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新語意》根據高等教育專業和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概括了構成設計在平面設計中的套用,檢驗學生對設計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構成新語意》作者就造型與審美規律的許多問題提出了他的探索性觀點和看法。
基本介紹
- 書名:構成新語意
-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頁數:82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書店出版社
- 作者:朱永明 陸葉
-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6788257, 780678825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構成新語意》是一本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看得懂、學得會的很好教材。
圖書目錄
序
第一章 從視覺藝術歷史看平面構成形態的演化發展
一、人類視覺藝術語言發展的基本脈絡
二、從平面、立體到多維視界的現代視覺傳
三、平面構成原理與方法研究意義
四、學習準備
第二章 平面構成形態的視覺審美原理
一、生物學基礎上的生存經驗、文化心理建構
二、力場與空間
三、整體觀察與識別的知覺特徵
第三章 平面構成語言形態
一、平面構成語言基本形態
二、點、線、面作為形的情感語義特徵
第四章 平面形態的構成與組織
一、平面形態的空間關係
二、形的塑造與表現
三、分割與構圖
四、平面構成的組合形態
五、意象空間與多維語境
六、肌理與材料表現
第五章 構建與解構——形式的實驗與創造
後記
第一章 從視覺藝術歷史看平面構成形態的演化發展
一、人類視覺藝術語言發展的基本脈絡
二、從平面、立體到多維視界的現代視覺傳
三、平面構成原理與方法研究意義
四、學習準備
第二章 平面構成形態的視覺審美原理
一、生物學基礎上的生存經驗、文化心理建構
二、力場與空間
三、整體觀察與識別的知覺特徵
第三章 平面構成語言形態
一、平面構成語言基本形態
二、點、線、面作為形的情感語義特徵
第四章 平面形態的構成與組織
一、平面形態的空間關係
二、形的塑造與表現
三、分割與構圖
四、平面構成的組合形態
五、意象空間與多維語境
六、肌理與材料表現
第五章 構建與解構——形式的實驗與創造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從視覺藝術歷史看平面構成形態的演化發展
一、人類視覺藝術語言發展的基本脈絡
人類視覺語言的緣起可以追溯到千萬年前人類自然生存中迫切的社會化活動與交流的需要。它大體包括聲音符號、實物(肢體)符號及繪製符號三類。就繪製符號而言,根據史學家研究和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符號演化的兩個主要脈絡:一個是從繪製圖畫符號、圖畫文字向象形文字與抽象文字演化,最終形成現代文字語言系統;另一個是原始圖畫符號繼續向描繪方向發展。由於受當時造型技術與認識能力限制,在相對落後的製作材料、製作手段與方法的狀況下逐漸演化為簡化、秩序的圖式與製作模式,並在此基礎上走向兩個不同的套用方向。
一個方向是逐漸走向裝飾的功用。視覺形象更概括簡化,以便於記錄與製作,同時,許多原生圖形、紋飾原有的記載、祭祀、象徵等功能在漫長歲月中因為文脈斷裂或異化等原因,逐漸轉變為審美化的功能,並在造物裝飾與信息傳播美化設計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個方向是因為情景記錄和再現的需要,視覺形象越來越接近自然的真實,走上模仿性藝術表現道路,也就是以模仿、再現客觀世界物象,記錄歷史與現實生活、傳播宗教與文化為目標。模擬再現的藝術追求在西方以古希臘和文藝復興以來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為鼎盛時期;而通過再現事物抒意寫情,則在東方的中國形成寫意的水墨繪畫傳統,也是十九世紀中葉後西方現代繪畫運動的重要目標與追求。這條線索最終走向現代視覺語言表達的自由藝術與設計發展道路,與裝飾藝術語言一起不斷融合發展,並在設計領域形成新興的視覺傳達設計學科。
儘管數千年前的早期人類已經可以熟練運用抽象概括的視覺元素與符號進行造物的裝飾和意義的表征,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視覺構成研究與實踐始於西方現代繪畫運動的濫觴。
應該強調的是,在視覺藝術領域,除了文字的抽象化獨特演化方向外,古老的裝飾藝術與模仿再現藝術一樣本質都是在尋找對自然的描摹,只是因為人類自身具有高度概括簡化的本能和對生存世界秩序的靈性體驗,逐漸發現和創造了具有裝飾性的抽象概括的表現語言。這樣的語言雖然因受當時造型能力與工具材料局限,呈現出簡化的平面的視覺感受,卻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象徵與圖騰意義,體現了當時人類在群體生活中的精神文化語境與生存需要。
一、人類視覺藝術語言發展的基本脈絡
人類視覺語言的緣起可以追溯到千萬年前人類自然生存中迫切的社會化活動與交流的需要。它大體包括聲音符號、實物(肢體)符號及繪製符號三類。就繪製符號而言,根據史學家研究和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符號演化的兩個主要脈絡:一個是從繪製圖畫符號、圖畫文字向象形文字與抽象文字演化,最終形成現代文字語言系統;另一個是原始圖畫符號繼續向描繪方向發展。由於受當時造型技術與認識能力限制,在相對落後的製作材料、製作手段與方法的狀況下逐漸演化為簡化、秩序的圖式與製作模式,並在此基礎上走向兩個不同的套用方向。
一個方向是逐漸走向裝飾的功用。視覺形象更概括簡化,以便於記錄與製作,同時,許多原生圖形、紋飾原有的記載、祭祀、象徵等功能在漫長歲月中因為文脈斷裂或異化等原因,逐漸轉變為審美化的功能,並在造物裝飾與信息傳播美化設計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個方向是因為情景記錄和再現的需要,視覺形象越來越接近自然的真實,走上模仿性藝術表現道路,也就是以模仿、再現客觀世界物象,記錄歷史與現實生活、傳播宗教與文化為目標。模擬再現的藝術追求在西方以古希臘和文藝復興以來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為鼎盛時期;而通過再現事物抒意寫情,則在東方的中國形成寫意的水墨繪畫傳統,也是十九世紀中葉後西方現代繪畫運動的重要目標與追求。這條線索最終走向現代視覺語言表達的自由藝術與設計發展道路,與裝飾藝術語言一起不斷融合發展,並在設計領域形成新興的視覺傳達設計學科。
儘管數千年前的早期人類已經可以熟練運用抽象概括的視覺元素與符號進行造物的裝飾和意義的表征,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視覺構成研究與實踐始於西方現代繪畫運動的濫觴。
應該強調的是,在視覺藝術領域,除了文字的抽象化獨特演化方向外,古老的裝飾藝術與模仿再現藝術一樣本質都是在尋找對自然的描摹,只是因為人類自身具有高度概括簡化的本能和對生存世界秩序的靈性體驗,逐漸發現和創造了具有裝飾性的抽象概括的表現語言。這樣的語言雖然因受當時造型能力與工具材料局限,呈現出簡化的平面的視覺感受,卻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象徵與圖騰意義,體現了當時人類在群體生活中的精神文化語境與生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