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戲

一種傳統戲曲劇種。舊時,戲劇界有“一鑼、二簧、三弦、四柳、五越、六梆”之說。鑼戲排在諸劇之首,說明鑼戲比其他劇種都早。 鑼戲,在歷史文獻中也稱“羅戲”、“玀戲”、“邏邏”等,在民間也有“大笛子戲”、“大笛子羅羅”等稱謂。它在戲劇史上興盛一時,曾在河南廣為流傳,對河南其他劇種的興起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戲
  • 屬性:戲曲劇種
  • 拼音:lè xì ㄌㄜˋ ㄒㄧˋ
  • 起源:《史記·殷本紀》
簡介,起源,

簡介

lè xì ㄌㄜˋ ㄒㄧˋ
樂戲(樂戲)

起源

猶樂妓。指歌舞藝人。《史記·殷本紀》:“﹝ 帝紂 ﹞大冣樂戲於 沙丘 ,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閒,為長夜之飲。”
遊樂嬉戲。 明 李東陽 《明故光祿大夫周公神道碑銘》:“吏部請早視朝,勤聽政,節侈費,省游幸,止貢獻;而斥樂戲一事尤急,亦出公手。”
鑼戲發源於何時、何地,又是怎樣形成的,目前缺少文字記載。清代的一些有關文字資料,多是介紹演唱鑼戲和禁唱鑼戲的情況。如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879年)河陰(今鄭州西)縣令就禁演鑼戲。鑼戲老藝人說,鑼戲起源於唐太宗時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為了取樂而編出的宮廷戲,因而鑼戲也叫“樂戲”。古時,民間的敬神、還願、廟會等都要唱鑼戲。 據《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劇資料》一書記載,三代統治者禁演的劇種,以禁演鑼戲為最早(公元1725年),這說明鑼戲在中原地區較其他劇種影響更大,引起統治者的注意,遂兩次下令禁演鑼戲,對鑼戲是沉重的打擊。已故的鑼戲老藝人張寶銀曾經講過,他13歲(1914年)學鑼戲,當時河南有8個較大的專業鑼戲團。 1953年,通許縣大崗李鄉赫莊村家家戶戶捐糧食,重建鑼戲團,演員有30多人,農閒時演戲。赫莊鑼戲團最興盛的時期是1956年至1958年,演員達60人,在通許縣周邊的農村演出,一天三台戲,十天不重樣,觀眾一兩萬人。1961年,國家文化部致函赫莊鑼戲團說,鑼戲是我國稀有劇種,要繼承和發展。同年,當時的開封地區文化局、通許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到赫莊錄音、收集鑼戲資料,整理出鑼戲的唱詞、格律等。這些資料直到1981年才由河南省民間音樂協會刻印成《鑼戲音樂資料》——這是目前研究鑼戲的唯一資料。1990年以後,通許縣朱莊、尉氏等地的鑼戲班消失了,目前僅餘通許縣赫莊鑼戲團。 鑼戲的劇目非常豐富。據通許縣赫莊鑼戲團的鑼戲老藝人講,他們可回憶出祖師“三伏”(藝名)會唱500多出鑼戲。由於鑼戲劇團的消失和一些老藝人的去世,到了1980年前後,鑼戲劇目僅存100多出,能夠演唱的有三四十齣。 據通許縣文化局工作人員陳維介紹,目前,通許縣赫莊鑼戲團有15名鑼戲老藝人在世,最大的已經80多歲。他們的身體狀況普遍不好,鑼戲戲文、曲譜、表演等都是口授心傳,老藝人的去世就是鑼戲的消亡,因而搶救鑼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鑼戲已開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