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團位於江西省中部,撫州西南部,屬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南村鄉。古村與吉安永豐縣相接,古村原屬永豐,後歸樂安,有著“一千年廬陵,一千年臨川”的歷史沿革,是研究兩大區域文化交界地帶建築風格的範本。前團始建於五代十國(907年~979年),古村緣水而居,因農而生,因商而盛,因科舉而聞名,因陳氏遷入而壯大。在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古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古村因耕讀文化興盛,名人輩出,而有“科甲之村“的美譽;古村依靠錢溪發展起來的竹木貿易,而有“東水南流,吃穿不愁”的稱號;集中連片的古建築群是古村的一大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團
- 外文名稱:Qian Tuan
- 別名:“錢團”、“錢溪”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樂安縣南村鄉
- 下轄地區:前團,厚江,林上,朱江咀,朝暉,胡家坪
- 政府駐地:前團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317
- 地理位置:北緯N27°16,東經E115°54,海拔178米
- 面積:8.9平方公里
- 人口:戶籍人口2881人,常住人口2774人
- 氣候條件:溫暖濕潤,降水豐沛,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 著名景點:大華山、南華山、陳氏大宗祠
- 車牌代碼:贛F
- 村莊特點:耕讀傳家,科甲之村
- 保護名錄:第一批江西省傳統村落
- 傳統美食:霉魚、清明粿、糍粑
- 主要姓氏:義門陳氏、張氏
- 地形地貌:丘陵山間盆地
- 形成年代:唐末五代
- 傳統建築:陳氏大宗祠、前團古戲台
一、村域概況,二、村落歷史,三、歷史沿革,四、傳統街巷,五、自然環境,六、前團陳氏,
一、村域概況
前團村位於南村鄉中南部2.5公里處,村域面積8.9平方公里,村莊占地面積1200畝。下轄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89戶,戶籍人口2881人,常住人口2774人。前團耕地眾多,土地肥沃,共有耕地4200畝,山地面積21000畝。現村集體年收入2萬元人民幣,村民平均年收入3152元。前團古村建村於五代十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村莊以陳姓為主,發脈於江州義門陳,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全村傳統古建築占建築總面積35%,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三普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五處,歷史環境要素總計五類十八處。
二、村落歷史
南村鄉原名“難村”,因為當時水災嚴重,加上兵荒馬亂,故稱“難村”,後雅化為“南村”。前團,古稱“錢溪”、“錢團”。唐末五代十國時,張、畢、毛等姓遷此肇基建村。宋元時期義門陳分支草坪陳氏後裔筠可公遷至錢團,為錢團陳氏開基祖。因該地耕地廣闊,土地肥沃,一貫富裕,錢財眾多,取名“錢團”。後因當地人多不團結,村族以村人團結為好,故改名為“前團”。又因錢溪河繞村而過,前團又雅稱“錢溪”。明清時期,前團屬於樂安縣雲蓋鄉四十九都,因設有鄉村墟市,又稱“前團墟”。
五代十國張、畢、毛等姓遷前團肇基建村,距今有一千餘年的歷史;
宋代因村子耕地多,土地肥沃,一貫富裕,錢財眾多,取名“錢團”;
元初德安義門陳氏分支草坪陳氏後裔陳筠可由樂安天田遷至錢團;
明代因有溪流,形似玉帶,繞村而過,取名錢溪,古村雅稱“錢溪”;
清代後因當地人多不團結,村族以村人團結為好,故改名為“前團”。
三、歷史沿革
(一)樂安歷史沿革
樂安之地,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九江,漢屬豫章,三國歸吳。吳太平二年(257年),在樂安現轄之地始建新建、安浦二縣,隸屬於臨川郡,前團古村同樂安屬臨川郡新建縣。《樂安縣誌》(同治十年本)記載:“今三十三都尚名新建里,二十八都尚名安浦、田下也。”隋朝建立崇仁縣,樂安境內一部分屬廬陵吉水縣,一部分屬臨川崇仁縣,前團所在地屬吉水縣。北宋設立永豐縣,樂安分屬於崇仁、永豐二縣,前團屬永豐縣。南宋紹興年間,由永豐、崇仁分出四鄉建立樂安縣,前團所在的永豐縣雲蓋鄉劃歸撫州樂安縣。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崇仁縣丞張詠以樂安山川險惡,鄰縣眾多,盜賊時常出沒,建議“割崇仁之天授、樂安、忠義三鄉,永豐之雲蓋一鄉,中創一縣。”紹興十九年(1149年),建立樂安縣,因縣治樂安鄉,故名樂安縣。元屬撫州路,明清屬撫州府。民國三年(1914年)屬豫章道,1926年直隸於江西省,1932年後屬第七政區管轄,1949年9月15日樂安被解放,屬撫州專區管轄。1950年4月,將崇仁縣管轄的太平、湯山、谷崗等地劃歸樂安管轄。因樂安建縣於1149年,被解放於1949年,縣城建有“四九廣場”以紀念樂安建縣和被解放的歷史。
(二)前團歷史沿革
