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色籃狀菌

榛色籃狀菌

榛色籃狀菌,本種的子囊孢子的壁顯著粗糙;帚狀枝主要是雙輪生, 單輪生和不規則者少等特徵不同於短密籃狀菌

基本介紹

  • :真菌界
  • 分布區域:較廣, 但不能常分離到。
  • 中文學名:榛色籃狀菌
菌落在 CYA 上 25°C培養 7 天, 直徑 27— 39mm, 平坦, 稠密, 邊緣不規則;質地絨狀兼輕微絮狀; 菌絲體白色至紅灰色 (white to reddish grey, 12B-C2-3), 分生孢子結構稀少, 灰黃色至黃色 (gryish yellow to yellow, 2-3B4-8); 滲出液缺乏; 反面褐色, 灰紅色至紫褐色 (greyish red to violet brown, 10-11D-F3-4); 可溶性色素淡褐紅 色 (pale brownish red, 9C6-8) 。
菌落在MEA上25°C培養7天,直徑35—45mm,平坦至有溝紋,邊緣不規則;質地絨狀、絮狀或因早期的裸囊殼而呈現顆粒狀;分生孢子結構稀少,灰黃色至黃色或橙黃色(greyish yellow to yellow or orange yellow, 3-4B4-8); 滲出液缺乏 ; 反面灰紅色至紫褐色(greyish red to violet brown, 10D-F3-5)或暗紅葡萄酒色(dark ruby, 11-12E-F4-6); 可溶性色素淡褐紅色(pale browniah red, 8C-D6-8)。
菌落在G25N上 zs·c培養7天, 直徑6mm。
在CYA上 s·c培養7天:不生長。
在CYA上 37°C培養7天: 直徑65一70mm, 平坦或有明顯的溝紋;質地絨狀至輕微的絮狀 ; 菌絲體白色至淡紅色或灰黃色至灰橙色(greyish yellow to greyish orange, 4-5B3-4); 分生孢子結構稀少,灰黃色至黃橙色(greyish yellow to yellowish orange, 4B4-7); 滲出液灰紅色(greyish red, 10-llC \ D4-6); 反面灰紅葡萄酒色至暗紅葡萄 酒色(greyish ruby to dark ruby, 12D-F3-5)或淺暗品紅色(dull dark magenta, 13- 14F4-8); 可溶性色素灰紅色(greyish red , 7-8B4-6)。
裸囊殼呈現球形 、 近球形或橢圓形 , 白色 , 198一357 X 159—254µ. m, 兩周成熟,在MEA上31·c時的時間更長一些 ; 原基是盤繞的或扭彎的菌絲部分 , 膨大, 不規則分枝, 纏繞並發育成產囊絲 ; 子囊單生,近球形至橢圓形或梨形 , 16.7—24. 6 X 11. 1—17. 5µm, 容易消解, 每個含8個子囊抱子 ; 子囊孢子呈現近球形至寬橢圓形或橢圓形 , 透明至黃色 , 7.3一 9.4X6.2一 8.3µm, 壁呈現點狀粗糙 。
在CYA上的分生孢子梗發生於表面菌絲或氣生菌絲 , 孢梗莖的壁平滑 , 16.0一 1190X 2. —4—8.0μm; 帚狀枝雙輪生 , 常有不規則者, 但單輪生者少 , 頂端膨大達9. 5µm; 梗基每輪(2一) 3-8個, 7.5一 19. 1 X 2. 8一 6.4µm; 瓶梗彼此緊貼, 每輪 3一12個 , 瓶狀 , 偶有披針形 , 7.1-19. 8X2. —4 5.0µm, 梗頸通常漸尖, 短或長, 長度0.8一 8. 7µm; 分生泡子大多數呈現橢圓形 ,梨形者少, 2. —5 6. OX 1. 6一 5.6µm, 壁 平滑;分生抱子鏈不規則[譯自曾顯雄等(Tzean et al. , 1994)的描述]。
新模式: IMI 40230 (Pitt &. Samson, 1993)。
本種的子囊孢子的壁顯著粗糙;帚狀枝主要是雙輪生, 單輪生和不規則者少等特徵不同於短密籃狀菌
分布: 較廣, 但不能常分離到。
我國文獻報導: 江蘇的基物不詳; 台灣的基物有紅木根際物(rhizosphere of mahogani; CCRC 33170)(Tzean etal., 1994) 。
代謝產物 : 大黃素 (emodin)和青黴酸(penicillicacid)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