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縣誌(1978-2002年)

樅陽縣誌(1978-2002年)

《樅陽縣誌(1978-2002年)》是樅陽縣史志編纂辦公室編著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樅陽縣誌(1978-2002年)
  • 作者:樅陽縣史志編纂辦公室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出版時間:2007年11月
  • ISBN:978780707798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實事求是地記述樅陽縣(1978-2002)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和發展變化,著重突出時代特點,突出地方特色。二、本志以1978年為上限,對於涉及歷史事件、人物、自然等內容,作適當上延。政區部分對建製作簡要介紹,桐城文派上延到明、清。下限為2002年,有的事物需交待結果的,作適當下延。三、全書共分3大部分。

作品目錄

封面
樅陽縣誌
圖片
樅陽縣對外交通示意圖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與儲金霞合影
1993年,中顧委常委李德生視察樅陽
1998年,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到樅陽檢查扶貧工作
1998年8月,國家民政部部長多吉才讓到樅陽視察災情
1998年8月,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於永波到樅陽慰問參加抗洪搶險的將士
1998年,南京軍區政委方祖岐上將到樅陽慰問抗洪軍民
1998年11月,國家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到樅陽檢查長江大堤建設
1998年7月,省委書記盧榮景(右二)副書記王太華(右三)檢查樅陽防汛工作
1998年8月,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孟富林(左三)乘船檢查樅陽汛情
穆青到樅陽採風
199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廣大指戰員在抗洪搶險第一線
1998年彭麗媛到樅陽進行賑災演出
大災後,國家二十多部委機關支援樅陽災區重建家園
桐城文派領袖之—姚鼐
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
著名鐵畫大師儲炎慶
抗日英雄童長榮
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主席章伯鈞
近代教育家李光炯
縣城全貌
縣城一角
湖濱東路
縣委縣政府綜合辦公樓
縣人大辦公樓
縣政協辦公樓
縣財政局辦公樓
縣總工會
縣信用合作聯社
縣電信局
縣中行
縣衛生局辦公樓
縣氣象局觀測場地
縣公安局辦公樓
縣法院辦公樓
縣檢察院辦公樓
橫埠鎮新街
湯溝鎮新街
老洲鎮移民新區
連線樅陽與銅陵的長江大橋—銅陵大橋
樅桐公路
合銅黃高速公路樅陽段
烏金渡大橋
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高產糧區
高產植物油區
高產棉區
豐產棉花
精養魚場
鱖魚
綠荷
大閘蟹
銀魚
白條魚
生豬飼養
綠頭鴨養殖
大白鵝養殖
姚王集牛市
水泥生產(樅陽海螺公司)
水運碼頭
船舶製造
毛巾生產
宏潤紡織
毛紡織
服裝生產
樅陽中學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考察樅陽衛生工作
天象觀測
疾病預防與控制
龍舟賽
歌詠比賽
黃梅戲《天仙配》
俄羅斯卡林卡歌舞團到樅陽訪問演出
迎客松(儲氏鐵畫)
奔馬(儲氏鐵畫)
圓木系列(殷光華水粉畫)
圓木系列(殷光華水粉畫)
(木繼)木(張啟祥)
刺柏(吳嗣江)
杜鵑(何宗耀)
根雕·中華魂(楊琢利)
根雕·麻姑獻壽(章惠風)
根雕·麒麟(劉小頂)
紫霞關(浮山)
滴水洞(浮山)
雪浪岩(浮山)
百佛朝如來(浮山)
岱鰲山風景
白雲青烏(白雲岩)
白盪湖風光
天峰寺
房秩五墓
御碑亭
古銀杏
阮鄂墓石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渦紋青玉璧(戰國時期)
影青瓷爐(宋朝)
三角蟬紋銅鼎(春秋時期)
青銅饕餮紋方彝(西周)
