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

樂學

“樂學”一詞,最早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樂律二》:“唐人樂學精深,尚有雅律遺法。”此詞初指有關音樂的學問,後來則有“學科”的意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學
  • 見於:夢溪筆談·樂律二
  • 作者:沈括
  • 初指:有關音樂的學問
基本釋義,詞源,意義,

基本釋義

初指有關音樂的學問,後帶有學科的意味.是樂在其中的一種學習境界。學習有三種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歡——樂在其中。 “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動學習知識,不能把握自如。 “喜歡”則觸及情感,發生興趣,喜歡學就學,不喜歡就放棄,不能長久; “樂在其中”才是“樂之者”的境界。學習起來非常“投入”,幾乎“陶醉”,這樣的人學習不累。

詞源

朝鮮學者於1493年用漢文寫了《樂學規範》一書,其後一百多年,朱載堉在其所著《樂學新說》(1603年)中亦採用了此詞。《樂學規範》論及朝鮮的律呂、宮調、典禮音樂、祭祀音樂和鄉樂、唐樂中的樂舞及其所用的樂器、器物、服飾等。《樂學新說》論及我國樂律、樂調、樂譜、樂聲、樂舞、樂章、樂器、樂官、樂師、樂事等。這兩本書所論,當是古代“樂學”的意指所在。自蕭友梅1927年出版《普通樂學》一書之後,不少音樂家便把“樂學”的內容和西洋的“音樂基本理論”等同起來,如應尚能的《樂學綱要》(1935年)和鄭志的《越學大綱》(1936年)等。我國古代的“樂學”固然包括音樂常識和技術理論層面的內容,但無視歷代先賢對於音樂所作的大量的巨觀論述,認為樂學僅僅“基本上略同於現代的‘基本樂理’”,這類目前中國音樂界流行的看法,既不符合我國傳統樂學的觀念,也不符合已有一個多世紀發展歷史的世界音樂學學術潮流。中華民族的子孫應當繼承先賢的優秀傳統,順應世界音樂學學術潮流,不拘泥於失之偏頗的陳見,把音樂的巨觀理論視為“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樂理》杜亞雄、秦德祥

意義

有學者撰文指出:“知識不只是安身立命的謀生手段,也不只是探究規律的職業行為,而是精神旅行的自由方式。從‘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焦慮,到‘學海無涯樂作舟’的逍遙,人生就此可以漂向桃花源。所以說,心態平衡與生態平衡一樣,也是綠色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在樂學中學樂,認真體驗自己的綠色生活,在工作和學習時少些功利心,給心態找個平衡點。
樂學之巔是學樂,樂學是狀態,學樂是境界。樂學與學樂是快樂的詞句,聽起來是悠閒、舒暢,帶著幸福的觸感。這漫長的一生,不管我們理想是什麼,都注定要追隨幸福而去。幸福就像太陽,在我們心中散發著光芒,我們始終追著幸福奔跑。因此,為了幸福我們要做自己的精神貴族,一切自然而自然,遵循生命的節奏,在樂學中過一種綠色的生活。
積極地倡導善於樂學,而不是慫恿你閒暇時懶惰。時下,都市中人的懶惰綜合症在吞噬著自己的心靈,使自己對勤奮之人充滿了嫉妒。許多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的老闆(或上司等)太苛刻,根本不值得勤奮地為他工作、學習。然而,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工作時虛度光陰會傷害你的僱主,但傷害更深的是你自己。
一些人花費精力逃避工作和學習,就是不肯在樂學中學樂,沒有綠色生活的意識。其實,人生追求主要有三個層次:功利、求道、審美,其中審美最高。功利是學有所用,求道乃學有所悟,審美則為學有所樂,這是一種淡定,也是飄逸,更是一種快樂的審美人生。
樂學是一種綠色生活。心態平衡,勞逸結合,學有所用,學有所悟,學有所樂,是人樂學的作為,也是學樂的境界。一切自然而然,遵循生命的節奏,可謂人生之福,生活之福,生命之珍貴的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