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作舞

樂作舞

樂作舞流行於紅河南岸,故又稱為“江外”彝族舞蹈。彝語稱“載比”,意思是成雙成對跳起來。 當地漢族人民稱這種舞蹈為“龍縱”,又認為是歡樂的動作,故也叫“樂作”。樂作舞的動作頗似蜻蜓飛舞,因此還有叫做“蜻蜓舞”的。

2008年6月7日雲南省紅河縣申報的樂作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樂作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文號:國發 〔2008〕 19 號
  • 申報地區:雲南省紅河縣
  • 遺產編號:Ⅲ-74
  •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 流行地區:紅河南岸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

歷史淵源

這是種傳統的自娛性集體舞,男子可以從年少一直跳到年老,婦女在當母親以後就不能再跳。“樂作”是男女青年們主要娛樂活動之一,因此什麼時候都可以跳;在彝族傳統的節目,如農曆十二月三十日過大年、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往往要跳好幾天;在婚禮、喪葬和祭祀活動時也一定要跳。

藝術特色

樂作舞是歌唱、器樂和舞蹈三者緊密結合的一種歌舞形式。參加舞蹈的人數不限,多成雙數圍著圓圈進行。舞時有一定程式,舞前先以抒情性的歌唱開始,有樂隊伴奏,樂隊人員不參加舞蹈,卻隨著伴奏的拍節搖晃身體,並以高昂的幫腔助興。
舞蹈柔和而輕盈,膝蓋伸屈富有彈性,舞動的手臂和蜻蜓振翅,姿態優美,特色濃郁。舞者邊跳邊唱,間或拍手,激烈時,相互對穿;忽停,忽動,並自轉一圈。圖形基本為圓圈,有時交錯對穿,有時翻身自轉,歡樂時,還唱著“噻、噻、噻噻”的歌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