吳汝綸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樅陽縣誌》編纂機構、人員、審定單位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政區環境資源人口
第一章 政區
第一節 位置與沿革
第二節 行政區劃
第二章 環境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第二節 環境質量
第三節 環境監測與管理
第四節 環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第五節 環境監理
第六節 生態環境規劃與建設
第七節 自然災害
第三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水資源
第三節 生物資源
第四節 礦物資源
第五節 森林資源
第六節 國土資源管理
第四章 旅遊資源
第三節 安徽歷史名山—浮山
第四節 浮山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第五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總量與分布
第二節 人口變動
第三節 人口結構
第四節 人口流動
第五節 人口控制
第二篇 基礎設施
第一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縣城建設
第二節 村鎮建設
第三節 房地產業
第四節 建築與勘察設計
第二章 交通
第一節 公路
第二節 水路
第三章 信息產業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三節 移動通信
第四節 聯通
第四章 公用事業
第一節 供電
第二節 供水
第三節 供氣
第五章 水利
第一節 長江防洪
第二節 內圩防洪
第三節 農田水利
第四節 防汛抗旱
第五節 水土保持與水能利用
第六節 水利管理
第三篇 經濟
綜述
第一章 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巨觀體制改革
第二節 農業體制改革
第三節 工業體制改革
第四節 流通體制改革
第二章 農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農業耕地與區劃
第三節 種植業
第四節 生產技術
第五節 農業機械
第六節 林業
第七節 畜牧業
第八節 鄉鎮企業
第九節 農業開發
第十節 扶貧開發
第三章 水產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體制
第三節 養殖
第四節 漁民漁具捕撈
第五節 水產品加工與行銷
第六節 漁技推廣與魚病防治
第七節 漁政管理
第八節 重點企業與名優產品
第四章 工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經濟類型
第三節 企業門類
第四節 企業管理
第五節 經濟效益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七節 (函)山石灰石資源開發項目
第八節 名優產品
第九節 向陽經濟開發區建設
第五章 商貿
第一節 國營商業
第二節 集體商業
第三節 私營商業
第四節 糧油
第五節 菸草專賣
第六節 對外貿易
第七節 社會服務業
第六章 金融
第一節 銀行業
第二節 保險業
第七章 財政稅收
第一節 財政
第二節 稅收
第八章 綜合經濟管理
第一節 計畫
第二節 統計
第三節 物價
第五節 質量技術監督
第六節 審計
第四篇 政治 軍事
第一節 民主制度改革
第二節 黨政機構改革
第三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樅陽縣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樅陽縣委員會
第三節 縣委重要會議
第四節 重大政治活動
第五節 組織工作
第六節 宣傳工作
第七節 政法工作
第八節 統戰工作
第九節 信訪工作
第十節 中共黨史研究
第十一節 黨校教育
第十二節 老幹部工作
第十三節 其他工作
第三章 紀檢監察
第二節 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
第三節 案件查處
第四節 行政監察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樅陽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樅陽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三節 縣人大常務委員會議
