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花車效應

樂隊花車效應: 人類經常會有一種傾向,去從事或相信其他多數人從事或相信的東西,就是所謂的“樂隊花車效應”。為了不讓自己在社會中孤立,所以社會個體常常不經思考就選擇與大多數人相同的選擇,而這種樂隊花車效應,就是樂隊花車謬誤及樂隊花車宣傳法的基礎

概念介紹,樂隊花車謬誤,樂隊花車宣傳法,從眾現象表現形式,從眾效應產生的原因,生活中的樂隊花車效應,從眾與商業,從眾與大學生,從眾與教育,

概念介紹

樂隊花車(bandwagon)是一種邏輯謬誤、一種社會心理的狀態、也是一種宣傳的技巧,常被稱為“從眾”,代表人類害怕在社會中被孤立,因而向社會其他多數靠攏的一種過程。
樂隊花車直接翻譯自英文的bandwagon,也就是在花車大遊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樂隊花車)就代表了“進入主流”。
在選舉當中經常可以看樂隊花車效應,例如許多選民喜歡將票投給他自己認為(或媒體宣稱)比較容易獲勝的候選人或政黨,而非自己喜歡的,藉此提高自己與贏家站在同一邊的機會,在台灣這種效應又被稱為“西瓜偎大邊”。

樂隊花車謬誤

從樂隊花車效應衍生出樂隊花車謬誤,又常稱為“訴諸大眾的謬誤”或“從眾謬誤”,也就是將許多人或所有人所相信的事情視為真實,例如“大家都這么說,一定不會錯”!
但許多事實證明,多數或所有人相信的事情,在當下或經過時間的演進,並不一定是對的事情。例如在18世紀,美國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世界上可以有奴隸存在,但在今日美國有這樣想法的人已經很少了。或是有人可以宣稱“因為有那么多人吸菸,所以吸菸是健康的”,但事實上許多醫學證明指出吸菸有害健康,所以應該說:“吸菸有害健康,雖然有那么多人吸菸。”

樂隊花車宣傳法

建構于樂隊花車謬誤的宣傳手法則是常見的樂隊花車宣傳法,宣傳者營造出一種“加入我們,否則就是與大家作對”的氣氛,要求閱聽人接受某種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樂隊花車法也暗示閱聽人:“寧可與勝利者站在同一邊,而不要太去計較是非!”
樂隊花車也常常與其他的手法合併使用,例如在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每五個醫師中就有四個推薦某種牌子的口香糖……”的文案,這種文案同時利用了樂隊花車及“訴諸權威”兩種宣傳手法或謬誤。

從眾現象表現形式

對從眾行為也要具體分析。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形式:
一是表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於無奈只得表面服從,違心從眾。
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
就從眾心理的客觀影響來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看從眾行為的具體內容。在多數情況下,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盲目性。人群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從眾”。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從眾”。“真從眾”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無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數人在一起不會錯”的隨大流思想。“假從眾”則往往是礙於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和懲罰。例如有的同學不吸菸,也不想吸菸,但夥伴中許多人都抽菸,為使自己與大家協調一致也只得抽上了。這種違心的從眾現象,在學生中還是比較多的。

從眾效應產生的原因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麼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里觀望……
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體中,由於個體不願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於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生活中的樂隊花車效應

從眾與商業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就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民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導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從眾與大學生

(1)學習從眾
高校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入校時隨意安排的學生班級之間、宿舍之間,一年左右時間,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不同層次,出現明顯的“不同步“現象。優等生、英語過級、研究生錄取等相對來說,班級、宿舍都比較集中。宿舍成員集體出動參加各種證書培訓班,已是大學校園蔚然流行的風景,一男生直言:哥兒幾個都在拚命學,我不上進,豈不丟人?
(2)消費從眾
進入高等學府,可謂是“大開眼界”,校園裡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菸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檔、穿戴時髦、玩的夠派、抽菸名牌”之輩。有些大學生下餐館、趕舞場、覽名勝、春遊、秋遊、過生日、會朋友、吃獎金、喝補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門,大學生紛紛搭上宿舍、班級、朋友、老鄉的班車,無視自己的經濟基礎,鈔票大把大把地花。有當局者一語道破天機:無可奈何,為了面子,只好不顧底子嘍。
(3)戀愛從眾
眾目睽睽之下,情男靚女同讀一本書、同吃一碗飯,在時下的大學校園裡已是公開風景。“現在凡我認識的老鄉、同學、朋友不少在談戀愛,沒辦法,我只好也找一個做做樣子。”不少大學生都有這種想法。校園戀愛極富感染性,有的班級一階段沒有幾人談,而另一階段則出現了一群談戀愛的;有的寢室無人問“愛”,有的寢室全在“愛中”。不談戀愛者,眾人拾柴,不消幾日,就會被徹底“點化”。
(4)作弊從眾
近幾年,當社會上流行“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時,校園裡便興起考試“不看白不看”的哲學,“學不在深,作弊則靈”,考場上作弊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考試不作弊的學生反而被譏笑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為什麼不作呢”?一些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詞地為自己辯解。
此外,賭博從眾、入黨從眾、擇業從眾在大學校園也有相當的市場。

從眾與教育

在教育中如何利用好人的這種從眾心理呢?
(1)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增加團體凝聚力
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特別是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可以增加學生的歸屬感,使學生在情感上感到認同,依賴於這個團體,從而增加了團體的凝聚力。當他們感到自己與集體的關係越密切時,就越願意採取與集體相一致的行為,同時還會自覺地維護集體的形象和利益,從而能自覺地約束自己。
(2)樹立積極的輿論導向和行為榜樣
當一個班級有很好的氛圍時,還需要樹立起積極的輿論導向和行為榜樣。這種導向和榜樣就是無聲的語言,學生在這種導向和群體的壓力下,會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趨同於一致。如果一個學生仍要堅持違背班級輿論的做法,他就會遭到團體的排斥,甚至是懲罰,使他體驗脫離團體的孤獨和游離於團體之外的種種困難。
(3)培養獨立個性,避免盲從
當對情境不了解或出現認知偏差時,此時的從眾就是“盲從”。像一個抬頭仰天的止鼻血者,招來一群抬頭看天的人的笑話,就是一個對情境不了解而盲從的典型例子,這種例子在生活中舉不勝舉。而學生由於知識和閱歷的不足,更容易由於認知偏差導致盲從,狂熱的“追星族”即是一例。
另外,學生自身個性的不完善也是容易盲從的一個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具有獨立個性、良好自我觀念的人,自我評價較高,自信心較強,具有較強的判斷果斷性,他們的從眾率較低。因此,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和立場獨立性的認知方式有助於避免盲從。
(4)教會學生應對消極團體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格外看重自己所處的團體,對團體有著很強的信賴感,因此不願違抗團體的意願,但是,這些團體的意願不都是積極的,他們同樣會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消極的團體壓力。許多學生就是因為面對同伴的消極壓力時不知該如何處理而屈從了,做出錯誤的選擇和行為。當然對同伴說“不”需要勇氣,首先應培養學生有明確的判斷是非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鼓勵和訓練學生敢於去拒絕,拒絕也需要技巧。所以,在增強學生拒絕的勇氣的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如何拒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