位的:技與道,形與神。但他又不是全盤接受:形的部分,常常按自己的審美觀給予改造或重組;神,則融入他對這個時代的理解。觀樊利傑書作,不受時弊所染,古雅飄逸,有文人高士風神。
樊利傑書法(局部)樊利傑書法(局部)
樊利傑是一個不滿足現狀者。不是不滿足工作,而是不滿足學歷。他渴望自己能擁有書法專業的學歷。在他採訪陳振濂、徐利明等學院派的代表人物後,對學院派的教學有了深入了解,提升自我的願望更加強烈。他最終下定決心,2010年7月,報考南京藝術學院徐利明教授名下碩士研究生。當年11月考試,專業成績第一名,文化課高出分數線20分以上,順利錄取。在事業一帆風順時停下來去學習,需要很大的勇氣:既要放棄事業上更進一步的機會(比如升職),也要付出很多積蓄。在舍與得的十字路口,樊利傑再一次毅然選擇了舍。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的每一天,都是今生最年輕的一天,如果不好好充實自己,以後的機會就更少。他作好了思想準備,即使不發工資,也在情理之中,他照樣會選擇求學。舟恆劃社長又一次給予他強有力的支持。第一學年(2011,9一2012,7)需全脫產學習,舟社長批示,學習期間工資照發。一年多的學習,收穫多多。除了全面的理論學習,課餘時間,他對楷書作了系統梳理,有了新的心得和發現。徐利明教授以寫大字名世,激情澎湃。樊利傑喜歡靜靜書寫,小行草是其強項。跟著徐教授,正可彌補自身不足。
樊利傑書法《古詩一首》樊利傑書法《古詩一首》
天高任鳥飛。偉大的時代為每一位仁人志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作為一名勇敢的飛翔者,樊利傑正在向更高更遠的藝術天空衝刺。

作品欣賞

本詞條內圖片均為樊利傑作品,請點擊放大欣賞。
請點擊下列圖冊,欣賞樊利傑更多作品。
本詞條由康學傑、李清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