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教授
個人簡介
樂耀,男,漢族,博士,1982年5月15日生於湖北武漢。現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教授。
研究興趣為話語功能語法、不同句法語義範疇之間的互動研究、漢語兒童詞類習得研究等;目前著力於漢語互動語言學研究。
主要社會兼職有:現為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員,中國語言學學會會員。擔任《中國語文》《世界漢語教學》《當代語言學》《語言學論叢》《語言科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文研究》《漢語學報》等學術期刊匿名審稿人。
工作及教育經歷
2018年6月底至今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教授。
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工作,擔任副教授。
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句法語義研究室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資格)。
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沈家煊研究員。博士後期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兒童語言研究重點實驗室進行漢語兒童詞類習得的感知實驗研究,完成博士後出站報告《漢語名詞和動詞實驗研究報告》。
2011年7月獲得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王洪君教授。其中2009年9月-2010年9月得到“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的資助,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東亞系和套用語言學系接受聯合培養,師從陶紅印教授。完成博士學位論文《漢語的傳信範疇及其與相關語言範疇的互動研究》。
2007年7月獲得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碩士學位,師從吳振國教授,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現代漢語語篇話題微探——一項基於不同語體、文體語料的研究》。
2004年7月獲得江漢大學(原武漢教育學院)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師範)學士學位。
主持的科研項目
(1)主持201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功能語言學視野下的現代漢語傳信範疇研究”(項目編號:16FYY009,在研);
(2)主持2012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課題名稱為“漢語語言範疇之間的關聯互動研究”(項目編號2012M510064),(一等資助,已結項);
(3)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14年所級課題“從‘零句’和‘流水句’看漢語互動交際的基本單位”(YB14-01,已結項);
(4)主持廈門大學2018年校長基金項目“漢語日常言談中的指稱修復現象研究”(在研)。
(5)主持廈門大學2018年引進人才科研團隊項目“現代漢語及方言的句法-語義-音韻多面向研究”(在研)。
參加的科研項目
(1)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現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範疇研究”(項目編號2009JJD740001),王洪君教授主持。本人參與以下子課題研究:“基於語篇的漢語結構與範疇個案研究”、“漢語話語標記系列的對比研究”和“基於語篇的漢語類型學研究”(已結項);
(2)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嬰幼兒言語習得資料庫CASSCHILD與詞類範疇感知實驗初探”(胡方研究員主持,已結項);
(3)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語嬰幼兒的早期辭彙及語音發展”(項目編號:08AYY002,李愛軍研究員主持,已結項);
(4)參與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漢語語用標記形成機制的多視角研究” (項目批准號:14AYY01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梅研究員主持(在研);
(5)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第三版的編寫(劉丹青教授主持),負責撰寫其中77個功能語法領域的條目(張伯江教授為“功能、認知和類型學”的分支主編)(已完成,總計約8萬字);
研究性論文
2018年
《交際互動、社會行為和對會話序列位置敏感的語法》,《語言學論叢》(錄用,將刊)。
《漢語反問句在會話交際中的信息調節功能分析》(第二作者),《語言科學》,2018年第2期。又收入《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第二輯),方梅、曹秀玲主編,2018,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
《副詞“稍微”、“多少”與量範疇的表達》,《語言教學與研究》,2017年第6期。
《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會話交際的基本單位》,《當代語言學》2017年第2期。又收入《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第二輯),方梅、曹秀玲主編,2018,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漢語會話交際中的指稱調節》,《世界漢語教學》2017,第1期,該文2016年3月在第二屆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暨2016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上宣讀;2016年9月24日受邀在2016年《世界漢語教學》編輯部舉辦的第4屆青年學者論壇上做大會報告;又收入《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第二輯),方梅、曹秀玲主編,2018,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漢語名詞和動詞的心理學實驗研究綜觀》,《語言學論叢》2017年第55輯;
《評註性副詞“倒是”的用法分層及其在會話中的表現》,收入《規約化與立場表達》一書,201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文在2016年8月渤海大學召開的第二屆主觀化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學術研討會上宣讀;
2016年
《從互動交際的視角看讓步類同語式評價立場的表達》,《中國語文》2016年第1期,該文在2014年山東大學(威海校區)承辦的主觀化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學術研討會上宣讀;
《從交際互動的角度看漢語會話的最佳話輪投射單位》,《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第一輯),方梅主編,49-74頁,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4月該文在《中國語文》編輯部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上宣讀;
2015年
《北京口語中具有連線作用的“再”》,《當代語言學》2015年第4期。該文入圍2014年國際中國語言學年會第22屆年會(IACL-22)暨第26屆北美漢語語言學年會(NACCL-26)“青年學者獎”決賽單元,獲得優秀論文獎(美國馬里蘭大學,2014年5月2日-4日);
2014年
《論體貌副詞“已然”》,《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七)》(2014年10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文在2012年第十七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上海師範大學)宣讀;
《論現代漢語的比擬型對待句》,《中國語文》2014年第1期;
《現代漢語傳信範疇的性質和概貌》,《語文研究》2014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4年第9期全文轉載;
2013年
《論北京口語中的引述類傳信標記“人說”》,《世界漢語教學》2013年第2期;
