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榕城老城區溝渠旁,走在環城石砌路上,平時,我們忙於趕路,行色匆匆,忽視了審視身邊熟悉的風景,更不會以文化的視角去發覺和挖掘身邊的美景。榕城印象定格在臭氣熏天的溝渠和年久色衰的老街老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榕蔭小橋
- 屬性:文章
- 內容:遛街引發的人生感悟
- 相關領域:文學類
介紹,特質,歷史,
介紹
榕城印象定格在臭氣熏天的溝渠和年久色衰的老街老屋上。
因一個調研課題,我和同學徒步三個半小時,從西馬路到打銅街,從石獅橋到秀水橋,遊覽了丁日昌府、禁城、學宮(孔廟)、雙峰寺、城隍廟、郭氏宗祠、金馬玉堂……這一路走來,感受頗深,感想頗多。
在馬山滘秀水橋,有人出口成詩:“馬山滘上牛羊叫,秀水橋下污水流”,秀水橋上榕蔭還在,嘆的是河底盡濁流,樹葉蒙塵埃。再沿著環城路,看到改建已成的引水乾渠東風河(護城河),貫通南北河,渠水充盈,清濁度可作家居洗濯之用,我想,如果城內河網治理有這樣效果,那榕城城區就有不一樣的風味了。
特質
榕城的城市特質是嶺南水城、榕樹之城,榕城的內秀是小橋流水、人文蘊厚保存好榕城內河網的歷史風貌,顯示榕城水鄉的文化景觀,如果從文化著眼,從治水著手,從保護著心。我相信,水城宜居環境將得以實現。
歷史
榕城為揭陽治城,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揭陽置縣設立,榕江南北兩河夾流,構成城區獨特的地理風貌,古榕城水系特別發達,素有水城的美稱,古有五門三滘二十四巷(水巷)。據《榕城鎮志》記載:溪河縱橫,周城環繞,總長逾13萬米。城區南、北滘及馬山滘三滘之水環繞城區,支流迂洄穿梭,通流入榕江,隨潮汐潮落,為城廂水源通調排泄之天然水網,也為清、民以前城鄉水上運輸渠道。
街市河道,祠宇寺廟,百姓面河而居,水繞寺宅與衙署,時人謂“泛一葉小舟,可窮城區之任何之隅”。有詩“城中竹樹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繫船”更是古時榕城水鄉寫照。獨特的水文水系,景因水而生,古有南浦漁歌、釣鱉仙跡、玉滘喬榕等稱謂。古榕城石橋多,據記載古榕城時有橋88座,如詩中所寫“綠浪東西南北水,石欄板上八八橋”。
榕城古建築多,有過十一進士的“尚書府”,有父子均為宰相的“石古李大門樓”,有體現揭陽高超木雕手藝的“觀音仔”,有民俗民情濃厚的石獅橋“行彩橋”和“城隍出巡”。據說古時當地官員為官重要責任有二:一是清通河膩,二是修建學宮。側面反映昔時賢達官員對交通和教育民生工程之重視。
榕城,有“水上蓮花”之雅稱,得天獨厚、麗質天成,水是榕城的靈魂,有豐富的南北縱橫交錯的蛛網的內河水系,有靈秀的水鄉風貌,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質樸的民俗風情。
榕城文化底蘊深厚,有宋建古廟、元時牆、明時城門、清代房;在宗教文化方面具有獨特且豐富的佛、儒、道為一體的宗教文化,同時還有先賢名士宗祠舊居,有獨特的地方戲曲-潮劇,有地方特色小食等等。當帶著文化的視角去觀察古榕城時,你會發現她有多美。多少年以來很多具有文化道義和歷史責任感的有識之士,大力呼籲保護榕城古文化,終極理想就是讓文化塑造城市魅力。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城市的本質在於詩意般的棲居”。一位外地來在揭工作居住10年又走向省城的作家在10多年前寫的《城市的品格》文章中寫道:城市和人一樣,有其自己的品格。說她原先住過的小城雖然小,但很潔淨、很精緻,社會治理井然有序、街道錯落有致,樹木生機盎然,人們和諧舒暢。她說這才展示城市的魅力和優越。並說“揭陽還只是醜小鴨,城不像城,一副土打土鬧的樣子”。這番對比評價是帶有揭陽情懷的。幸福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城市居民對幸福感的調查情況,這些都引發了我們對文化與幸福城市課題的一些思考。
城裡人對新生活新環境有期待,太多的人對祖宗留下來的古建築古文物是有情結的。保護榕城古文化是現實而又嚴峻的課題。治理古榕城水系,打造文化古榕城,可能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是一項不見得有眼前經濟效益的工程,但是,它潛在的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將不可估量,是一個福祉民生的工程。當前,在推進“三舊”改造中,要基於這種理念,要科學處理好建設與保護兩重關係,新老城區共容,現代與傳統文化相融,在新城中有文化老城,那是城市品質所在,是城市文化的根;老城圍見高樓聳立商貿霓虹,那是城市生機活力呈現。榕城的城市特質是嶺南水城、榕樹之城,榕城的內秀是小橋流水、人文蘊厚。保存好榕城內河網的歷史風貌,顯示榕城水鄉的文化景觀,從文化著眼,從治水著手,從保護著心。
打造古榕城的魅力城市,我想這是一份歷史責任心,一份對得起歷史和人民的事業。但願,天藍、水清樹綠、河秀,榕城“榕蔭小橋流水幸福人家”,一如蘇州城裡的“人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自然風光,“秀水橋下秀水流,河畔水清可濯衣”水城宜居環境得以實現。