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 [qiàn] [ㄑㄧㄢˋ]
(槧)
【鄭碼】:HEPF,U:6920,GBK:E8FD
【筆畫數】:12,部首:木,筆順編號:152133121234
部外筆畫:11,總筆畫:15
五筆86&98:LRSU 倉頡:JLD
四角號碼:5290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9E7
民俗參考:
漢字五行:木 是否為常用字:否 姓名學:非姓氏
<名>
(1)書版。古代削木為牘,未經書寫的素牘稱槧。
(2)刻本,版本。
(3)指雕板。
(4)書籍。
(5)簡札,書信。
(6)指樹根下所生的木耳。
(形聲。從木,斬聲。本義:書板,古代削木為牘,沒有書寫過的素牘叫槧)
同本義 [wooden tablet for writing]
槧,牘朴也。從木,斬聲。謂未書之版長三尺,其小者曰札、曰牒。——《說文》
懷鉛握槧。——《西京雜記》
又如:槧工(刻字工);槧刻(刊刻);槧匠(刻字匠人)。
書的刻本 [an edition of a book]。如:槧鉛(指讀書、作詩文);宋槧;元槧;槧人(讀書而有見識之人)。
[解釋]
1.古代記事用的木板。
2.書的刻本。例如:宋槧/元槧。
槧本
qiànběn
[wood-block edition] 木刻的書籍版本
槧人
(qiàn rén)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慈染切《集韻》疾染切,𠀤𦾶上聲。《說文》牘朴也。《徐曰》始削麤朴也。《王充·論衡》斷木為槧。《釋名》槧,漸也。槧板長三尺,言漸漸然長也。《揚子·法言》叔孫通,槧人也。《西京雜記》揚雄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絕俗之語,作方言。
又《癸辛雜識》𥳑槧古無有也,始於王安石,其後盛行,淳熙閒𥳑板幾廢。
又《唐韻》才敢切《集韻》在敢切,𠀤音嵌。《玉篇》削板牘。
又《唐韻》《集韻》《類篇》𠀤七豔切,塹去聲。
又《韻會》七廉切,音僉。義𠀤同。
詞語釋義
1.謂讀書而有見識之人。 漢 ·
揚雄 《
法言·淵騫》:“或問蕭曹?曰:‘ 蕭也規,曹也隨。’ 滕、灌、樊、酈?曰:‘俠介。’ 叔孫通 ?曰:‘槧人也。’” 李軌註:“見事敏疾。”參閱汪榮寶義疏。
2.刻字匠人。 宋 ·
陳師道 《後山詩話》:“余評
李白詩如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常故,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 清 ·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經史百家簡編》:“寫官之不事事不足怪,校者何亦不一涉目,即付槧人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