《詞類的實驗研究呼喚語法理論的更新》(第二作者,與沈家煊合作),《當代語言學》2013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3年第10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網(“語言學頻道”)全文轉載;
《漢語引述類傳信語“說什麼”的由來》,《現代中國與研究》(日本)2013年第15期;
《漢語認識情態詞“應該”用以表達傳信意義》,《語言學論叢》2013年,第48輯;
《傳信範疇作為漢語會話話題生成的一種策略》,《漢語學習》2013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4年第3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網(“語言學頻道”)全文轉載;該文在2010年11月12-14日舉辦的國際語篇分析研討會暨第12屆全國語篇分析研討會(上海同濟大學)上宣讀;
《論漢語引語的傳信功能及相關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2期;
2011年
《現代漢語引證類傳信語“據說”和“聽說”的使用差異》,《語言學論叢》2011年第43輯,該又收入王洪君和李娟編的《現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範疇研究》(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該文在2010年10月30日舉辦的北京市語言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北京語言大學)上宣讀;
《從人稱和“了2”的搭配看漢語傳信範疇在話語中的表現》,《中國語文》2011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11年第6期轉載,本文又同時收入王洪君和李娟編的《現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範疇研究》(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和張伯江等編的《現代漢語語法的功能、語用、認知研究(二)》(商務印書館,2016);該文的英文版本在2010年2月20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舉辦的第16屆東亞語言學研討會上宣讀(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iarityof Information and Evidentiality in Mandarin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ocation between Person Pronouns and Sentence Particle le2);
《從話語標記“不是我說你”的形成看會話中主觀性範疇與語用原則的互動》,《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第1期,該文2009年3月14-15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的香港語言學學會第六屆研究生語言學論壇上宣讀;
《國內傳信範疇研究綜述》,《漢語學習》,2011年第1期;
2010年
《從漢語書面敘事體的語篇結構看人物指稱的分布和功能》,《當代語言學》2010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本文又收入王洪君和李娟編的《現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範疇研究》(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
《北京話中“你像”的話語功能及相關問題探析》,《中國語文》2010年第2期;
《漢語中表達建議的主觀性標記詞“最好”》,《語言科學》2010年第2期;
2009年
《“了2”與話主顯身的主觀近距互動式語體》(與導師王洪君教授合作,第三作者),《語言學論叢》2009年第40輯,本文又收入王洪君和李娟編的《現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範疇研究》(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
2008年
《漢語不同語體語篇話題的句法表現和回指方式的異同》,《現代中國語研究》(日本)2008年總第10期,該文在2008年北京大學舉辦的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十六屆年會(IACL-16)上宣讀;
《漢語隱性語篇話題確定過程的心理語言學個案研究》,《語言文字套用》2008年第2期;
2006年
《試論網路語言的自動調節能力》,《語言文字套用》2006年第4期;
《從語用認知角度談“不是+NP+VP,+後續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年9月第3期;
《試論現代漢語字組“X有”的辭彙化傾向》,《現代中國語研究》(日本)2006年10月總第8期;
《國語水平測試中聲韻母測評的鬆緊度問題淺析》(第二作者),《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年第4期;
專著和教材
(1)專著:《規約化與立場表達》(合著,第二作者),2017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2)教材:《語言學引論》,(參編,董秀芳主編),2017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譯文
(1)漢語譯文《話題結構在漢語日常談話中的類型及交際功能》(原著英文:Some Interactive Functions of Topic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作者:陶紅印)發表在《語言學論叢》2008年第36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
(2)漢語譯文《從用法到語法:大腦對重複的反應》(原著英文:From usage to grammar:The mind's response to repetition,作者:Joan Bybee)(未刊);
(3)漢語譯文《現代漢語中的“往往”和“常常”》(原著英文:"How" often? 'Wang-wang'and 'Chang-chang' in Mandarin Chinese,作者:曹逢甫)(將收入《曹逢甫自選集》);
(4)漢語譯文《並列結構》(原著英文:Martin Haspelmath著,選自Shopen, Timothy(ed.) 2007, Second edition,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 II: Complex Constru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Timothy Shopen主編《語言類型和句法描寫》第2版,2007年,第2卷:複雜結構);
(5)漢語譯文《立場表達的三角》(原著英文:The Stance Triangle,Du Bois, John W.著,選自Englebretson, Robert (ed.),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Evaluation, Interaction.139-182. Amsterdam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話語中的立場表達:主觀性、評價、互動》),收入《規約化與立場表達》。
主要獎勵和榮譽
(1)2016年獲得第三屆中國語言學會羅常培語言學獎三等獎,獲獎論文為《北京口語中具有連線作用的“再”》(《當代語言學》2015年第4期)。
(2)2014年國際中國語言學年會第22屆年會(IACL-22)暨第26屆北美漢語語言學年會(NACCL-26)上宣讀(美國馬里蘭大學,2014年5月2日-4日)的論文《北京口語中具有連線作用的“再”》入圍“青年學者獎”決賽單元,獲得優秀論文獎並頒發獎狀;
(3)2013年和2014年分別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五四”青年學術演講二等獎。
(4)2013年獲得第七屆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新加坡國立大學,2013年)會議主辦方的“青年學者資助”;
(5)2011年獲得第六屆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台灣義守大學,2011年)會議主辦方的“青年學者資助”;
(6)2009-2010學年獲得北京大學“學術創新獎”;
(7)2007-2008學年獲得北京大學“舊金山獎學金”;
(8)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湖北省優秀碩士論文”;
(9)2005年學士學位論文榮獲“湖北省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