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疊加

構造疊加

構造疊加(tectonic superposition)是指晚期構造疊加在早期構造之上的一種地質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造疊加
  • 外文名:tectonic superposition
  • 特點:晚期構造疊加在早期構造
  • 又稱:疊加褶皺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本質:地質現象
特徵,主要類型,分布,

特徵

構造疊加(tectonic superposition)通常是指同一岩層的重褶皺變形(疊加褶皺)和同一斷裂面上不同方向、不同性質運動的複合等。作為一種幾何現象,構造疊加是多期變形的結果,也可以由不同類型的變形過程所引起。不單純指不同構造幾何特徵的疊加干擾型式,也包括前後相繼的不同構造變形相的疊加關係。

主要類型

褶皺疊加式構造疊加的主要類型之一。褶皺疊加方式與其形成的構造現象極為複雜。常見3種疊加方式為共軸疊加、橫跨疊加和斜跨疊加。如果地質體均一,斷層不發育,即會形成理想型疊加褶皺的構造樣式。如果發育區域性大型斷層,在不同方向的區域應力場作用下,加上地質體的不均一,就會在不同的區塊內形成更為複雜的疊加褶皺與構造組合。貴州境內自古生代-中生代先後發育了5條切割基底的區域性斷裂,至早中中生代,這些斷層將區內切割為6個主要構造塊體。在三疊紀之後的燕山構造運動期間,發生了強烈的構造疊加變形,早燕山期與晚燕山期區域應力場方向不同,使得不同區域斷層的性質、位移發生變化,斷層的多次活動起到了應力釋放與調整作用,再加上塊體地質結構的不均一性與軟弱層的滑脫作用,最終在不同區塊內發生了不同的褶皺疊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褶皺構造樣式與構造組合。

分布

中國東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兩個主要特徵就廣泛的岩漿活動和強烈的構造疊加變形。火成岩的空間展布,特別是同構造侵入雜岩體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與同期變形帶的走向(和構造指向)具有很強相關性。通過火成岩構造組合、構造形跡及岩漿-構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約束,研究華北地區燕山板內造山帶造山過程中的構造疊加、構造應力場轉換及其形成的大地構造背景。一般認為,燕山地區發育的“花邊狀”的褶皺和被褶皺的逆沖推覆帶等,是多幕擠壓變形疊加的記錄。早侏羅世晚期、中侏羅世晚期、晚侏羅世中期、晚侏羅世晚期和早白堊世早期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對應方向不同的收縮構造,提出早白堊世早期本區可能存在區域北西向擠壓構造及該期華北地區總體仍處於收縮構造環境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