第四節 議案建議辦理
第五節 執法檢查
第六節 代表視察
第七節 調查研究
第八節 法制教育與司法監督
第五章 人民政府
第二節 縣政府重要會議
第三節 招商引資
第四節 政府法制
第五節 外事僑務港澳事務
第六節 政務公開
第七節 其他工作
第六章 人民政協
第一節 政協樅陽縣全體委員會議
第二節 政協樅陽縣委員會
第三節 政協樅陽縣委常委會議
第四節 縣政協專門委員會的工作
第五節 參政議政
第六節 視察調研
第七章 人民團體
第一節 工會組織
第二節 共青團組織
第三節 婦女組織
第四節 工商業組織
第五節 殘疾人組織
第八章 人事 勞動
第一節 人事
第二節 勞動
第九章 公安 司法
第一節 公安
第二節 檢察
第三節 審判
第四節 司法行政
第十章 軍事
第一節 地方軍事組織
第二節 民兵
第三節 兵役
第四節 國防教育與擁政愛民
第五節 駐軍
第五篇 教科文衛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教育改革
第二節 基礎教育
第三節 職業教育
第四節 專業教育
第五節 成人教育
第六節 招生考試
第七節 教師隊伍
第八節 教育設施
第九節 教育經費
第十節 教育管理
第二章 科技
第一節 隊伍與網路建設
第二節 科技普及與推廣
第三節 科技成果
第四節 民營科技
第五節 氣象
第六節 地震預防
第三章 文化
第一節 文化設施
第二節 桐城文派與樅陽
第三節 文學藝術
第四節 民眾文化
第五節 文物
第六節 檔案
第七節 地方志
第四章 體育
第一節 體育場館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民眾體育活動
第四節 體育培訓和競賽
第五節 中國體育彩票發行
第六節 民間武術及武校
第七節 文體市場發展與管理
第五章 新聞出版
第一節 報刊
第二節 圖書發行
第三節 廣播電視
第四節 新聞管理
第六章 衛生
第二節 醫療隊伍與技術
第三節 衛生防疫
第四節 婦幼保健
第五節 地方病防治
第六節 衛生管理與監督
第八節 衛生建設項目
第六篇 社會
第一章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 文明創建
第二節 公民道德建設
第三節 文明單位
第二章 民政
第一節 優撫安置
第二節 社會救濟
第三節 社會福利
第四節 生產救災
第五節 社會事務管理
第三章 社會保障
第一節 社會保險
第二節 基本生活保障
第四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城鄉居民收入
第二節 居民生活消費
第三節 家庭積累
第四節 農村小康建設
第五章 宗教 風俗 方言
第一節 宗教
第二節 風俗
第三節 生產生活習俗
第四節 方言
第七篇 鄉鎮概況
第一章 各鎮概況
第一節 樅陽鎮
第二節 石磯鎮
第三節 (函)山鎮
第四節 湯溝鎮
第五節 老洲鎮
第六節 陳瑤湖鎮
第七節 周潭鎮
第八節 橫埠鎮
第九節 項鋪鎮
第十節 麒麟鎮
第十一節 錢橋鎮
第十二節 義津鎮
第十三節 浮山鎮
第十四節 官埠橋鎮
第二章 各鄉概況
第一節 鐵銅鄉
第二節 鳳儀鄉
第三節 長沙鄉
第四節 儀山鄉
第五節 老灣鄉
第六節 錢鋪鄉
第七節 後方鄉
第八節 金社鄉
第九節 白梅鄉
第十節 白湖鄉
第十一節 楊灣鄉
第十二節 會宮鄉
第十三節 雨壇鄉
第八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
楊天放
朱鐵谷
張海鵬
疏鬆桂
劉一村
第二章 人物簡記
梅嶙高
張五鵬
吳中瑞
方不圓
劉大海
楊柏
吳東之
吳紹新
章師明
湯靖民
常棣和
周志文
汪祥烈
許濟滿
劉少西
黃家法
胡雄飛
張恆
盛英法
朱曙征
殷傳宗
王琦
何文
吳稷生
胡祥和
劉雲程
劉樞衡
史初西
周旭光
方光弼
施斌祥
吳蔚慈
章聚樂
劉漢虎
汪靈甫
湯春生
汪旭光
陸大道
朱茨平
王新普
李有文
章詒和
金繼武
儲金霞
姚和清
王普生
周曉山
張甫信
左延安
梅家祥
姚國安
章義貴
高永松
郜軼
姚志彬
章傳家
劉志鋼
許君輝、許佩琳
王敘平
曹建國
許李友
吳衛鳳
胡廣勝
第三章 人物表
附錄
一、文獻輯錄
二、樅陽縣各級各部門獲得國家、部省級表彰的榮譽
三、前志補遺
(一)人物
(二)學校
四、前志勘誤
索引
《樅陽縣誌》(1978-2002)供稿單位主筆人員名單
編纂始未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