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傳統民俗

樂清傳統民俗

《樂清傳統民俗》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南偉然和南向北所著。主要講述了民國時期樂清社會的橫斷面,追錄當時歲時節令、經濟民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民間遊藝等風土民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較為完整的樂清風俗畫卷。

基本介紹

  • 作者:南偉然                       /            南向北
  • ISBN:9787806862780
  • 定價:CNY46.00
  •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內容介紹
文化是可以遺傳的,南偉然、南向北就是明證,作為父女,前者擔任過樂清市文化館副館長,後者擔任過樂清市文物館館長,而在相繼退休後,兩人共同把餘生投入到搶救民俗文化中去。歷經三年艱辛,一本融進了兩代人心血的《樂清傳統民俗》終於付梓出版。
2000年,樂清市開展民俗文物大徵集,發現一些文物有的無物存在,有的只留在老人們的記憶中。眼看傳統民俗文化被外來文化、現代科技文化一天天沖淡消失,“搶救傳統本土文化”念頭在我心中驟然升起。2001年,我向樂清市委請戰編寫《樂清傳統民俗》一書,獲得5萬元經費,並把艱巨的撰稿任務交給79歲的老文化工作者———我的父親南偉然。父親寫成初稿後,寄給全市各地文化老人補充,但補充的不多,還不夠全面,而且有些內容還需印證。可年弱的父親單獨無能力出門,一度陷入困境。
2002年下半年,我從文物館長位置上退下來,協助爸爸,專門外出調查採訪,為此跑遍了全市各地的老房子、破房子、鄉村角落去淘金,因為老房子上寫著歷史故事,破房子裡會發現歷史遺物。
民風民俗是祖先世代真實傳承下來的,都要考證過,不能聽一人說了算,起碼要有五人以上一致證實。平時不大注意的老人亭、夏天的橋頭,乃至輪椅病榻上的老人都成了我的瞄準對象,但70歲左右的說自己太年輕,不大了解。80歲左右的或健忘或沒文化,對傳統文化理解模糊,表達不清。因此,有效的採訪對象極少,調查很困難。
為調查樂成鎮“二月二擺大斛”這一習俗,我順著老街挨家挨戶問本地世居老人。70歲左右的老人說記不大清楚,只看過場景,80歲左右的老人說沒有操辦過,說不出全過程,更不知由來。很多人都叫我去問北大街的陳元康老人,我高興地跑到陳元康家裡,看到的卻是他的兒子坐在他的床前等待為他送終。我恨自己為什麼不早幾天過來。拼湊老人們的片斷回憶,我分析這項活動與道教有關。我跑到道教協會,打聽到石馬村80多歲的陳安占道士,完整了解到“二月二擺大斛”的全過程,還得知“擺大斛”在石馬村廣應宮一直沿用,時間是每年二月十四。等到今年二月十四,我帶上攝影師前去攝下這珍貴的場面。
父親定了初稿後,我發現還是有些漏寫了。如雨傘,當時的雨傘是哪裡來的?我突然想起柳市有一個地名叫“雨傘橋頭”,會不會和“雨傘”有關係呢?我趕到當地,那裡除了洋房林立,再看不到任何與雨傘有關的東西。我就地挨家挨戶詢問,全是“不知道”。有位大伯看我如此心切,就指了指前面的一座大舊宅說:“那裡有位90多歲的老人,他肯定知道。”我趕緊跑到大舊宅,門口的一位大嬸說:“你來得太晚了,阿公現在腦袋不清楚了,看到女兒都叫媽媽。”我總不死心,這巷出那巷進,終於找到了85歲的黃真雄母親,了解到雨傘橋頭有兩家包姓傘店,製作與銷售同在一家店裡進行,後來一家搬到溫州去,一家搬到蟾河堡堂變成制傘廠。後又找到制傘廠工人,還知道搬到溫州的那家叫“包天順”,開得很紅火。
又如喪事出殯禮節,複雜之極,因舊俗在沿用過程中會不斷地演變。解放前與解放後,“文革”前與“文革”後,改革前與改革後,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到處打聽尋找那些經常幫人操辦白喜事的各年齡段的人,採訪了幾十個人。不管他們說的是哪個時期的,先一一記下來,然後再梳理印證,才踏實地落筆,交給父親。
在這幾年裡,我的眼睛成了攝像機,耳朵成了錄音機。看到東西,馬上請人去拍,整天帶著筆記本,隨聽隨記隨採訪。除了看、聽外,還要加上想。比如所寫的都是民間之事,不知過去官方和民間是怎樣一種關係?我跑到老縣衙門周圍一帶,詢問世居在那裡的老人們,了解到“歡送清官”的風俗。
那些已經中斷了或正在逐漸退出歷史的風俗,攝影師們都到偏僻的地方去找、去問,有時打聽到了,主人不在,又要跑一趟。有時找到東西了,還要當導演,要恢復原來的場景。如淡溪鎮文化站的吳芬媚同志拍攝“吹螺賣肉”,要叫人穿上當時賣肉的服裝,到菜市場上借肉,挑至田邊小路上去拍。如象陽鎮文化站的趙文微同志拍“做圓木”場景,把所有東西搬至一座古民居中堂,請一位圓木師傅來演示,然後拍攝。
有些傳統的東西,正在迅速消失。如竹製的搖籃、坐(棓)、(阝豈)器。我帶著攝影師在山區轉,每到一村,就去找古民居,找到古民居,就找破樓閣。主人往往都外出打工或住到城裡去了,那些被淘汰了的東西丟在那裡沒人管,這些地方最有可能發現東西。一天,在中雁盪上坭村,一座古民居塌倒了一半的樓閣上,我們終於找到了一隻竹搖籃,像得了寶一樣,高興地跳起來。
《樂清傳統民俗》出版了,我覺得很欣慰。雖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是意義是重大的。因為這是一項搶救工作,早一天和遲一天,結果是不一樣的。我多么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保護搶救屬於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