紹興十九年(1149年),析崇仁、永豐二縣置樂安縣,轄天授、樂安、忠義、雲蓋四鄉,前團屬樂安縣雲蓋鄉。明清時,南村屬樂安縣雲蓋鄉四十八都,前團屬樂安縣雲蓋鄉四十九都,因為在南村和前團都設有鄉村墟市,故又稱為南村市和前團墟。民國初年,設立樂安縣南一區,南村前團屬南一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前團屬樂安縣望仙區南團鄉前團村。解放後改為前團鄉,屬第二區管轄,土改後劃南村為七區,1950年與由崇仁縣劃入的太平、谷崗等地合併為第六區,1958年成立南村公社,前團大隊是南村公社下轄的一個生產大隊。1961年太平公社、望仙公社併入南村,1978年望仙公社劃出,1984年6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成立南村鄉人民政府和前團村村委會,至今未改。
四、傳統街巷
“一縱六橫”是古村的街巷格局,也是村子的基本骨架。“一縱”即指一條長三百餘米的“朝朝街”,沿著錢溪河西岸縱向(南北向)分布;“六橫”指6條橫向(東西向)巷道(祥軒巷、守節巷、大口巷、從質巷、二門巷、五祠巷)相貫通。“一縱六橫”構成東西為主,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體系。宅第、家祠沿巷道相向而置,宗祠、廟宇沿街市或村外而立,以拱衛村落。街巷路面用鵝卵石鋪砌,兩側用麻條石砌成排水溝,生活廢水和天然雨水通過溝渠,排入“錢溪河”。八口古井散布於大街小巷,水質清冽,甘甜可口,仍在造福於當地百姓。“錢溪河”緊臨街巷,既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又加強了同外界的交往,還可調節氣溫和消防滅火。
五、自然環境
前團村位於江西省中部,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植被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村北是一片古樟林,林內樹冠廣展,高峻挺拔。村外是大片的耕地,阡陌縱橫。前團村地處發源於雩山山脈北端河流沖積而成的盆地中,四周峰巒迭嶂。
1、氣候條件:前團村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 度左右,一月平均氣溫5.5度,七月平均氣溫29.3度,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約265天。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90.6毫米,有利於經濟作物,特別是柑橘的生長。
2、土壤條件:樂安全縣土壤多酸性,山地多黃壤,丘陵以紅壤為主,河谷地帶多衝積土,耕作土壤主要有黃泥土、水稻土和冷漿土等。古村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水稻土是由各類土壤耕作熟化而成,有機質和養分高。
3、自然植被:古村山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高,村北古樟林,面積16500平方米數量360多棵,樹齡400多年。
4、地質地貌:因受多次地殼運動影響,樂安的底層裂隙發育複雜,形成北東、北北東、北西和南北向構造。出露的底層主要是第四系、白堊系、侏羅系、三迭系、泥盆系、震旦系、石灰系等。前團、南村和谷崗等中東部地區屬於混合岩的地質構造,出露面積116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4.8%。古村地質穩定,地質災害較少。境內山嶺起伏,丘陵交錯,山丘之間多為面積大小不等的盆地,盆地底部地勢較低,耕地連片。南村整體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高點在鴨公嶂,海拔1346.1米,最低點在茅崗大隊來天村,海拔只有140米。
5、自然風貌:古村地處發源於雩山山脈北端河流沖積而成的盆地中,村旁是發源於北邊山地的錢溪河,村莊沿河而建,小橋流水。前團村地處雩山山脈北端衝擊盆地中,村莊北鄰江南道教名山“大華山”,東靠風景秀麗的“老虎腦省級自然保護區”,南近生態旅遊勝地“金竹瀑布群”,一條發源於北向崇山峻岭中的河流——“錢溪河”,從村北逶迤而來,繞村東而過,在南向9公里處與“恩江”相匯,溝通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千古第一村——流坑”和“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水南”。
六、前團陳氏
前團陳氏發脈於江州義門陳氏,上承河南潁川陳氏。天下陳氏出潁川(今河南禹州),陳氏後裔陳奎由潁川遷到吳興長城縣下若里(今浙江湖州長興縣),其後代陳霸先建立了陳朝,至後主陳叔寶三代而亡,後經歷了由建康(南京)避禍興化軍仙遊縣(今莆田仙遊縣),再遷於廬山,最後定居德安。陳氏數千口共一家,一直延續三百餘年。南唐時,朝廷旌表為“義門”,即歷史上著名的“義門陳氏”。北宋嘉祐年間,義門陳分家三百餘莊,陳文益、陳世瑛父子從德安遷居撫州赤欄莊,為撫州赤欄莊陳氏始遷祖。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陳世瑛次子陳永興,由撫州赤欄莊遷居樂安天田。陳永興有二孫陳仕榮、陳仕昌,陳仕昌贅居樂安湯山,為湯山陳氏始遷祖,陳仕榮後代陳筠可遷至樂安錢團(前團),為前團陳氏開基祖。前團陳氏和湯山陳氏的始祖是直系祖先傳來,所以前團和湯山關係最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