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30年社會政策聚集》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發展主要領域的進展、經驗以及問題和挑戰進行了一個嘗試性的總結,目的很簡單,願通過我們的勞動,對社會更加健康和和諧發展盡些微薄貢獻。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不可否認,受多種體制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街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未來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建設仍任重道遠。
基本介紹
- 書名:構建和諧社會:30年社會政策聚集
- 出版社:中國發展出版社
- 頁數:35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發展出版社
- 作者:丁寧寧 葛延風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341951
內容簡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直屬國務院的政策研究和諮詢機構。主要職責是研究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長期性問題,為黨中央、國務院提供政策建議和諮詢意見。
中心成立後的二十多年間,圍繞不同時期黨和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在黨和國家一些重大決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當前,我國正致力於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將為其做出應有的貢獻。
圖書目錄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體制發展的階段性進程
1.1978—1984年:教育秩序的恢復和重建時期
2.1985—1992年: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標誌的教育改革的初始啟動階段
3.1993一1998年: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標誌的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階段
4.1999—2002年:以《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為標誌的改革全面深化階段
5.2003年至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逐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
二、改革開放30年教育事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1.義務教育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真正實現了普及和免費的教育
2.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歷史跨越,規模持續擴大,類型趨於多樣
3.職業教育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蓬勃發展,能力建設
全面加強,資助體系曰益完善
三、新階段我國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教育公平問題
2.教育質量問題
3.教育管理體制問題
四、新階段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與趨勢
1.堅持教育的公益性,促進教育的公平和均衡發展
2.最佳化教育結構,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
3.充分發揮政府的巨觀調控職能,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第二章 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改革30年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過程
1.1979至80年代末:以擴大醫療服務供給為主要目標,以硬化預算約束、放鬆準入和放權讓利為主要措施
2.90年代初期一2002年:以彌補衛生經費不足為主要目標,主動加速市場化改革;隨後加強醫藥費用控制,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3.2003年至今:以加強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為重點,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
二、對30年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及體制變革的總體評價
1.成效
2.問題
3.需要總結的經驗教訓
三、今後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1.加強政府在規劃、籌資、監管中的責任
2.建立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縮小地區和人群間的差距
3.建設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將發展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作為長期的戰略重點,建立完善保障基本衛生服務需求的費用分擔機制
4.堅持以公立機構為服務提供主體,保證衛生事業的公益性
5.完善公立醫療服務機構的組織管理,形成合理激勵,避免利益衝突
6.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加強對藥品生產、流通和使用各個環節的監管
第三章 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口政策回顧
一、中國人口政策的發展階段及其實施效果
1.中國計畫生育政策的發展階段及其實施效果
2.中國流動人口政策的發展歷程及其實施效果
二、中圍人口政策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1.中國計畫生育政策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
2.中國流動人口政策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三、當前中國人口管理的現實問題及其制度成因
1.中國人口政策面臨的現實問題
2.當前中國人口問題的制度成因
四、新形勢下人口政策的調整重點和改革構想
1.未來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重點與基本原則
2.未來人口政策及其體制改革構想
第四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就業狀況
一、我國就業體制改革的歷史回顧
1.1978~l985年,重點解決城鎮待業青年和返城知青就業
2.1985~1992年,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促進多渠道就業
3.1992~2003年,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制度安排國企職工下崗再就業
4.2003~2008年,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城鄉就業,以實現社會充分就業的長效機制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業發展狀況
1.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增長,就業人數逐年遞增
2.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城鎮就業者人數猛增
……
第五章 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30年
第六章 改革開放30年中國養老保障政策回顧
第七章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第八章 社會事業發展及事業單位改革30年回顧
第九章 改革開放30年中國住房政策回顧
第十章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環境保護政策演變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一是硬化醫療機構的預算約束,加強經濟核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髮展社會主義衛牛事業”,衛生部等部門於1979年4月發布了《關於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並於1981年下發了《醫院經濟管理暫行辦法》,決定國家對醫院的補助實行“全額管理、定額補助、結餘留用”的制度,即從原來包一廣資的辦法改為按編制床位實行定額補助的辦法。改革的核心是硬化預算約束。具體措施包括加強經濟核算、減少浪費、加強考核等,以此來提高醫療機構的微觀運行效率。
二是放鬆準入,允許多種所有制的醫療機構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大力發展同家辦和集體辦的醫療衛生機構的同時,一直允許少數適合個體開業的醫生行醫。截至文革前的1965年,全國城鄉共有個體開業人員4.4萬餘人。在文革巾,大多數被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被迫停業。而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受“左”的思想影響,許多地方的集體醫療衛生機構轉成了全民所有制,沒有轉的,也普遍實行了全民所有制的管理辦法,人員編制迅速膨脹,致使原有的集體醫療衛生機構欠掉了所有的長處和優勢,其巾很大部分要靠國家的補助才能維持和乍存下去①。
隨著1978年以後經濟政策指導思想的轉變,全國出現了不少個體開業行醫人員。衛生部門認識到個體行醫以補充國家和集體力量的不足,應允許其合法存在。為此,1980年衛生部向同務院提出《關於允許個體開業行醫問題的請示報告》並得到批准,個體行醫正式合法化。之後,全國個體開業行醫人數由1981年的1.8萬人增至1985年的11.7萬人,1989年增至16.6萬人,形成了一支衛生事業的重要補充力量。
後記
本書是集體研究的成果。在確定了主要內容和框架後,課題組集體對一些基本問題進行討論,形成基本判斷和主要觀點。在此基礎上,分工寫作。各章節的撰稿人分別為:第一章:孫毓澤(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第二章:王列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第三章:蘇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第四章:岳頌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第五章:姚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第六章:華迎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第七章:貢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第八章:樊立宏(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